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產業觀察組
來源:前瞻經濟學人(ID:chanyeqianzhan)
一份重磅檔案,力度空前。
01
“第五個直轄市”呼之欲出?
6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釋出,檔案規格之高以及內容之重磅引發廣泛關注。

首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專項檔案支援單一城市發展的情況確實特殊,在改革開放史上僅出現過三次(深圳1980年特區設立、浦東1990年開發開放、雄安2017年新區規劃),而此次針對深圳的《意見》是改革開放後第四例。
另外,檔案中還明確提出“廣東省要按照應放盡放、能放全放的原則,依法依規賦予深圳更多省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結合各種資訊,一時間,關於“深圳即將成為第五座直轄市”的猜想不脛而走。
事實上,這種想法純屬無稽之談。
首先,我國現有四大直轄市均服務於特定國家戰略,民政部也多次強調“行政區劃調整需服務國家大局”。其次,“直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深圳是否直轄,這不是深圳一地的問題,不僅關乎深圳及周邊地區,更事關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經濟整體性以及國家經濟部署。
更何況,國家對於深圳的定位已然非常明確,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國家創新型城市。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的使命是透過制度創新為全國探路,而非簡單追求行政層級躍升。
這也是《意見》出臺的深意所在。
相比於無端猜測,《意見》釋放的重磅訊號才更值得關注,這背後蘊藏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一是,確立企業為主導的新科技體制。
當前,我國科研與實際應用存在嚴重脫節現象,亟待解決國家最急迫的科技創新體制問題。《意見》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改革首要任務,明確提出“六鏈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教育鏈、服務鏈),確立企業為主導的新科技體制,科研方向和教育均圍繞企業需求展開,打通“教育—科研—產業”閉環。
二是,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
其中一大突破是,允許香港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深交所上市。對於深圳和香港來說,兩地股市打通後,企業能同時吸引國際和國內資金,深圳的產業鏈優勢和香港的金融優勢結合,能夠形成更大的橋頭堡作用。
三是,制度型開放構建國際規則銜接區。
在數字貿易、綠色金融、技術交流、跨境流動、法治訴訟等眾多領域,國內規則與國際標準仍然銜接不暢,這些都制約了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意見》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人員流動三個方面提出改革舉措,讓深圳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
總之,檔案資訊量極其密集,目的就是讓深圳再次“闖出一條路”來。
因此,《意見》用了“三個更高”,來表達對深圳的期待——希望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新鮮經驗。這背後是國家對深圳寄予的深厚期望。
02
史無前例重要機遇
而在眾多引人矚目的改革舉措中,低空經濟是檔案中特別點名且唯一詳細部署的科技產業,表述雖簡短,卻如同驚雷,炸響了整個行業,釋放出國家推動低空產業發展的最強音和最明確訊號:
“支援深圳深化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完善低空飛行監管規則,探索開展跨境直升機飛行、公益服務等通用航空業務。”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競逐的產業新藍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2024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6702.5億元,比肩目前最火爆的人工智慧賽道。2025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然而,發展低空經濟不僅要打通“技術-場景-產業”全鏈條,還要解決更基礎的空域管理問題。《意見》出爐,就是要在政策上為深圳低空經濟開閘放水、鋪路架橋。短短三句話,字字千鈞,釋放三大重磅訊號:
訊號一:國家級“特區”+“試驗田”,制度創新獲最高授權
國家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檔案中,明確授權一個城市“深化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低空飛行監管規則”。這意味著深圳在低空領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突破權。
在過去,中國的所有低空區域(1000米以下)都是管制空域,由空軍按照“軍航管片,民航管線”的使用方式嚴格管制,任何私人民用的航線,都必須提前申請報批,獲准方可使用。嚴格管制下,空域就像是一種路權資源,與低空經濟發展產生衝突。這就好比,車有了,卻不開放路面,那還怎麼上路呢?
深圳被賦予“探路先鋒”角色,將主導或深度參與各種標準制定。不是小修小補,而是要打造一套安全、高效、可複製推廣的“深圳標準”和“深圳模式”,為其他地區低空經濟發展“蹚雷破冰”。
訊號二:粵港澳大灣區“天路”貫通,“第四通道”在即
“探索開展跨境直升機飛行”——這短短11個字,是檔案中最具戰略想象力和現實突破性的表述!
它直接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國家戰略。意味著在深圳與香港、澳門之間,長期以來受制於空域管理、通關協調等壁壘的低空跨境通勤、商務飛行、緊急救援等,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援與協調保障。
在此基礎上,低空空域有望成為繼海、陸、空(機場)之後,連線大灣區的高效“第四通道”,極大促進高階人才、商務要素的便捷流動,實質性推動“大灣區一小時優質生活圈”建設,提升區域國際競爭力。
這是破除行政和物理壁壘的關鍵一步,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
訊號三:場景閉環+產業騰飛,萬億級新引擎啟動
當然,所有的制度創新和放權都是為了做大做強低空經濟產業。
深圳低空技術儲備領先,在飛控系統、電池續航、空域管理演算法等核心技術領域,企業專利數量全球佔比超30%。同時,深圳擁有全國最完整的低空經濟產業鏈,覆蓋無人機制造(大疆)、物流應用(順豐豐翼)、飛行服務(東部通航)等環節,2024年深圳低空經濟年產值超過900億元。

政策加持下,深圳強大的科技創新基因和完備的產業生態,將如虎添翼:
應用場景井噴:“公益服務”的提出,意味著低空技術將深度融入城市執行(急救、消防、巡檢、環保),B端應用將快速規模化;跨境直升機飛行助推eVTOL、低空觀光等C端場景蓄勢待發。
產業叢集加速形成: 吸引全球頂尖的研發、製造(整機、核心部件)、運營服務、空管技術、基礎設施(起降場/Vertiport)企業集聚,打造全球低空經濟創新高地和萬億級產業叢集。
當然,前路仍有挑戰:更精細化的空域釋放、跨區域跨部門的高效協同監管、核心技術的成熟與安全驗證、巨大的基礎設施投入、公眾接受度等。但是,國家最高層級的檔案授權,為深圳打造“天空之城”,注入了最強的信心和動力。
嶺南會旗下新公眾號——嶺南金融圈。這裡我將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創投資感悟,並推薦一些回報幾十倍的投資標的。關注嶺南會的粉絲,務必點選下方公眾號名片關注!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