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絕世高手教徒弟,為啥都拉垮?

文/六神磊磊
有個問題我是好多年都沒太想明白的。
金庸武俠有個現象,叫“好老師困境”,絕頂高手都不會帶徒弟,教出來弟子都特別平庸。
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全真派卻“一代不如一代”,從實驗班變成普通班,再變成贊助班,最後徒弟都活像是交錢進來的。
郭靖黃蓉,這麼強的組合,卻教出來大武小武郭芙這個驚世三人組,被霍都王子稱為“黃幫主好精妙的棒法,好膿包的徒弟”。郭芙更是資本之外的能力等於零。
還有丘處機,好歹是全真七子武功第一,卻教出來個楊康,除了生孩子的命中率,別的無一可取。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想不太明白,直到最近兩年才慢慢悟出了點門道。其中第一就是,越是天才,往往越不懂得普通人的痛苦。
絕世高手,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天才。他們很難理解普通人的難處。
最近一個熱搜說,韋神的課經常到最後只有三四個人聽,別的都勸退了。還看了一個報道,說馬龍當不了教練,他有厭蠢症。
最搞笑的是籃球明星孫悅的採訪,說王治郅當不了主教練,他覺得很簡單的技術,別人要學一輩子。有一次王治郅帶隊去南昌打客場比賽,叫了一次暫停,跟那幫小隊員說:這球不難,一晃一轉一拽就進去了。
如果我是那隊員,我當場就得瘋。他不知道這幾下子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
回想黃蓉,其實她當老師已經很有耐心了,但她大概永遠理解不了郭芙、大小武會卡在什麼地方,哪怕想指導都指導不來。好比魚教不會人怎麼在水裡呼吸,天生就會的事怎麼教?
教育,是最需要真正的共情的,很多天才恰恰無法做到這種共情。
發現沒,特別優秀的人往往還有個特點,愛直接給結果,卻不給出思考過程。
黃蓉教瑛姑做數學題,直接喊了一個答案“五”,瑛姑血壓直接飆升,苦算了好一會,才算出是“五”。第二題黃蓉又直接喊了一個“三百二十四”,劉瑛姑苦思冥想,“布算良久,約一盞茶時分,方始算出,果然是三百二十四”。
這對瑛姑的算術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導致她氣怒交集,直接破防,後來乾脆放棄數學。
很多時候,結果是最沒意義的,真正有價值的是思考的過程。這才是能舉一反三的東西。好比學寫論文,資料本身並不重要,學會怎麼找資料才最重要。
但頂級天才偏偏不耐煩、也不善於給出思考過程。他們的本事更多體現在摧毀信心上,而不是建立信心上。
而且他們還不耐煩傾聽。但凡成功者,都是喜歡輸出多於喜歡傾聽的,成天愛叨逼叨,卻厭煩聽別人。在他們看來,旁人的感悟一無可取,乏味無聊,無足輕重。
但問題是,好老師多半得是注意傾聽的,這就強天才之所難了。你覺得黃蓉會有耐心聽劉瑛姑講學習心得嗎。
還有一點,超級成功者往往是超級經驗主義者。他們迷戀自己的成功經驗,不承認每個人的差別,不肯因材施教。
孔子成為一個偉大教育家,是因為因材施教。《論語》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子路問孔子:“聽到一件正確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必須徵求父親和兄長的意見。冉有也問:“聽到一件正確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對,馬上就去做。”
同一個問題,答案卻不同,因為子路為人熱血躁動,孔子就讓他穩慎;冉有做事比較遲疑,孔子就讓他學會果斷有主見。
可惜金庸筆下絕大多數超級成功者都不是孔子。他們一路走來,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想當然覺得只有自己走的路最正確,是人間正道,別的都是歪門邪道。
比如郭靖,他是靠著勤學苦練玩命卷出來的,所以教徒弟一味強調勤學苦練,少想多做。柯鎮惡怎麼教自己的,自己就怎麼教徒弟。
可是這一套拿來教楊過,恰恰會不適合。如果郭靖手把手教楊過,多半就教廢了。要麼郭靖被氣死,要麼楊過被打死。
楊過一定要小龍女教,他必須要情緒價值,要感情上充分尊重,情緒上充分理解,思想上充分放飛,審美上充分滿足的老師才行。
楊過長大後,有一段時間特聽黃蓉的話,因為突然發現黃蓉很美,並且給自己情緒價值。郭靖就不可能理解:啥叫情緒價值?我大師父從來就不給我情緒價值!
這就是金庸筆下的“死亡四侷限”:一、重結果,輕過程;二、重輸出,不傾聽;三,重經驗,輕個性。老師越優秀,學生越拉垮。
說到這裡,就要進入今天最重要話題了:
AI時代,資訊爆炸,各路絕頂高手很多,光是AI就五花八門,哪一個是真的好老師、好幫手?
說到底,除了本身夠強,能給出“漂亮的答案”,還要能教會學生思維過程。不光給學生一杯水,還得教會學生怎麼倒水、分水、計算水,讓你清晰看懂整個思維鏈CoT(Chain of Thought)。
12月16日,Kimi 釋出和上線了視覺思考模型 k1,我試了下還蠻好玩。
首先,題目拍張照就能上傳識別,識別能力還挺好,不清晰的、多題一起拍的、手寫的,都能識別。
做題目的效果也不錯,代數題、幾何題都能做,數學、物理、化學各科都能管。
有特色的是,k1模型不像黃蓉,直接喊個答案讓你破防,摧毀你信心,而是會完整呈現推理思維鏈CoT,讓使用者能完整看到模型思索答案的全過程。
比如幾何題:
來看k1給你的思維鏈多麼詳細:
再看高中物理題,請小明出場:
K1把自己的思路明白抖出:
我看了之後,都覺得以後給娃輔導有信心了,大一點,甚至可以考慮引導他們自主學習。
以後我不在家,給娃輔導也有辦法了,大一點,甚至可以考慮引導他們自主學習。
K1還特別善於傾聽。我一個朋友說,她7歲的女兒之前經常和kimi對話,提各種刁鑽古怪的問題,有來有往地能講一個多小時。相比之下,K1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只會更強。
畢竟它都能幹福爾摩斯的活兒了——
辦公室愛釣魚的小夥子k1皮了一下,上傳了衛星圖,讓K1找出釣魚地點,你猜怎麼著?
我妹小朵也很絕,根據一個朋友聽的音樂,一步步推測這個人的MBTI,還挺準。
哪怕不是用來輔導作業,就自己拿著玩,也好玩啊。
馬龍王治郅哪能這麼陪你玩兒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