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演習,首次模擬動用戰鬥機攻擊解放軍艦隊!”

臺灣媒體6日援引日本《產經新聞》的報道稱,日本和美國在去年2月的“利刃2024”聯合演習中,首次模擬出動航空自衛隊的戰鬥機發射反艦導彈,攻擊解放軍登陸艦隊!臺媒稱,這也是日美聯合演習中首次加入了針對“臺海有事”的場景,“相關演習結果還將反映在未來日本的作戰規劃中”。
報道稱,日本自衛隊與美國軍方在去年2月舉行的“利刃”聯合指揮所演習中,以爆發臺海衝突為背景展開電腦兵推。該演習模擬解放軍登島作戰的同時,也攻擊了位於日本佐世保的駐日美海軍基地——該基地常年部署有美海軍第七艦隊的兩棲登陸艦隊,包括可以用作閃電航母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
該演習設定的情境還包括“解放軍登陸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為了加強包括與那國島在內的西南諸島的防衛能力,陸上自衛隊從九州島派遣增援部隊。此外,由於載送部隊的運輸機必須在基地跑道起降,航空自衛隊戰鬥機也要使用相同跑道起降,演習中曾出現雙方對優先使用權意見分歧的情況。
據稱,這次演習是日本有意測試在遇到所謂“存立危機事態”時,如何行使集體自衛權。由於日本憲法對自衛隊的軍事行動有明確限制,日本政府無法直接派遣現役自衛隊部隊參與戰鬥。因此日本這些年不斷在法律條文上扣字眼,試圖繞過憲法的控制。
所謂的“存立危機事態”,是日本在2015年透過安全保障法制時新增的規定,即在日本沒有遭受到直接攻擊,而是在美國等盟友遭受武力攻擊時,日本政府也可以判斷是否符合“威脅到我國存立”“國民生命與自由從根本被顛覆”,若是滿足一定條件,就能行使部分集體自衛權——更直白地說,自衛隊就能公開參戰了。
最關鍵的問題是,在該演習期間,美方提出攻擊透過臺灣海峽的解放軍兩棲艦隊的請求,“日本方面接受請求,出動航空自衛隊的戰鬥機對解放軍運輸艦進行了空對艦導彈攻擊。”
掛載ASM-2反艦導彈的日本F-2戰鬥機
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中,主要由F-2戰鬥機執行反艦任務,這種日本國產戰鬥機可以掛載ASM-2反艦導彈,後者屬於亞音速反艦導彈,射程100公里,整體能力與美製“魚叉”反艦導彈好不了多少,在現代防空火力面前突防能力有限;此外F-2也可以發射新型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採用衝壓發動機為動力,速度可達3馬赫,最大射程400公里,對於缺乏多重防空能力的登陸艦艇而言,的確構成相當大的威脅。
F-2掛載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進行測試
但從常理判斷,由於登陸艦的自身防空能力相對有限,就算有護航艦艇,數量也不會多,因此當解放軍登陸艦隊出現時,必然應該提前清空了附近的敵對海空目標;同時解放軍航母打擊群和岸基戰鬥機也會持續在登陸艦隊附近提供掩護。因此掛載笨重反艦導彈的日本F-2戰鬥機到底是如何突破解放軍重重防禦、對解放軍登陸艦隊發動攻擊的,實在是很難想象——ASM-2反艦導彈不但飛行速度慢,而且最大射程只有100公里,可能還沒有等進入導彈射程,F-2戰鬥機就會被解放軍護航艦艇的遠端防空導彈擊落,或被空中的戰鬥機驅逐;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射程倒是夠了,可根據日本媒體此前披露的資訊,自衛隊對於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效能並不滿意,認為其3馬赫速度難以突破解放軍海軍主力艦隊的防禦,因此可能會削減採購計劃,象徵性地採購20-30枚。因此日本能否湊出來足夠數量的該型導彈還是問題——同樣的問題還在於,攜帶它的F-2戰鬥機大機率沒有機會靠近解放軍艦隊。
更有意思的是,日媒還披露,“自衛隊內部有意見認為,比起透過臺灣海峽的解放軍登陸艦隊,應該優先攻擊解放軍航母。但當時的演習評估,中國現役航母的威脅程度較低,因此未列為優先攻擊目標。”
嗯,放眼全球範圍內,除了美國超級航母之外,無論是連F-35B戰鬥機都湊不齊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還是艦載機數量有限的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恐怕都很難說能比得上如今滿配新一代殲-15B艦載戰鬥機和殲-15D電子攻擊機的解放軍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日本和美國這次演習竟然沒有“看得上”,實在是讓筆者對該演習的“認真”程度大打問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