從頭部的“新零售”企業不斷開設新店的動作上,似乎能看到一絲希望。
以京東七鮮為例,其正在京津佈局“倉店”。
2025年6月,京東七鮮宣佈將在京津地區連開18家倉店,並計劃年底前在北京實現“店+倉”總數突破100家;天津也將新增20家倉店 。

此前,北京西紅門大潤發關店後,其原址已交由七鮮接手裝修,預計將打造京津最大規模七鮮超市,甚至計劃配置兒童樂園等會員增值設施。
京東七鮮已經從“線上買菜”轉型為具備門店體驗、供應鏈能力與前置倉協同的即時零售平臺,戰略升級明顯。
盒馬也不遑多讓,下沉長三角,在縣城井噴式擴張。
5月,在鎮江、宿州、高郵等地先後開設三家門店,6月將登陸台州 。
2025年前5個月共開7家新店,總量向著“百店計劃”穩步邁進。從盒馬的實際行動看,其特別強調長三角的“下沉”策略:首進揚州、走進鄉鎮,驗證縣域市場的消費潛力 。
盒馬的戰略從“城市核心店”演化為“鮮生+社群體驗+下沉折扣店+即時配送”的多業態引擎。
當然,這也與其此前的戰略相關。
去年3月,嚴筱磊接任盒馬CEO,隨後其對盒馬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
一是,強力收縮盒馬X會員店和盒馬mini等非核心業態。從閉店速度上看,盒馬基本“放棄”了X會員店。
2025年2月底,盒馬X會員店宣佈關閉上海高青、大場、東虹橋三家門店,這三家店將於4月1日起暫停營業,上海僅保留森蘭和七寶兩家門店。彼時,盒馬在全國僅剩5家店。

5月30日,盒馬又宣佈X會員店上海七寶店、北京世界之花店公告宣佈即將停業。隨後,南京盒馬X會員店線下門店也被公告將在7月31日起停止營業。
盒馬X會員店在全國只剩下最後兩家,分別是上海森蘭商都店、蘇州環球港店。但從這兩家門店的經營情況看,亦十分慘淡,也瀕臨閉店狀態。
二是,集中資源致力於開設盒馬NB和盒馬鮮生業態。

盒馬NB多為社群小店,面積在700-800平方米,主打“硬折扣”、高頻剛需。提供周邊居民一日三餐的解決方案,將盒馬NB打造成為工薪使用者日常商品的首選;
盒馬鮮生多為3000平方米的中高階門店,主要覆蓋家庭品質消費場景。盒馬試圖將其打造成為中產使用者最信任的品牌之一。
可以說,盒馬是按照其既定戰略,快速進行門店擴張。
今年4月,有媒體報道稱,至2025年3月,盒馬實現了全年盈利(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且無論淡旺季都達成了一個較好的盈利水平。
這是盒馬成立以來第一次實現全年盈利。截至2025年春節前,盒馬全國總門店數逼近430家,覆蓋50個城市,其中新進入21個城市和區域。

2025年4月,也有有訊息稱,美團“小象”將試水線下店鋪,但並未有更多訊息透露。目前,美團小象超市現有700+前置倉。

實際上,不指京東七鮮超市和盒馬鮮生。一些區域性的商超龍頭企業也在開店擴張。
以比優特為例,6月9日,比優特集團宣佈將於37天內連開14店,涵蓋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
在新開的14家門店中,比優特將接手多個知名超市的舊址,包括永輝、北京華聯和華潤萬家。其中,11家門店來自今年3月比優特官宣收購的永輝黑吉兩省的12家門店,另外兩家分別是哈爾濱原北京華聯學府凱德店和大連原華潤萬家高新萬達店。
截至目前,在東北三省擁有連鎖門店90多家。此次擴張完成後,比優特在黑龍江省的門店數量將達到51家,遼寧省門店數將達到37家,吉林門店為7家。

當然,比優特屬於為數不多的尚在穩定擴張的區域龍頭連鎖零售企業,更是深耕東北三省,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
此外,生鮮傳奇也宣佈深耕本區域,門店計劃翻倍擴張。
截至2024年,生鮮傳奇已在合肥開出200家門店,今年預計再增100家門店,力爭到2026年達到500家,同時,將目光投向全國佈局 。
2024年,生鮮傳奇銷售15億元,社群門店毛利穩定在28%以上。
當然,這些還在不斷開新店的零售企業,要麼是資源型或網際網路扶持/自創的品牌,要麼是區域性的商超龍頭企業。它們表現出的並不是“盲目開店”,而是以倉店融合、強供應鏈為基礎的戰略進攻,或者是深耕區域市場,建立區域壁壘。
頭部的幾家企業在開新店的確在釋放一些積極訊號。但與此同時,更多的傳統中小商超仍在調整期,擴張乏力、收縮門店是普遍現象。

螞蟻商聯董事長、綠城超市董事長田建忠對《靈獸》表示,“目前,我所看到的大多數企業還處在調整期,這也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
以永輝超市為例,其一方面關店,一方面對有潛力的門店加速調整和升級,這是行業普遍現象。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整個零售行業似乎在經歷一次結構性分化:資源型巨頭奮力衝刺,而能耗型小玩家則逐步淡出或被重塑。
就目前情況來看,說商超復甦或者回暖,恐怕還要打個問號。
在2025年伊始,CCFA對2024年連鎖超市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調查有效樣本共47家超市企業,擁有1萬多家門店,年度總銷售額近3000億元。
從統計結果看,2024年連鎖超市行業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
一是,57.4%的企業銷售總額同比出現下降;38.2%的超市企業銷售總額同比實現增長,其中大多門店總數並無增加。
相較於2023年,行業整體回暖的趨勢仍不明顯。

二是,增收不增利的現象較為突出,25.5%的超市企業淨利同比增長,增長的超市中58%的增幅低於5%。53.2%的超市淨利同比下降,下降的超市中近半比例降幅大於10%。
值得關注的是,銷售額增長的企業中,三分之二的企業利潤未同步增長。換句話說,增長並沒有轉化為顯著的利潤提升,“增收不增利”成為普遍現象。
雖然,一些地區性超市,如湖北雅斯、廣東嘉榮等,在經營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突破,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成績。但門店收縮已成為行業普遍現象——2024年樣本超市整體門店淨收縮約1.8%,不僅是關店的數量在增加,企業整體的擴張慾望也在減退。
為了“活下去”,不少超市在修復“舊傷”的同時,也開始加大對現有門店的轉型與升級,以提升經營效益。
但也有好的跡象,從全行業來看,2024年3/4的超市企業嘗試調改,其中75%取得了增長,增幅主要集中在20%以內,個別調改門店增長超過50%,調改成效初顯。
商超的表現並不樂觀,這種不樂觀也在百貨行業有所體現。

今年5月,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了44家百貨上市公司2024年業績資料,一半百貨公司營收淨利雙降。
《聯商網》統計發現,44家百貨上市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759.12億元,比2023年的2070.68億元減少311.56億元。
從資料上看,2024年44家百貨上市公司中營收上漲的公司有12家,約佔總數的27%;淨利潤上漲的公司有14家(包含虧損收窄),約佔總數的32%。
2024年實現盈利的百貨公司有29家,約佔總數的66%;有15家百貨公司出現不同程度虧損,約佔總數的34%;
僅有4家實現了營收淨利雙增長的,分別為廣百股份、供銷大集、佳華百貨控股和歲寶百貨;營收淨利雙降的有22家,佔總量的50%。
從2025年第一季度上市商超的業績表現看,也不容樂觀。

《靈獸》統計了10家零售上市企業(永輝超市、家家悅、中百集團、紅旗連鎖、利群股份、人人樂、步步高、國光連鎖、中百集團、聯華超市)2025年第一季度的營收情況發現,營收出現下降的企業有6家。
營收和淨利潤雙降的企業有5家,包括永輝超市、家家悅、中百集團、紅旗連鎖、利群股份。
其中,永輝超市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74.79億元,同比下降19.32%;歸母淨利潤1.48億元,同比減少79.96%;
家家悅一季度營業收入為49.41億元,同比下降4.77%;歸母淨利潤為1.42億元,同比下降3.59%;
中百集團2025年一季度主營收入25.66億元,同比下降21.29%;歸母淨利潤-9885.1萬元,同比下降303.27%;

紅旗連鎖公營收入24.79億元,同比下降7.17%;歸母淨利潤1.57億元,同比下降4.15%;
利群股份一季度營業收入為21.44億元,同比下降5.14%;歸母淨利潤為510.43萬元,同比下降58.24%;
雖然虧損原因有所不同,但無疑都與宏觀經濟環境相關。
永輝超市在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稱,當期營業收入下滑主要是由於公司主動進行戰略和經營模式轉型,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共完成了47家門店的調改且調改門店迅速大幅提升客流和銷售額;由於調改的門店數佔比不大,且今年一季度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73家門店(關閉尾部門店),使得公司2025年1~3月整體收入有所下滑。
10家上市商超中,只有步步高、三江購物實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增長。前者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1.53億元,同比增長24.22%;歸母淨利潤為1.19億元,同比增長488.44%;後者一季度營業收為10.7億元,同比上升1.1%;歸母淨利潤為7076萬元,同比上升35.3%。
綜合來看,2025年的商超行業並非全面復甦,而是進入了一個分化加劇的新階段。
頭部企業憑藉供應鏈、數字化、模式創新等優勢加速擴張,而中小商超仍在艱難調整終,甚至進一步收縮或正在逐步退出市場。
這種分化現象的背後,反映的是零售行業正在經歷的深層次變革。傳統商超的商業模式面臨嚴峻挑戰,而能夠適應新消費趨勢的企業則獲得了發展先機。

未來,這種分化趨勢在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即時零售、會員店、社群商業將成為競爭的主戰場。京東七鮮、美團小象、盒馬鮮生在即時零售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山姆、Costco等會員店持續擴張,而盒馬X會員店可能會徹底退出這個賽道;錢大媽、生鮮傳奇等社群生鮮品牌仍有可觀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供給和需求都在快速變革的時代,只有那些能夠適應新消費趨勢、掌握供應鏈與數字化能力的企業,才能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下來,並抓住行業重構帶來的新機遇。

未來的商超市場將是一個強者愈強的格局。從各種資料和市場表現來看,商超行業並未真正"回暖",而是進入了新一輪的洗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