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oditsky 和 Ramscar(2002)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剛好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他們給 239 名大學生髮了一份問卷,問卷分為兩組,所以兩組人看到的圖片是不同的。
A 組看到的圖片是一個人坐著椅子向前滑動,即「我向前移動」。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1df2b51ab94d3bc4e3310192192f72a6_720w.jpg?source=2c26e567"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23" data-original-token="v2-8648ee1d1e52d4ff7833189a0d25b339"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8d126c5abb64d47aa3d9bb427aaff86d_720w.jpg?source=2c26e5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 style="vertical-align:inherit;" _src="https://picx.zhimg.com/50/v2-1df2b51ab94d3bc4e3310192192f72a6_720w.jpg?source=2c26e567"/>
實驗指導語:想象你是圖中的那個人。注意輪子上有椅子,有軌道。你坐在椅子上。當坐在椅子上時,想象你將如何操縱椅子到 X 上。
B 組看到的圖片是一個人把椅子拉向自己,即「椅子向我移動」。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48b6e21ccf0cefae758ff349bf8f9f2_720w.jpg?source=2c26e567"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4" data-rawheight="121" data-original-token="v2-c262b3d4bfe1a39cfd4bf02841aa0d1a"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6e08be06afb6be54a515c3a649084006_720w.jpg?source=2c26e5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4" style="vertical-align:inherit;" _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48b6e21ccf0cefae758ff349bf8f9f2_720w.jpg?source=2c26e567"/>
實驗指導語:你手裡拿著一根繩子綁在椅子上。用繩子,想象你將如何操縱椅子到 X。
下週三的會議要向「前」變動兩天,請問會議會在哪天舉行? (Next Wednesday’s meeting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 What day is the meeting now that it has been rescheduled?)
是不是和題主的問題一樣呀?那麼,你覺得答案應該是哪天呢?
按照漢語習慣的「提前」來看,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回答週一。
事實上包括英語母語者也有類似的習慣,所以 B 組的確有 67% 的人也回答週一,只有 33% 的人回答週五;
但是 A 組回答週五的人有 57%[1],這個比例就高的有些不正常了。
研究者們把這個問題搬到了現實情境,在不使用圖片的情況下,分別在咖啡廳和機場詢問視窗排隊的人,還詢問了火車上的旅客——
越是在空間上體驗到「自己向前運動的人」,也就是比如排隊快到視窗的人,或者坐了一段時間火車的人,會傾向於回答「週五」。
而且和看圖片想象不同,這三個場景選擇「週五」的比率都在 80% 以上;但一旦缺乏這個前置條件,那麼大家會想當然的回答「週一」[1]。
因此,一般語境下當我們講時間提「前」時,我們是將時間視為一個朝向我們運動的物體,而不是我們正在朝時間自己運動去。
正是基於這個視角,「前」天在過去,「後」天在未來,我們和時間運動方向相反。但當我們採取「自我運動」(ego-moving)的視角,即不把時間視為一個客觀向我們運動的物體,而是我們自己運動所途徑的一個目的時,那麼「前」天就應該在未來。
而題主的孩子五歲,正處於皮亞傑所謂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的年齡狀態中。
皮亞傑認為學齡前的兒童會缺乏脫離自身視角抽象看待事物的能力,會將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對於客觀世界的判斷就離不開自己的感官經驗[2]。正是因為沒有脫離自我中心化,這個年齡的兒童也就更傾向於站在「自我運動」的視角來看待時間,才會產生「前天在我的還沒有到達的前方的那一天」這個認知,而不是「前天是朝我運動和我擦肩而過的那一天」。
所以呢,題主不用擔心,按理來說呢當孩子上小學以後,最遲二年級左右,脫離了自我中心化階段,就會自然而然的理解「前」天應該在自己身後。
但如果題主擔心孩子自我中心化過渡不是很好,也可以從現在起給孩子講「你經過的每一天就像和你面對面擦肩而過的一個人」,或者輔助用一些故事和道具,讓孩子能理解中文語境下「前」天的內涵。
其實,人類時間概念的形成受空間概念的影響,而且不同語言空間概念對時間概念的對映不同,還會導致人們對時間的理解產生很大差異。
比如英語只會使用水平方向的空間概念表示時間變化(比如 move meetings 「forward」,push deadlines 「back」),但漢語卻水平方向(「前」天,「後」天)和垂直方向(「上」個月,「下」次)都能使用。Borodetisky(2001)透過實驗發現成年人的漢語普通話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在應對垂直空間概念描述的時間語句有顯著差異[3]。而且在不同母語的兒童身上也發現了這種空間概念對時間概念的對映,這種對映具有不對稱性,即人們會用空間概念表達時間,但不會用時間概念表達空間[4][5]。
最後說句題外話,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實驗,這個現象在中文語境下也存在。
雖然沒有進行正式嚴謹的實驗,但我自己把這個小遊戲搬到課堂中嘗試過。我讓一部分人從教室的一頭向前走到另一頭,讓身體處於「自我運動的」狀態,在停止運動的一刻問「下週三的會議要向前變動兩天,請問會議會在哪天舉行?」,要求立刻回答。結果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回答週五,而回答週一的也有不少是脫口而出說「週五」但突然發覺不對臨時改口回答「週一」的。但如果我單純向坐在座位上的人提問,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週一」。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嘗試。
參考
1.^abBoroditsky L, Ramscar M. 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3(2): 185-189.
2.^百度百科:自我中心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6%88%91%E4%B8%AD%E5%BF%83/4278848
3.^Boroditsky L.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J].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3(1): 1-22.
4.^Casasanto D, Fotakopoulou O, Boroditsky L. Space and time in the child’s mind: Evidence for a cross-dimensional asymmetry[J]. Cognitive Science, 2010, 34(3): 387-405.
5.^Bottini R, Casasanto D. Space and time in the child’s mind: Metaphoric or atomic[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 4(NOV):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