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在數字技術、人工智慧上的進步,成為近些年春晚挽救日趨下降的收視率的主要抓手。
央視春晚是中國最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個電視節目,在中國人心中具有特殊位置,自從90年代電視普及之後,就是就是全球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每年除夕之後讚美、回味春晚,或吐槽、批判春晚,都成為大家過節的必備話題。
央視春晚在早年憑藉各種特殊原因,享受著收視率無可撼動的,高峰期達40%以上。但是進入21世紀後,收視率不斷下降,前些年已經跌到近20%,很多人都說“春晚已死”,甚至不少人呼籲取消春晚,以節省人民納稅錢。
可是最近兩年春晚收視率又猛增,2025年春晚收視率達到39.3%,是有收視率調查以來第二高。我隨機詢問了周圍朋友,越是偏年輕越對今年春晚有好評,大家普遍對科技感讚賞不已,尤其是對阿里雲通義AI在甄子丹節目中塑造的“空中環繞、時空凝結”畫面,以及張藝謀將東北秧歌與機器人的巧妙融合印象深刻,對節目內容和舞臺展現形式的評價也有所回升。
春晚經歷了哪些危機?它又經歷了哪些轉型?它為何這兩年又開始被大家接受,尤其是受到年輕人的關注,這都是頗有意思的話題。
(一)早期春晚舞臺和直播技術落後,其高收視率主要依靠央視對播放權及優質節目的壟斷地位
1983年央視推出了第一屆直播式春晚(此前央視已經多次在春節前後播放過文藝晚會,不過都是事先錄播的方式),直播形式無疑增加了觀眾的關注度,“把氣氛拉起來”,春晚由此開始成為中國人最期盼的電視節目。
不過由於當時中國通訊技術落後,是租用了德法共同研製的“交響樂”號通訊衛星。當時其他的重要節目,也是租用外國衛星,很多直播節目經常被出租方中斷,讓觀眾感到很失落,這才是真正的“被卡脖子”。直到1986年我國東方紅二號實用通訊衛星升空,春晚才可以用自主生產的衛星進行轉播。
舞臺的其他技術也是很落後的,導演組靠四部電話指揮全場表演,以及與場外觀眾的互動。舞臺燈光、錄播裝置也都超負荷運轉,隨時存在火災隱患,螢幕背後就是消防隊在待命。
總之,現在看看這還是一個前現代通訊條件下的春晚,雖然演員表演都很精彩,但是技術實在難以跟得上。
1985年央視做了一個創新,為了解決演播廳過於狹小(僅有600來平米),氛圍不足的問題,改到工人體育場舉行,結果問題更多了:燈光不夠,導致整個場地黑暗;場地過大,通訊裝置落後,連遠端對講機都沒有,指揮混亂,導致了晚會時間延滯嚴重,花了6個小時才表演完;最重要是舞臺內外都太冷,演員陳佩斯凍得瑟瑟發抖,晚會結束後,就立即去了醫院,觀眾也因為太冷,很少伸出手鼓掌,現場反應極為冷清。這屆春晚引發了社會一致差評,導演組在節後不得不透過《新聞聯播》對全國觀眾進行道歉。
不過,春晚為什麼那麼受歡迎,以及人們現在回憶起來,都說那時候的春晚好看呢?筆者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其一, 跟當時剛剛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治動盪,人們文化生活貧乏有關,對什麼都感到新鮮,用經濟學術語講,就是藝術創新的“邊際效應”強。
其二, 跟當時文化管理體制有關,當時文化本質上仍是計劃集中式的管理體制,春晚只有央視獨此一家,並且各文化單位、各省級電視臺的節目都要優先保障春晚供應,使得春晚成為一年一度全國最優秀文藝成果展示會,侯寶林、新鳳霞、李谷一、姜昆、董文華等大腕雲集,當然其內容具有無可比擬性,這是一種文化“舉國體制”的產物。
其三,當然這也跟當時改革時期的寬鬆氛圍有關,很多節目表達形式和內容都活靈活現,尤其是語言類節目充滿批判現實主義,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
不過進入90年代之後,尤其是到了2005年至2015年左右,央視春晚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收視率和質量不斷下滑。
從根本上講,隨著1992年文化領域市場經濟改革的啟動,各地電視臺也都舉行自己的春晚,大家都想分這最優質節目的“一杯羹”,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湖南衛視的春晚好評度一度都超過央視春晚。
藝術表演也逐漸充分市場化,各種商業選秀節目精彩紛呈,優秀演員都不再把春晚當作最重要成果的展示舞臺,春晚上的表演,大多數之前玩過的“老梗”和“爛梗”,觀眾不再感到稀奇。從文藝成果播放渠道上講,也開始不僅僅侷限於電視臺,新興的網際網路影片網站也逐漸成為流量主要渠道。
這種情況下,春晚想維持節目質量和收視率遙遙領先的地位,越來越艱難。2014年的春晚,央視一套直播收視率僅為9%,第一次跌破10%,加上全國202家衛視的轉播,也勉強超過20%;年齡分層上,其中15-24歲之間觀眾僅佔6.2%,可謂都是中老年“鐵粉”在支撐。大致而言,2010年代後期看春晚的觀眾數量不到2000年前後的一半。
那麼央視是如何挽救快速邊緣化,甚至被國人拋棄的危機的呢?筆者認為主要依靠以下兩點:
第一,重視與新興的阿里、大疆、京東方等科技企業合作,引入最新數字科技成果,增加春晚舞臺的視覺效果,滿足年輕人的視覺需求,以取代藝術流的不足。
比如從2013年春晚起,開始採用全息投影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AR),2017年首次春晚推出了VR全景直播,2018年央視春晚首次採用了4K轉播技術、3D+VR技術,2019年央視春晚首次實現了5G技術全媒體傳播,2021年開始嘗試8K高畫質直播。
這些年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的節目,不再是趙本山的小品或李谷一的歌曲,而是各種飽含科技含量的節目,比如2019年春晚,AR技術塑造了林志玲主演的《綻放》中的花瓣雨,2021年春晚節目《聽我說》中的數字虛擬人,2023年春晚節目《滿庭芳·國色》中的VR三維技術。
(2018年無人機、2021年裸眼3D技術走進春晚)
今年的春晚,又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破,即央視與阿里集團全面合作,採用阿里雲計算AI技術,中國迎來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AI春晚。這屆春晚上,最受觀眾喜歡的幾個舞臺場面幾乎都是利用阿里雲計算及其通義人工智慧大模型實現的。
比如文初提到的由甄子丹《筆走龍蛇》的背景效果,系用阿里雲通義AI的3D模型重建技術實現的;莫文蔚、毛不易的《在歲月裡的花》演唱背景中,受觀眾喜愛的 “油畫定格”時刻,是透過通義萬相的影像風格化技術和首尾幀影片生成技術實現的;薛之謙的《方的言》和末尾的《難忘今宵》也都利用了通義萬相的 AI 生成能力。
第二就是,打破電視直播的單一渠道,重視開拓網路直播渠道。2007年起,春晚開始網路直播,不過由於技術還不成熟,效果很差、卡頓嚴重,當年線上觀眾僅2.2萬,即便是到了2015年網路收視率不過2.7%,仍是以電視為主。
不過,從2017年起,阿里開始為春晚網路直播提供技術支援,本質上提升了網路直播的速度和畫面質量,當年網路收看量達到1.5億,網路從此成為主要收看渠道之一。
此後網路直播渠道對於春晚收復收視率越來越重要。到2025年,僅豎屏手機看春晚使用者就達2.86億人,播放量4.96億次,整個新媒體端點播收視次數為28.17億次,以全國當年春晚觀眾5.53億計算,估計至少4億人是透過新媒體端收看的,移動平臺已經成為春晚收視主戰場。
另外,依託於阿里雲的全球化網路,春晚海外播放量達到為7337萬次,同比提升21.39%,為宣傳中國文化軟實力也提供了新渠道。
這深刻說明,央視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把數字科技引入舞臺和渠道傳播,較為成功挽救了春晚面臨的時代危機,相當大程度上解決了年輕人不喜歡開電視、不愛看春晚的問題,為春晚塑造了新生命。
(四)從“衛星租用時間已到”、四部電話到全球雲直播的歷史性滄海桑田變化;以及新興的數字科技與春晚這個“古老”的節目結合,讓其脫胎換骨、重新受到國民關注,這個轉型過程背後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 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在春晚科技和商業模式進步中扮演了主力角色。我們看春晚的新技術,幾乎都來自於民營企業的發明創造,尤其是我們看八九十年代春晚舞臺技術和播送技術進展是很緩慢的,而近十年一年一個新突破,源自於民營企業經過改革前期的積累,創新提速,這個“國民節目“”提供了最具有吸引力的表達形式。
第二,為什麼是阿里雲。這次阿里雲成為春晚歷史上的第一個技術合作夥伴,再次顯示出阿里的特殊角色,並且春晚是一個富有政治意義內涵的舞臺,側面反映國家對阿里企業價值的再次肯定。
阿里從2016年起就是春晚的長期合作伙伴,當年春晚推出的支付寶搶紅包活動,把春晚觀眾互動度提升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度,此後阿里又在網路直播、VR、8K等個方面助力春晚,可謂對春晚新的轉型發揮了特殊角色。
單從技術上講,阿里雲是全球領先的雲服務商,在Gartner、IDC和Omdia等國際權威榜單中,阿里雲AI能力和大模型產品穩居最前列。阿里雲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萬客戶,同時從2017年起成為國際奧委會合作夥伴,為40億觀眾提供高質量電視直播服務。因此,從安全性和穩定性考慮,阿里雲也應該是春晚獨一無二的選擇。
第三,這屆春晚也給我們認識雲計算在經濟和社會生活角色的一個機會。雲服務其實是為國民經濟提供了一套發達的資訊高速公路系統,極大加速了企業研發、運營管理的效率,是資訊化時代的新基建。我國網際網路銷售、生活服務、智慧製造如此發達,一下子彎道超車,超越了很多發達國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阿里、亞馬遜等雲商打造的數字平臺。
從大家關注的AI競爭來講,雲計算也是影響AI算力的一個基礎性因素。目前全球人工智慧發展主流模式是“雲計算+模型公司”,比如OpenAI依託於微軟雲,我國的半數以上大模型(百川萬維、零一萬物、復旦大學等)也都是跑在阿里雲上。
因此,只有強大的雲服務商,才會誕生具有強大運算能力的AI產品,雲計算在大國競爭中的意義,其實不亞於與晶片、大飛機,我們一定要克服將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對立起來,厚此薄彼的看法。
未來中美競爭的焦點在於算力、AI和機器人。算力最重要的就是晶片和雲。阿里此次登上春晚,也是凸顯了其科技的底色。在新一輪全球大變局之際,阿里雲是中國在科技領域重要的一張牌。
新的一年已經來臨,這兩天我們在科技上不斷有好訊息傳來,DeepSeek引發了美國科技界的震撼,阿里雲全新發布的通義千問開源視覺模型Qwen2.5-MAX在13項權威評測中奪得冠軍,全面超越GPT-4o與Claude3.5,願國泰民安,願中國在核心技術領域有更多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