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拒!最無聊的5類推薦信,招生官看了直搖頭….

推薦信往往是招生官們不會忽視的其中一部分,在招生材料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
申請本科時,推薦信通常由輔導員和高中教師填寫,第三方代表為你背書的話,可信度會更高。
美國大部分大學都要求至少三封推薦信,其中一封需來自高中輔導員,其餘兩封來自核心學科老師,如數學、英語、科學、人文社科或外語,最好是11或12年級時,比較瞭解你的導師。(在本文文末小編也為同學們列出了美國頂尖大學官方推薦信的要求,以供同學們參考哦~)
而在申請研究生時,研究生院通常要求申請者提供2-3份推薦信,有意申請學術型專案的學生,建議準備3封本科教授的推薦信;有意申請實踐導向專案的學生,則需準備2封教授推薦信和1封曾一起共事過的管理人的推薦信
無論是申請本科還是研究生,一份優秀的推薦信是可以提升申請檔案質量,深化招生官對你的印象的,也能使你的申請形象更加豐滿。然而,許多推薦信卻毫無特色,表述平淡,招生官看了都只搖頭,看完只想打哈欠…
那麼哪些推薦信可能會當場勸退招生官呢?以下這5種常見問題,一定要避雷!
一、“假大空”型誇獎
何為“假大空”型誇獎推薦信?一位耶魯招生官就曾經提及此類例子:
Steven是我見過的傑出學生之一,充滿朝氣與活力,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學生。他懷揣著對成功的渴望,並且天賦異稟。
雖然乍一看感覺是在稱讚學生,但實際底層內容空泛,缺乏具體的例項支援,就像是AI生成的模板文字,將Steven隨意換成Alice或Mike內容照樣成立。
一份優質的推薦信應包含有關學生成就的具體案例,比如傑出的學術論文、研究專案等。還可以加入個人故事,以提升推薦信的趣味和吸引力,例如:
雖然並不是班上“存在感”最高的學生,但只要Alex一舉手,全班都會開始做筆記。因為Alex總是能點燃大家討論的熱情,這就是關鍵所在。
從這段文字可見,Alex在課堂上的表現被十分生動地體現了出來,他擅長思考,有勇氣提問,並且能夠激發其他同學的參與熱情。招生官閱讀後會開始想象Alex在大學課堂中的形象。
所以推薦信內中含有具體案例,要遠遠比“最優秀的學生之一”這種說辭,更具說服力。
二、平庸的品質
喬治城大學明確指出,“推薦信中不應該強調學生的守時或閱讀能力。”
意思就是,“守時”和“閱讀能力”,這些都是優秀申請者最基本的條件,但是這不是招生官期望在信中看到的東西,他們想要看到比這更出色、獨特的特質。
針對"平庸品質",MIT曾舉過一個反面教材:
Jen是我高三物理班的學生,她是個用功的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在物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Jen的人品也令人讚歎。與她相處兩年來,我從來未發現過她有任何的學術不端正。曾有一次,我不小心給她的試卷打了高分。儘管這可能有損她的成績,但她還是主動指出了我的錯誤。
總之,我認為Jen在學術和個人品質方面均表現出色,足以為所選學院帶來榮耀,我將毫無保留地支援她。
每年,麻省理工學院都會接收成千上萬份類似這種的推薦信,雖然內容是積極的,但推薦人並沒有對申請人進行深入的介紹。
勤奮和誠實守信固然值得被誇獎,但是但這被放在美國頂尖大學的申請者中,這兩種品質並不具有競爭力,因為絕大多數的競爭者都具有這種品質。如果非要突出勤奮,熱愛學習這類品質的話,耶魯招生官曾經給過一個正面例子:
Jenna總是能激勵著我保持最佳狀態。
在啟動學習美國曆史的第一週,她進行了預測試,併成功透過。我意識到我需要付出更加努力來驅動和吸引她。
她常常閱讀、研究,下課後留在學校鑽研複雜的概念。對老師而言,找到如此熱心學習的學生就像是夢想成真,同時她也在促使著我不斷進步。
我無法表達她讓我成為更出色的教師的感激,也無法表達,每天為Jenna備課時對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教授以“第一人稱“的角度闡述了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情。學生在課堂及日常中持續挑戰個人學術水平,因此促使了教授進一步深耕學術。
招生官可以從文字中感受到美國曆史老師對Jenna的欣賞和Jenna在學術領域的積極性,讀完後恨不得讓人馬上把她招進來。
三、羅列活動
如果老師只是簡單地列出你在課外清單上的活動,這封推薦信的參考價值就不高,因為推薦人只是在重複招生官已知的資訊。
一封優秀的推薦信應該呈現課外活動的全新角度和資訊,例如課外活動在校園社群中的重要性如何?學生的參與是否影響了學校氛圍?學生的熱情是否感染了老師?
耶魯招生官給出了一個討人喜歡的案例:
Jessica主動擔負起促進學校間更緊密聯絡的使命。去年,在研習糖尿病知識時,她邀請了一名糖尿病專家給學生講解;在科學奧林匹克競賽期間,她還邀請了一位風溼病專家,與學生一同討論免疫系統。
她最渴望的是舉辦職業日。她瞭解到我們學校一般不要安排超過四位演講者。於是她率領科學榮譽協會來商討這個安排,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期望。最後她安排了六位演講嘉賓,包括一名外科護士和一名火箭科學家。
MIT招生官也展示了充滿活動細節的正面例子:
Mary在校園社群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作為過去兩年的校報業務經理和年鑑聯合編輯,她出色地完成了職責。她親自對鎮上商業團體進行宣傳,讓他們瞭解到學校報紙是一個慈善機構,而報紙則是廣告商直接接觸學生的方式。
她積極設立了刊登廣告的價格表,增加了報紙的收入,使其版面由四頁擴充套件至八頁,甚至十二頁。她在兩份出版物上的攝影工作同樣優秀。
我們可以看到,Jessica和Mary的推薦信中,他們推薦人所提供的活動詳細資訊,遠遠超出了150字的課外活動描述。
招生官能透過這類推薦信看到,這倆人在社群內具有的影響力,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樣的話,也不難想象,這類學生將來也必會為大學帶來積極的影響。
四、以量取勝
很多學生在以往的申請中,想要增加第三位學科老師的推薦信,但耶魯大學招生官認為這其實是“多此一舉”
推薦函應該注重質量,少則精,多則拖。美國本科申請不應以數量取勝。
如果一定要多交一份推薦信,耶魯招生官建議是,推薦人可以是非學科、研究導師或同學或者朋友,只要內容能提供新一類資訊的都可以。
耶魯招生官列舉了一個案例:如果你有STEM研究經歷,合作過的導師可以額外為你寫一封推薦信。
有些學校會非常重視Peer Recommendation,例如達特茅斯學院官網強調:強烈建議申請者尋求同學或隊友、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同事、在夏令營或暑期學校結識的朋友、實驗室夥伴或辯論夥伴撰寫推薦信。
耶魯大學還認為,推薦信應最好反映該學會說呢個與同輩之間的互動情況。招生委員會最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該學生是否善於社交?
因為耶魯希望招收那些真誠合作、樂於學習、支援同學的人,這樣的人更符合耶魯的文化特色,也將為學校社群增添光彩。
五、名人推薦
許多人混淆了牛推和名人推薦的概念。所謂牛推是指在特定學術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可以詳細描述學生的獨特之處。讀者可透過推薦信感受到專家的認可。
牛推被視為推薦信中天花板般的存在,而名人的推薦更像是一種東施效顰般的存在。
一些中國學生的家長認為,寫推薦信的人職位越高越好,能找名人的話就找名人,找不到名人就找校長、院長或者知名公司的CEO。
他們所聯絡到的推薦人或許名望很高,但他們卻並不真正瞭解學生,推薦信內容可能會缺乏對於這個學生的描述,因此這類推薦信不僅幫不到申請,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之前那中國某金融高層就曾鬧出過一個笑話。Jonathan Li在國外與他人共同創立了一家名為BHR的私募公司,而該公司的第三大股東便是拜登之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2019年,亨特·拜登在其父參加選舉時辭去了董事職務。
2017年,Jonathan的子兒Chris Li有意向申請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大學,便尋求拜登的幫助寫推薦信。後來,他的女兒申請喬治城大學時,也同樣找了拜登寫推薦信。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即使手握拜登的推薦信,Jonathan的孩子仍遭到布朗大學和喬治城大學的拒絕。
西北大學的校友面試官,在Quora吐槽拜登總統的推薦信,表示“他沒什麼有意義的話要說。”可見,名人推薦信並不是萬能的。
儘管我們無法強迫教授寫出完美的推薦信,但有三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踩雷:
1、找對人
優先找關係好,並且更瞭解你的老師。他們更瞭解你的性格特點,熟知你的亮點,更容易寫出具體而具有說服力的推薦信,從而打動招生官。
2、利用好Brag Sheet
在向老師寫信之前,先準備好個人亮點清單,巧妙地安利自己。由於老師撰寫推薦信的時間有限,他們可能會直接轉述您提供的資訊。
這時候,向他們介紹自己變得極為關鍵。大多數老師很樂意提供一些建議,那麼Brag Sheet應包括哪些要點呢?
  • 我為什麼喜歡您的課程
  • 我在高中(本科)期間進行的自我探索
  • 我與其他學生的不同之處
  • 我的三個優點
  • 我的大學(研究生)志向
  • 我最大的成就
  • 我碰到的困難
  • 為什麼我很感激你寫這封信?
3、儘早要推薦信
儘早嚮導師請求推薦信,確保有足夠時間與他們線上下交談,掌握推薦信的製作時間和質量。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截止日前與其他同學撞時間,最後只能獲得一封敷衍潦草的推薦信的風險。
最後,小編在下面附上美國前20所大學網站上的推薦信要求,同學們記得收藏哦!
留學申請有疑問?
想知道你的背景如何規劃申請名校
快掃碼新增常青藤申學小助手
預約免費【1v1申學定製規劃】吧👇
申請路上並不易,奧運冠軍來助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