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宅男對電影和短影片技術引發的思考(閒聊)腦“震盪”

作者:肖磊看世界

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技術的發展中,為什麼會出現大熒幕電影和短影片技術。
作為一個宅男,大部分時間會花在線上網路世界,這裡面除了看一些新聞和文字,影視內容,尤其是最近幾年興起的短影片技術,這個有時候會刷得人頭昏腦脹,但確實停不下來的那種。
這裡面,我開始瞎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這類技術對人類這個物種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影片技術的不斷迭代和延續,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如何非常深刻(閒聊)的看待這樣一個視聽時代。
這就好比說,當你自己瞭解了網路遊戲的技術設計和所有過程,可能對網路遊戲的娛樂和使用等,都會更理智和有益,所以說,電影和短影片等,到底是如何跟人類一起“進化”出來的,這個看似十分無趣和比較傻的問題,最近有了一些系統性的思考,有一些點可能會非常有意思,今天先做一個拋磚引玉,供大家閒聊。
內容需要很多資訊的梳理和總結,才能把一個問題說清楚,因此希望大家看完再評論,看不完的話可能無法把更有意思的一些觀點和結論聯絡到一起。
前一陣刷短影片,看到一個內容到處都是,就是紐西蘭一個女議員跳毛利舞,動作十分誇張,但又十分協調,可以說一氣呵成,這個短影片大家可能都看過,主要是說紐西蘭議會要透過一個削減毛利人福利的法案,然後這個女議員抗議,就把這個協議給撕了,就開始從座椅上起來跳毛利舞,把整個氣氛都帶起來了,議會里面的毛利人聚到一起開始跳,場面十分有趣。
這裡面要說明一個什麼資訊,實際上我對毛利舞,或者說紐西蘭這個法案等,並沒有太多關注,我要講的是,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的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跳舞唱歌那種,毛利舞,只是跳起來表情和聲音更誇張一些,大家更容易記住。
那這個資訊又能說明啥呢?其即時至今日,很多人還是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都感覺可以隨時隨地的跳舞唱歌十分歡樂,而漢族人大部分情況下看上去都很拘謹,似乎有點放不開什麼的。這個問題不是我提的,而是很多人,還有很多大師級別的人物都提到過這個問題。這裡面有一些回答,比如說漢族文化傳統方面,受儒家影響等等,比較內斂等等。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瞎思考,其中有很多問題是可以更為深層次的研究的,當然,這裡面我先做個宣告,就是我並不是在研究民族問題,而是基於人類的演化程序來說明一個現象的根源,供大家討論。
歷史以來,就拿中國這片土地來說,漢族人口在很長時間裡最為繁盛,所聚居的面積也最大,而且主要是農耕區。少數民族很多時候生活在周邊,大部分情況下是以遊牧和漁獵為主。請注意,這裡面的關鍵點出現了,如果單純的看這個現象,是得不出什麼有意義的結論的。
但如果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角度,可能一下子就能明白這種現象所承載的生活和文化模式的不同。
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遊牧和以漁獵為主的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實際上這裡面會形成一個長期的現象,就是其生存資料很容易形成即時反饋,比如出去打獵,牛羊下個崽等等,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可以說都是即時的收穫,所以每次打獵回來,牛羊下個崽等,都可以慶祝一下,也可以說都會即時的進行分食和慶祝,每天可能都是如此。
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一邊分食,一邊篝火旁跳舞,而且頻率非常高,習慣成自然。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面對的是非常大的獵物,就需要組成團隊,像毛利舞這種,可能是毛利人捕獵大型獵物時的一種團隊合作等儀式什麼的。
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很多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而且似乎是天生的一樣,這很大的機率,跟當初這些少數民族基於即時的生存資料獲得感有關。而漢族由於長時間的生活在農耕模式之下,這種模式的生存資料獲得並不是即時的,需要以年、月為單位,在糧食等沒有成熟之前,大家都在辛苦的勞作,而只有在一年少數幾個糧食等豐收的階段,才會出現歡樂聚會等儀式,並沒有形成隨時隨地就可以用唱歌跳舞來慶祝即時獲得的這種歷史文化傳統。
因此說,漢族基於農耕這樣一個歷史背景,其發展出來的並不是即時性的能歌善舞,而是以年和月為單位的很多非常固定化的儀式,就連殺豬宰羊這種,都會等到過年的時候。可以從農耕文明的二十四節氣等過節文化裡面,也可能發現一些歷史文化的端倪。
因此說,其實少數民族基於生存資料獲得方面即時反饋造就的能歌善舞,以及漢族基於農耕週期性很長的生存資料獲得的慢反饋節氣的強儀式感,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好或壞的區別,都屬於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遺產。
但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點上,我個人對歷史文化等的瞎思考,從來不僅僅侷限於探索和還原過去,而是要結合當下並尋找未來的可能性。
如果基於少數民族和漢族不同的生活資料獲得週期,從而形成的後期表現特徵,傳承至今,你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遊牧和漁獵等地區生存時間更長的民族,到了現在,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不僅在能歌善舞層面,在整個娛樂界也是佔比很大的,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那漢族的這種生存資料長週期反饋形成的強儀式感等,演化出來了什麼樣的現代性產業體系呢?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過去是舞臺性質的戲曲(有固定的場地和人物造型),現在是大電影體系。彆著急,聽我繼續說。
實際上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也可以說從周朝開始,中國的農耕文明就發明了戲曲,我們小時候的時候,幾乎每個村或者大隊,都是有專門的戲臺,就是過年的時候要唱戲。這種形式在中國延續了好幾千年,這實際上就是農耕文明的強儀式性模式的演化。如果再深入的來說,這是一種更大範圍的打造共同體,也就是管理國家的一種文化形式。
相比少數民族的即時反饋效能歌善舞模式,農耕文明的戲曲其傳播和影響範圍非常廣,也就是說,從打造共同體這種模式來說,少數民族的這種基於舞蹈和聲音的短距離感官傳播,能輻射和深入影響的共同體範圍很窄,也就是很難完全跳出部落這樣的組織架構,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歷史,不是現在。
而戲曲這種故事性和儀式性很強的傳播邏輯,可以影響的範圍非常廣,很多時候,整個農耕文明區域,都是被主要的幾個戲曲故事而形成共同文化和傳播認知的,所以大家去看,各地可能都有自己的戲曲歷史,但很多經典故事,大家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用稍微不同的方言去唱罷了。
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演化到現在,各地的戲臺沒有了,戲曲這種打造共同體的承載方式,已經變得非常稀缺(所以需要文化遺產保護),但請注意,新的載體形式出現了,那就是遍佈各個地域和商場的電影院和電影。如果大家還不太理解,我可以這樣舉一個例子,比如現在電影行業非常發達的美國,很多時候,美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和塑造,並不是大家新聞上看到的什麼美國的軍隊等,而是美國電影對美國很多東西的編纂和傳播。
這裡面,有不經意間傳播的消費觀念,有生活引導,有商業塑造等等。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現在全球流行的結婚買鑽戒這種消費,現在產業已經非常大了,並形成了一種似乎本來就是這樣的模式,但這個消費觀念,實際上真正影響世界,是相關公司在美國的運作,在美國電影裡面大量的介入,只要出現求婚等電影故事情節,就送鑽石,再加上一些廣告投放,久而久之,人們開始認為,求婚就應該是買鑽戒。一個新的行業和文化體系就出來了。
從農耕文明生存資料的慢反饋所塑造的固定節日儀式,到擴大農耕文明共同體範圍所刺激出來的戲曲文化歷史,再到如今的大電影時代,這是一條可以追溯的線條。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漢族一般情況下都比較內斂,很難像少數民族一樣隨時隨地的唱歌跳舞,這裡面有著非常強的文化和歷史塑造,而且如果大家去看歐洲的整個所謂文藝等思想和科技產業等的復興,實際上從文學著作的層面去看,也都是從大的戲曲類著作開始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悲劇(類似宗教重現苦難和撫平悲傷的作用),這實際上也是歐洲從遊牧和漁獵走向農耕、定居、分工等之後出現的,包括英國的莎士比亞等的出現,道理是一樣的。
因此說,不僅僅是中國的漢族比較內斂,如果去看歐洲等農耕核心區成長起來的這些國家民眾,也是非常內斂的。但這不影響對大部頭戲曲作品,以及時至今日在電影等世界的影響力。
那說這個到底什麼意思呢,就是每種歷史文化,有各自的演變和影響呈現,基於這種演變而來的現實呈現,就可以從中找到各自所能發揮的最佳路徑,從而找到現實和未來層面的承接體系演化探究。
好,說完了基於農耕、戲曲到電影這條線,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關於短影片的問題。
經過我比較持續的瞎思考,短影片這種技術的出現,以及未來的演化路徑,或者說如何在如此龐雜的短影片形式呈現和商業線條當中,找到短影片未來真正的一些基於人類向前進化的一些資訊方向。
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先給大家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為什麼要刪除三歲之前的記憶?第二個是,為什麼人類學到的知識,不能直接遺傳給後代?
關於人為什麼要刪除三歲之前的記憶,這個有很多權威的研究成果,比如三歲之前人類幼兒的腦袋裡面的各個組成部分還未發育成熟,以及需要刪除和清理大腦內部的空間等等。這些研究成果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我覺得這隻能是具體聚焦到人腦這個部分來做的研究成果,就像你去研究汽車發動機,區域性會有很多種確定性的結論,但人類為什麼要造發動機,發動機整體執行體系為什麼是這樣,實際上是另一個問題。
關於以上兩個人類演化問題,我個人有一個理解,大家也可以一起思考,就是人為什麼要刪除三歲之前的記憶,實際上跟人類學到的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是同一個“設計”條件。
這個問題我確實想了很久才敢拿出來跟大家瞎聊,實際上大家如果認真去想,三歲之前人類幼兒是需要嚴格保護的,而且大部分時間裡,是被大人抱著的,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段時間裡,幼兒所經歷的所有外部環境,長大的時候是用不上的,也就是這一時期的經驗對未來世界的生存沒有什麼借鑑作用,更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外部的生存環境如何變化(就算以千年萬年計),人類幼兒在三歲之前的生存模式幾乎都是一樣的,就比如到了現在,也是被大人抱著餵奶等,但外部環境已經千差萬別了。
什麼意思呢,就是三歲之前人類幼兒的生存環境,不會因為未來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就使得這一階段是不需要任何適應性記憶的。請注意,要完全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回答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人類所學到的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
這裡面有一個很“抽象”的設定,那就是假設知識可以遺傳,意味著你三千年以前學的面對生存環境的經驗,現在還堆積在你的大腦和身體裡,問題是人類的生存環境早就變了。
因此說,人類刪除三歲之前的記憶,是因為三歲之前的人類幼兒生存環境從來都不會變(母嬰模式),而人類知識不能遺傳,是因為當你可以獨立行走之後,你面對的環境會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的變化,你需要學新的適應性知識,這樣人類才能把自身的生存和延續效率提高(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知識就不能遺傳),而實際上地球上大部分動植物也都是這個邏輯,很多動植物都會重新融入變化的環境,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人只是進化速度最快的。
那說這個跟要講的短影片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中國的漢字,書寫起來非常難,但看起來就非常的直接(尤其是甲骨文時代),因為它是表意的,它是用影像來表達意思的。也就是說,中國的古代漢字,每一個漢字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影片。大家明白了吧,這就是要展開來說的原因。
每個漢字是一個小影片,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在傳承不可遺傳的知識這個層面更有效率,你就算沒有學會寫,但很多時候看一下這個字(古代漢字的總量並不大),稍微教一下,就能理解什麼意思(影像化輔助)。
也就是說,如果說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設定的知識不能遺傳,那麼人類群體的進化速度,就取決於哪個群體發明的文字等工具,更容易傳承知識。這一點上,漢字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這裡面不是說漢字是人類最早的問題(比漢字早的文字有很多),而是漢字以其強大的表意性演化等,助推和鞏固了中國在農耕文明時代的生存優勢,並且傳承至今。
但到了現代社會,很多外部的生存環境都變了,漢字的表意性“短影片”功能很多時候體現不出來,比如我說一個字,“犁”,這個字跟農業耕種有關,所以裡面有“牛”,也就是說,如果世界依然是農耕文明,那麼牛永遠是耕地最好的動物,中國的漢字就永遠不會在表意上過時。
但現在已經進入到工業社會,大部分農業的耕種,已經看不到牛了,牛跟農業的關係已經不大了,未來的人們很難把牛跟耕地直接聯絡起來。還有很多,比如跟運輸交通相關的馬、車、走、足等等,實際上現在的交通工具早就演化得完全不同了,很少用馬,也很少靠走等做交通工具了。當然,還有一些是形容天、地、火、水,以及哲學性的漢字,這個可能永遠不會過時(在影片化的畫面感層面)。
那再去反觀英語等表音的文字,看上去根本沒有什麼“意”的影片化表達,但這種表音的文字,更容易適應工業文明這個變化程度非常強烈的時代,也就是語言本身不會有直接的畫面意思呈現,外界出現什麼變化,就改變一下字母排序,或增減一下字母就可以了,很容易造出新的,適應更快變化的工業時代的文字和解釋體系。
那這個時候,漢字是不是就不太適應工業時代的人類高速發展變化了呢?當然不是,因為我已經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技術邏輯,能夠跟漢字形成知識傳承體系的協同效應(個人瞎思考)。
是什麼呢?沒錯,就是似乎演化方向註定的,莫名就出現的短影片。彆著急,我慢慢說。
短影片這種技術存在,現在看,很多時候我們被其他的一些功能所迷惑,比如自媒體、直播帶貨等等,這些其實並不能說明這一技術的真正歷史價值和潛力發掘體系。就像最早文字發明出來之後,大家也都不知道怎麼用,最多是計數和占卜之類的,沒有人會覺得可以透過文字傳授知識和技藝,人類在很長時間裡,所有的知識和技藝,都不是透過文字傳承的,而是說話和大人帶小孩、師父帶徒弟這種。
如果僅僅是短影片技術,可能我還沒有思考明白這裡面的一些關聯性。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隨著“文生影片”等的普遍應用,我從自己瞎思考的角度,終於理順了這裡面的一個新的技術演化邏輯。
如果說漢字在適應工業時代的巨大變化方面不及英語等表音文字,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把漢字跟未來的技術發展結合起來。我最近刷到很多科普類短影片,比如天體的運動軌跡,比如圓周率為什麼算不完等,如果用一個短影片去表達,十分的清晰,一下子就看得忘不掉了,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文字和語言的解釋。
什麼意思呢,就是未來的幾乎所有知識,都是可以基於低成本的影片化的傳承(解決了文字到影片的智慧化轉換),效率可能會更高,這個時候就彌補了漢字對急速變化的工業時代的一些缺點,而基於幾千年來中國人對錶意漢字,也就是漢字本身就是影片化的這樣一種認知習慣,就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中國人看短影片,或者說從影片當中識別資訊和具象化知識的能力是非常強的,這也是漢字體系留給我們的一個歷史性溢位效應。
如果大家去看很多市場各個國家的圖畫或短影片,甚至是電影、服飾等,你慢慢會發現,跟中國的圖畫和影片等呈現的色彩相比,完全不是一個豐富度,這並不是說大家的審美有什麼區別,而是中國的漢字和知識傳承等,一直是視覺化的,對視覺世界的認知、需求和辨識能力有超強的掌控力。
很多外國人看中國的很多東西,覺得為什麼那麼花裡胡哨,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顏色之類的,他們很多時候就覺得太亂,沒法梳理,但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人就喜歡這種絢爛,而且不會影響整體認知梳理。這其實很大的機率是漢字給我們傳承下來的另一種“福利”,大家每認一個漢字,實際上都是看了一個短影片,想象了一個動態畫面。
基於此,我對短影片這個技術層面的理解是,隨著人工智慧和智慧化、低成本化製作的普及,如果用得好,短影片所承載的知識視覺化教育和傳承能力,將是這一技術領域最偉大的未來探索方向。現在很多人說知識的碎片化,這個我是不同意的,我們現在看的書,也只是古人的碎片化知識傳承邏輯(因為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
隨著未來世界對知識的需求量越來越龐大,人類必須在知識傳承和呈現等方面,找到更加高效的承載體系,書很重要,但書最終要形成更大範圍的傳播和知識普及,很多時候依然需要將其嫁接到知識化的視覺類技術體系當中(影像、影片等)。
那書的意思是什麼呢,實際上未來書的概念,並不是單純的書,而是給傳播知識的技術,以及所有資訊和教育類傳承體系,提供最原始的指令碼和思維架構,屬於最底層的鋪墊,同時是盡最大可能的刺激大家思考,幫助社會理解人工智慧等類人化的演進,否則未來機器的腦袋都可能會逐步的去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這種時候反而更需要人類更強大和快節奏的思考體系來關注。
因此說,按照外部環境,也就工業歷史背景的人類新時代,人類一定是會持續性的出現生存環境和知識傳承等體系的焦慮感的,很難普遍性的再回到外部環境和知識需求相對穩定的農耕文明時代,這個時候如何理解和解釋,以及關注和思考新的技術對傳統的影響,以及傳統如何塑造和接納,並被新的傳承技術加持,演化出新的文明時代,這個就顯得非常有意義。
以上僅供閒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