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邊對made in China風聲鶴唳,各種封堵禁絕,咱們現在還任用跨國諮詢公司,依靠海外工業產品,怕是被人賣了還要給人家數錢,中了人家的“鄭國渠”
我們的順風車搭的太久了,早晚要補票的。主動補票也許痛苦一小段時間,被動補票怕是要在最關鍵的時候,碰上大災難。。
風大浪高,點選下面卡片,關注防迷路
下坡一旦開始,那就是指數式的加速。
華爾街日報最近刊發了一篇文章,報道了世界頂級諮詢公司,麥肯錫,在大中華區進行劇烈的裁員和重組。去年年底,麥肯錫在全球進行了最大規模的裁員,裁減了超過兩千個崗位之後,這次又在中國再次舉起了“屠刀”。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信源,麥肯錫公司在大中華區原本1500人員工,這次計劃將裁撤三分之一,約500人。
以華爾街日報的尿性,不管什麼新聞,肯定要把原因歸功於中國經濟放緩,而絕不會認為是美國企業自己競爭力的問題。這次華爾街日報給麥肯錫敗退中國找的理由是政府背景的客戶巨減。
在管理諮詢界,常有MBB tier one的說法,就是麥肯錫諮詢、波士頓諮詢(BCG)和貝恩諮詢(Bain)三家美國頂級諮詢公司的並稱。而麥肯錫可謂最頂峰,常常少數幾個諮詢顧問短短幾周就能完成幾百萬上千萬的諮詢專案。在過去,不但大量外企使用這些諮詢公司,國企甚至部分地方衙門也是他們的座上賓,很多大領導特別喜歡請這些諮詢公司做專案,給自己的“改革/變革”背書,增強權威性。
因此麥肯錫深度參與了從國有企業改制到城市產業規劃,從地方投資平臺架構設計到國企海外投資收購等等各種重大決策的制定之中;他們給各種形形色色的MBO(管理層收購)私有化包上科學決策的外衣,給各種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和背書。
畢竟有了全球頂級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作為支撐,一些黑白之間的決策,也偉光正了不少,一些公私糾葛的方案,看上去也變成了市場化的最優解。和這種好處比起來,幾百萬的諮詢顧問費,顯得非常划算。
自1993年進入中國大陸以來,麥肯錫以贏得中國最大型國有企業的業務而聞名,一度80%的業務來自於地方衙門和國有及私營企業,僅20%來自於跨國企業,頗有點倒反天罡的味道。其著名客戶包括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電信、中國平安等大名頭。
麥肯錫做國企和衙門業務是如此之多,以至於麥肯錫在今年甚至被美國國會抓去質詢,質疑他們收了這麼多國企的諮詢費,是否會被中國人收買變成“美奸”。

當然,麥肯錫也好,波士頓諮詢也好,貝恩也好,他們肯定都是美國心。在國會質詢中,其全球總裁鮑勃・斯特恩費爾斯當然要拍著胸脯強調自己對美利堅的忠誠無二,自己的心是藍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麥肯錫的心是藍的,那它就肯定不能是紅的,如果它的心不是紅的,麥肯錫的報告、方案,會是紅色的還是藍色的?
而且在做各種“五年規劃”和“醫保改革、城市空間規劃、產業規劃、機構調整”的各種專案當中,一個藍心的諮詢公司,會接觸的多少最核心最機密的經濟資料和決策資訊?
麥肯錫自己說,已經建立了“防火牆”,採取一些措施將其中國業務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分離,全球計算機系統正在進行劃分,中國大陸的員工已經或即將無法訪問某些內部知識資料庫和檔案。
可再嚴格的“防火牆”,也不過是人為的設定。如果能信的過“防火牆”,那菊花廠還會被美國以安全為由,追殺到天涯海角嗎?
一些領導為了獲得某種“背書”,不但浪費大量公帑,還把機密規劃、資訊、資料、資料交給一幫拍著胸脯向美國議員表忠心的美國諮詢公司手裡,咱們晚上真的可以安睡嗎?
幸而,在中美進入貿易摩擦之後,跨國諮詢公司的光環似乎失靈了。去年,MBB的老三美國貝恩公司在上海的辦公室被“走訪”,同時MBB諮詢公司最常用的所謂“專家網路”(給他們尋找付費的專家訪談,以提供行業資訊,這些付費專家常常是相關行業中在任的中層甚至高層管理者)凱盛融英的辦公室被突擊搜查。

跨國諮詢公司的熱度隨之快速降低,不光麥肯錫、貝恩和波士頓諮詢的業務也大幅下滑。

無獨有偶,也就是在今天,外資企業勾結國內企業非法測繪的新聞也見諸報端。而英特爾暗藏後門導致安全風險的預警也被披露了出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太平日子過慣了,識不得歹人的手段。咱們還是太缺乏底線思維了。
而2024如果有什麼特別點的話,那就是底線思維一再被打破。畢竟以色列可以在bp機裡裝炸藥,摩薩德可以用伺服器軟體漏洞讓伊朗的離心機爆炸,上到手機汽車這些實物、下到軟體諮詢這些服務,哪個你還能相信?
當年韓國懼怕秦國攻打,派了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一條鄭國渠,保了韓國十幾年的安枕。要不是秦國實在實力碾壓,頂住了鄭國渠的靡費,熬到了鄭國渠的產出,秦楚誰統一中國尚在兩可。如今咱們對上美國,可有秦韓那麼大的餘裕?
美國那邊對made in China風聲鶴唳,各種封堵禁絕,咱們現在還任用跨國諮詢公司,依靠海外工業產品,怕是被人賣了還要給人家數錢。
由此外推,咱們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和平臺,是不是都要跟“心細如針”的美國國會一樣,過一遍“忠誠檢驗”的篩子?關鍵科學突破和發現,是不是一定要發到《nature》,才算第一等?不管是開源的AI模型、正版盜版的Windows系統、各種工業軟體和Github這樣的平臺,甚至各種進口的先進機床和裝置,誰知道里邊藏著什麼神奇後門?






不補上這些欠下的課,不給國內產品、服務留下補課追趕的機會,不祛除“外資就是高階”的魅,被“開放市場”的教條困住手腳不敢上手段,只看短期收益,一味內外“平等開放”,一旦戰略視窗關閉,悔之晚矣。
順風車搭的太久了,早晚要補票的。主動補票也許痛苦一小段時間,被動補票的話,怕是要在最關鍵的時候,碰上大災難。
風大浪高,點選下面卡片,關注防迷路
筆者的新書開賣啦,可以點選下邊的 閱讀原文 購買,已經買書的讀者,可以後臺留言,加入VIP讀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