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西太平洋的海風裹挾著硝煙味,一場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國軍事演習正在上演。美國糾集19國空軍,出動約300架軍機,在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間拉開架勢,這場名為"部隊重返太平洋"的戰略性演習,被美軍視為檢驗其醞釀三年的"敏捷部署"作戰理論的關鍵之戰。
從參演規模來看,美軍此次確實下了血本。300架軍機的陣容中,包含約200架戰機,其中五代機F-22約20架、F-35約80架,其餘則是F-15、F-16等四代機,另有100架左右的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等保障機型。但這樣的兵力配置,在西太平洋當面的東大空軍面前,顯然相形見絀。
美軍此次演習的核心底氣,源自其精心打磨的"敏捷部署"作戰理論。該理論主張將兵力分散部署於第一、第二島鏈的多個機場,透過快速機動實現"打了就跑"的戰術效果。為此,美軍甚至修復了天寧島、貝里琉等二戰時期的廢棄機場,試圖構建分散式作戰體系。但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這種戰術早已難掩致命缺陷。
首先,分散部署意味著防禦漏洞百出。美軍不可能為每個簡易機場配備完整的防空反導系統,這使得解放軍的遠端火力可輕易突破其防線。東風-26導彈射程達5000公里,轟-6N攜帶的東風-21彈道導彈及長劍-100巡航導彈可覆蓋4000公里範圍,足以精準摧毀第二島鏈及北海道、澳大利亞北部的機場設施。10米精度的跑道破壞彈只需命中每條跑道的起降關鍵位置,就能讓簡易機場陷入兩三天的癱瘓狀態。
其次,後勤保障壓力陡增。分散在多個機場的戰機需要油料、彈藥及機務支援,而跨越數千公里的補給線極易成為打擊目標。部署在第二島鏈的戰機執行一次攻擊任務需空中加油3-4次,龐大的加油機群在殲-20面前形同移動靶。殲-20在空警-500指揮下,可深入加油空域實施獵殺,每擊落1架加油機,就可能導致3-6架美軍戰機因燃料耗盡而墜毀。
再者,指揮協同難度飆升。不同機場起飛的戰機需在空中完成編隊,複雜的排程不僅消耗大量燃油,更使編隊在協同階段成為防禦薄弱點。解放軍可利用電子戰飛機對其通訊系統實施干擾,進一步瓦解其作戰體系。
面對美軍的"敏捷部署",東大早已構建起多維度的破陣之法。在戰略火箭軍與空軍的協同配合下,一套立體打擊體系已然成型。針對第一島鏈的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基地,東風-15、東風-16導彈可實施"洗地式"打擊,1-3米精度的爆破彈能精準摧毀機堡及戰機;待敵機升空後,殲-20可憑藉隱身優勢逐個清除,隨後殲-11、殲-16機群在殲-10C掩護下,對地面目標展開毀滅性打擊。
更令美軍頭疼的是,東大815A型電子偵察船的出現,讓這場軍演淪為"透明演練"。舷號793的"天王星"船攜052D桂林艦南下澳洲,在國際水域對"護身軍刀-2025"演習實施抵近偵察。該船雖無火力配備,卻能被動截獲美軍的雷達訊號、通訊頻譜等核心電子情報。這些資料不僅包含雷達工作頻率、調製方式等關鍵引數,還能為東大電子戰系統提供寶貴的對抗依據。美軍明知其情報被收集,卻因顧忌國際法而不敢貿然驅離,只能眼睜睜看著偵察船在國際水域合法"圍觀"。
815A的優勢在於被動監聽能力,它無需主動發射電磁波,即可記錄分析美軍演習中的各類電子訊號。這種"靜默偵察"模式讓美軍陷入兩難:關閉雷達和通訊系統則無法演練實戰流程,保持開機則等於向東大輸送核心情報。此前,815A曾多次跟蹤美軍航母,其專業的情報收集能力令美軍防不勝防。此次伴隨052D驅逐艦同行,更凸顯東大對遠洋偵察任務的保護力度,彰顯出大國底氣。
美軍這場籌備數年的軍演,最終可能淪為東大軍隊的"實戰教學案例"。透過偵察衛星、戰略預警雷達、長航時無人機等裝置,解放軍可全面掌握演習動態,分析其戰術缺陷並針對性完善應對策略。正如美軍跨越兩任政府籌措5億美元打造的"實戰檢驗",反而為東大提供了免費的演練樣本。
從本質上看,美軍的西太軍演既是對東大反介入能力的試探,也是其維持區域霸權的掙扎。但在解放軍體系化作戰能力面前,
300架軍機的陣仗終究難掩其戰略焦慮。隨著殲-20量產、東風系列導彈升級、電子戰能力提升,東大在西太的反介入/拒止體系已日趨完善。美軍試圖透過一場演習扭轉頹勢,註定只是徒勞。這場跨越萬里的軍事博弈,最終將證明:任何試圖圍堵東大的企圖,都將在強大的國防實力面前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