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人民日報公眾號, 2014年11月23日

“你讀過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錢商》嗎?”11月21日,李克強詢問杭州泰隆商業銀行負責人。總理說,這本書講的就是銀行怎樣為小微客戶服務。作者花兩年時間深入銀行採訪得出結論:銀行服務小微客戶能獲得更長久穩定的回報。“希望你們也讀一讀,做這樣的‘錢商’。”
作為中國第一位博士總理,“學霸”李克強十分熱愛讀書。
21日,李克強在浙大圖書館與大學生交流時,主動聊起自己的求學生涯。他說當時在北大讀書時,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到圖書館門口排隊佔座,3000多人搶幾百個座位。那是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大家失去讀書時間太久,人人求知若渴,只想“把失去的青春奪回來”。
《錢商》為什麼可以受到“學霸”李克強的推薦?李總理還讀過哪些書?
《錢商》是一本小說,講述了美國第一商業銀行裡發生的故事:美國第一商業銀行總裁患肺癌晚期,這家家族式銀行頓時陷入繼承人之爭,打擊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像石頭扔到了水裡,一點點地擴散;上至總裁、副總、經理、會計主任、安全主任,下至小出納員、金庫保管員、保安,全都連成一片,讓人慾罷不能。
該書揭開金融銀行界神秘的面紗,濃厚的商業、金融背景讓你瞭解銀行的運作,包括個人貸款申請與稽核、企業信貸、信用卡業務、賬目審計程式,還有美國經濟政策與通貨膨脹、城市房地產發展、商業犯罪等,成為金融從業人員的必讀書。
作者的高明之處,是把商業的內容融入跌宕人心的故事情節裡:董事會的明爭暗鬥,骯髒的權色交易,黑白兩道的貓鼠遊戲——前幾年,某些叱吒一時的民營企業家的突然破產,有人評論道:“如果他們讀過《子夜》和《錢商》,就不至於在資金運作上犯下同樣的錯誤。”
小說作者阿瑟•黑利被譽為“行業小說之王”,擅長把日常的故事寫成引人入勝的驚悚小說。他常以金融業競爭、飯店經營這樣的行業故事為背景,小說的主人公多是經理人、醫生這樣的職業人士,人們從他的小說裡可以瞭解空港經營、酒店管理、媒體運作、金融內幕。
根據《錢商》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由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與瓊•科林斯主演,是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集之一;他的小說還被選入MBA教材,成為從業人員的必讀之書;他的小說入選英文課本,是學習寫作的經典範本。
2013年5月,李克強總理參觀瑞士愛因斯坦博物館期間,回答一位瑞士學生提問時說,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讀書。事實上李總理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少年李克強
李克強自幼好學,中學時代就拜同住在安徽文史館大雜院中的國學大師李誠為師。李誠給李克強開了個書單,裡面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四史”,還有《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等桐城派色彩的書。他反對李克強讀《古文觀止》之類的“村書”,也不主張他讀後來人作的《中國通史》之類的書,說夾敘夾議太多。
李克強在1997年發表於《安徽日報》的《追憶李誠先生》中寫道:“我是在幼年時代認識李先生的,我們同住在一所大雜院裡。這所其實並不大的院子,住了十幾戶人家,不知是因為人丁眾多,還是因為院落狹窄,總顯得擁擠、龐雜和喧鬧。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所院落的唯一神聖之處是擁有一座圖書室,藏有近萬冊書。李先生便是這圖書室唯一的管理人員,兼做出納與採編。”
“文革”開始那年李克強11歲,圖書室因為和“封、資、修”相關而被封閉,但是李克強卻有機會進入李誠的家,每天晚上9點鐘開始,李誠會給他講一個小時左右的文史知識。
這一段私下求學富有古代的儒學私學氣質。5年時間裡,李誠傳授了很多國文經典。
文字工整,古代讀書人如果想有一手受人尊重的文字,《漢書》非讀不可。其中《食貨志》、《溝洫志》、《刑法志》和《地理志》,介紹一個王朝的經濟、水利、司法和行政區劃、地理條件等。諸葛亮時代,“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辦法,就是研習這種材料。
《後漢書》
是南朝范曄編寫的史書,范曄的筆力深厚,選用材料上乾淨利落,其中的《黨錮》、《宦者》、《文苑》、《列女》、《獨行》等列傳,都是開創性的。《後漢書》的大部分文章都愛憎分明,飽含感情褒貶。
《楊震傳》
中的主人公楊震,是後世中國讀書人的楷模,楊震官至三公,以自己清正廉明、淡漠私慾的人格令人佩服,又培養了很多的弟子,成了當朝的棟樑大臣。
《黨錮列傳》
更是濃墨重彩地描摹了政治黑暗時代,讀書人是如何保持操守的。
此外,李誠的兒子李高蘭表示,李克強最喜歡的詩人是杜甫,尤其喜歡杜甫的《蜀相》等歷史類詩歌、《登高》等沉鬱之作;最喜歡的詞人是蘇軾、辛棄疾。“他跟我父親學的都是大氣磅礴的東西,如‘大江東去’,不是柳永那種小橋流水。”
在北大法律系就讀時,李克強是著名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的得意門生。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的學習重點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學。

大學時期的李克強(後排右一)前排左二為龔祥瑞
他作為第一譯者與人合作翻譯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的經典著作
《司法程序正義》
,研究現代社會法治的制度建設。30年過去,這本書仍在出版。
楊敦先,曾教過77級的北大法學院教授,他稱讚當年82名法律系學生為“黃埔一期”。楊敦先回憶,李克強經常思考立法和國家政制的互動,令他印象深刻。後來在擔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期間,李克強又先後攻讀了北大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二樓展廳陳列著該院前院長厲以寧的諸多著作,其中一本名為
《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
,為厲以寧與他的3名弟子合著。
那是1991年8月,厲以寧把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3位在職博士生以前的碩士論文整理成一本書,併為書的其他章節作了補充,加上股份制的內容,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當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後,備受經濟學界關注。內容包括經濟改革戰略探討、企業改革——經濟改革的主線、從企業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轉變、國有資產的管理、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增加科技投入方式促進市場繁榮、農村工業化、計劃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結合等。
“當年,我從老師那裡學到了寶貴的知識,與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特別是受到北大精神的薰陶,我一生受益,一生難忘。感謝母校,祝福北大!”2011年重回母校,李克強對北大學生這樣說。
李克強常年堅持閱讀英文原著,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傑里米•裡夫金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甫一問世,李克強馬上要求發改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
該書認為在第3次革命中,依賴石油的經濟將向以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為中心的經濟轉型。同時還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透過分享各個家庭的太陽能電池等分散型電源產生的電力,擺脫石油將成為可能。這或許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也是總理的改革方向之一。
《喬布斯傳》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對政協委員們說,“我翻了翻《喬布斯傳》,其中很有意思,他對科技固然很鑽研,最喜歡的是藝術。”
“科技創新和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不可分。”李克強舉例,像蘋果的各種款式電腦、手機,ipad、ipod到處都賣,營銷佔領了很大的市場,被年輕人喜歡。
(綜合澎湃新聞、新京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