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歐三大經濟體的博弈格局中,中國與歐盟的關稅談判正面臨歷史性機遇。當前歐盟已向美國提出零關稅提議卻遭婉拒,這為中國提供了戰略突破口。
筆者認為,談判絕不能僅侷限於電動車等單一產品的價格限定,而應著眼全域性,推動以下兩大核心目標的實現:
一、制定中歐雙向零關稅協定
歐盟的製造業還不如美國,除了民航機空客,基本沒什麼可以向中國出口的製品,頂多是農產品、酒、舊名牌時裝、化妝品。
所以我主張乾脆對歐盟單方面全免關稅,送個大大的人情,把歐盟綁在對美戰車上。
1、破局國際貿易僵局。歐盟早在2018年就向特朗普政府提出過工業品零關稅方案,但美國因保護主義傾向未予接受。
中國若主動接棒,將打破全球貿易體系碎片化困局。
資料顯示,2022年中歐貿易額達8473億美元,若實現零關稅,預計可釋放至少1200億美元的貿易增量潛力。
2、產業互補性分析。與普遍認知不同,歐盟對華出口結構正在發生質變。
除傳統農產品(年出口額約180億歐元)和奢侈品外,高階裝備(如半導體制造裝置)、精密儀器(年增長23%)、醫藥製品(佔歐盟對華出口12%)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正成為新增長點。
中國對歐機電產品出口佔比達67%,雙方產業互補性遠超美歐。
二、建立最低零售價格機制
為防止惡性競爭,對嚴重影響進口國市場價格的商品,可依據進口國同類商品的平均價格,商定最低零售價格。
1、動態平衡機制構建。建議建立"雙底線"價格管控:以進口國市場同類產品加權平均價為基準,同時參考原產地生產成本。
當出口價格低於基準價15%時啟動磋商,設定6-12個月的價格調整過渡期。
2、差異化實施方案。對電動車等戰略產業可設定3年保護期,逐年放寬價格浮動區間(首年±5%,第三年±15%)。
對鋼鐵等傳統產業則實施行業自律價制度,由商會組織定期修訂指導價。
三、單方面開放的戰略膽識
中國可以先於歐盟一年,單方面實行對歐盟零關稅,把歐盟引導上軌道。
1、先發制人的開放策略。中國可率先對歐盟2700項商品實施零關稅,重點包括:醫療器械(現行稅率8%)、汽車零部件(10%)、葡萄酒(14%)。
此舉預計將吸引歐盟企業對華新增投資約400億歐元,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領域。
2、地緣經濟槓桿效應。單邊開放將分化美歐經貿關係。歐盟目前對美徵收的汽車關稅(10%)高於對華(8%),這種"倒掛"局面使中國可獲得道義優勢。
歷史經驗表明,2001年中國加入WTO前的單邊降稅,曾促成歐盟支援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提案。
為防止惡性競爭,對嚴重影響進口國市場價格的商品,可依據進口國同類商品的平均價格,商定最低零售價格。

四、突破商務思維侷限的制度創新
1、重構談判機制。建議成立國務院直屬的"國際經貿戰略委員會",整合商務部、發改委、工信部等12個部門職能,由副總理級官員牽頭。
參考2001年入世談判經驗,建立跨部委的"談判突擊隊"機制。
2、考核指標改革。將自貿協定談判成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設立"國際規則對接先行區"。
可率先在長三角試點"中歐標準互認示範區",實現300項工業品標準互認。
當前RCEP實施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預計到2030年將拉動成員國GDP增長0.6%)證明,中國完全具備主導大型自貿協定的能力。
中歐若達成零關稅協定,不僅將形成覆蓋25億消費者的世界最大自貿區,更將重塑全球貿易規則體系。
這需要決策層超越部門侷限,以"二次入世"的魄力推動開放新格局。

(注:文章資料均來自歐盟統計局、中國海關總署及世界銀行最新報告)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日本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