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這座依山傍海的千年古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自2023年起,福州市歐美同學會以文化為紐帶,進一步發揮留學人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天然載體優勢,組織開展了以“山海情同心夢”為主題的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同時集結多位非遺傳承人,以豐富的新媒體語言創新傳統文化的中國表達方式,拍攝製作了《送“福”出國門》系列非遺文化故事短影片。
在第二期《送“福”出國門》短影片中,福州市歐美同學會學長們擔任“美食推薦官”,透過親身體驗非遺美食的製作過程,對福州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對在海外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有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說起和福州美食的故事,學長們如數家珍。在英國留學的福建中恆智創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陳文欽說,留學期間他經常“重現”佛跳牆這道美食,但只有回到家鄉後味道最“正”。作為“老福州”的福州富日易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餘楊在本次體驗“青紅酒”的製作時,特意為女兒封存了一罈酒,希望待到女兒成年或出嫁時,全家共飲歲月佳釀。福建師範大學教師陳苓鈺在這次體驗中,則找回了兒時的味道。她說,小時候,逢年過節奶奶都會親手包肉燕並蒸熟,然後掛在房樑上垂下來的簸箕裡曬乾,父親總會抱著我舉高讓我偷吃。於我而言,這是最懷念的童年,也是踏出國門求學時最思念和牽掛的味道。
榕城海歸人才同心驛站的鄧春平是《送“福”出國門》的影片節目策劃、執行負責人。他說,近年來,福州市歐美同學會一直在探索充分發揮“留學報國智囊團、建言獻策人才庫、民間外交生力軍”職能作用的新模式,《送“福”出國門》系列影片是一次促進福州文化對外傳播和講好中國故事的積極嘗試。影片上線後,在海內外引發熱烈反響,福州市的非遺文化和歷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學長們透過自身的橋樑紐帶作用,讓更多人瞭解了福州美食,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聽到了可品可感的中國故事。

芋泥
隱於平淡的驚豔

美食推薦官:福州市歐美同學會會員、投資人 楊正帆
文化淵源:看似樸素的甜點實為宴席壓軸,傳說林則徐曾以冰鎮芋泥反將英國人的冰激凌一軍。選用福鼎檳榔芋,蒸熟後加豬油、白糖搗至柔滑如綢。
推薦官語:福州芋泥表面溫潤如玉,入口滾燙香甜,豬油賦予天鵝絨般的質感,綴以瓜子仁、桂花更添風雅。每一口芋泥都經歷了九蒸九搗的工序,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將絲絲甜蜜包裹入心。在福州的喜宴上,有“見芋如見福”的吉祥隱喻,芋泥早已經超越了甜點的範疇,逐漸成為福州人委婉訴說愛意的代名詞。
福味出海:巴黎米其林餐廳將芋泥改良為“黑松露芋泥舒芙蕾”;新加坡特色美食“了凡油雞飯”還專門推出了“芋泥版”油雞飯,傳統滋味煥發國際新顏。

佛跳牆
山海相逢的極致

美食推薦官:福州市歐美同學會會員、福建中恆智創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 陳文欽
文化淵源:清朝光緒年間,福州布政使周蓮的宴席上誕生了這道傳奇美食。“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後因文人“壇啟葷香驚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詩句更名,成為閩菜“百鮮之首”。
推薦官語:“佛跳牆”是滿漢全席中最貴的一道菜,也被稱為“閩菜之王”,蘊含著“一罈山海”的美好寓意和福州智慧。“佛跳牆”以老酒罈為容器,層層碼入鮑魚、海參、花膠等三十餘種山海珍品,文火煨制三日,湯色金黃如琥珀,鮮味層層遞進,一口飲盡山海精華。美食於我,是跨越時空的情感紐帶,亦是觀察文化演進的獨特視角。在平衡傳統與創新方面,佛跳牆的當代演繹啟示我們:守護文化根脈,亦可擁抱多元表達。這亦是我踐行的事業哲學:存續文化基因,重構表達正規化。
福味出海:作為國宴常客,佛跳牆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飲食美學的巔峰”;新加坡、舊金山等地的高階中餐廳常以“Fo Tiao Qiang”為招牌,一盅售價逾千美元仍一座難求。

肉燕
百轉千錘的柔情

美食推薦官:福州市歐美同學會會員、福建師範大學教師 陳苓鈺
文化淵源:肉燕源於明嘉靖年間,燕皮以豬後腿肉槌打萬次成薄紙狀,包入肉餡後形似飛燕,福州人逢年過節必食“太平燕”,取“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之吉意。
推薦官語:肉燕形似北方的餃子,但是餡料和外皮都是由肉做成的,皮脆韌如宣紙,內餡鮮嫩多汁,湯頭清冽帶蝦油香。最考究者需手工槌打4小時,方得“肉包肉”的奇妙口感。在福州,肉燕總是和過年聯絡在一起,在外留學的時候,肉燕是我特別想念的家鄉味道。肉燕承載著福州人對新年的美好期待以及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祈願。
福味出海:紐約唐人街的“依金肉燕”傳承百年工藝,美國美食博主稱其為“東方餛飩的魔法變形”。
來源 :《留學生》雜誌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