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尖椒
“香港市場其實波動很大,有一段時間演員很難有機會拍電影。我相信很多演員現在賺的片酬比之前的前輩少很多。我現在跟坐在前排的老闆說,香港的演員是比較實惠的,要求沒有那麼多。”
6月17日,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的“卓爾不凡:香港影壇新生代”論壇上,導演爾冬升直接向內地影視公司負責人喊話,希望他們給香港新生代年輕演員更多出演機會。

近年來,港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並不穩定。去年,內地最高票房的港片是《金手指》,不到6億,排在票房榜第31位,很多頭部影片都未能收回成本。在談及香港電影的困境時,“演員青黃不接”是經常提到的原因。但實際上,近年來香港已經湧現出不少新生代演員,只是他們還缺少一個被內地觀眾看到的機會。
在這場論壇上,爾冬升就與梁雍婷、梁仲恆、楊偲泳、周漢寧、王丹妮、朱鑑然、謝詠欣以及許恩怡等8位香港影壇新生代演員進行對話,希望他們勇於接受挑戰,也為他們謀求新的合作機會。

入行50年,爾冬升眼中的香港電影
從1975年開始,爾冬升入行近50年,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瞭解目前香港電影面臨的困境。
這50年裡,香港演員變化最大的是什麼?爾冬升回憶,自己剛入行時,工作人員學歷水平比較低,“中學畢業已經算很好了。”但現在的演員學歷提升很明顯,“除了學歷比較高之外,他們比我們那一代理性,這是最大的差別,我們以前感性。”

除此之外,電影行業最大的變化是科技的進步。
以電影發行為例,“以前看電影就在影院,後來有錄影帶,之後是VCD、DVD,然後在電視上付費,其實它是科技進步,讓大家觀賞比較方便。我覺得在科技的幫助下,現在全球,包括各地的華語電影,觀眾量遠比以前多,在導演的角度來講我們非常幸福。經常有一些年輕的觀眾,我拍戲的時候可能他們還沒有出生,但是他們居然跟我說,‘導演,我剛剛看過您拍的《新不了情》’其實我就覺得很安慰。”爾冬升說。

一直以來,爾冬升都在扶持青年創作者,比如最近獲得高口碑的《白日之下》與《年少日記》,爾冬升均擔任監製。同時,他也看見香港電影資金短缺的困難。
“曾經有人說香港導演怎麼都拍寫實片、四字電影,比如《白日之下》《燈火闌珊》,我跟那些人說,因為他們拍這些戲的時候,沒有很多錢花在製作和特效上。”但他也認為,社會題材比較嚴肅,這種專注於劇本、專注於故事完整性的電影鍛鍊了導演和演員,“如果只拍偶像劇的話,像我年輕時候拍古裝一樣,只要擺帥就好了,對演技方面沒有增進。”

香港影壇新生代:最重要的是被看見的機會
在這次論壇中,爾冬升與8位香港影壇的年輕演員進行了對話。這些演員近年來都在香港影壇嶄露頭角,也逐漸被內地觀眾熟識。
比如今年憑《白日之下》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梁雍婷,在電影《梅豔芳》裡面扮演梅豔芳的王丹妮,在《毒舌律師》中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楊偲泳,《潛行》中有出色表現的朱鑑然,第一次拍攝長片就橫掃了好幾個新人獎項的謝詠欣,以及童星出道已經主演了多部電影的許恩怡。
作為新生代演員,梁仲恆也能感受到行業資金的減少,演員片酬下降,但他也看到積極的一面:“在這個環境裡面確實能夠激發人的創意,如何用最有限的資源拍最好的東西,這是我們現在這代電影創作人面對的問題。”
在論壇上,爾冬升就像大家長一樣向內地影人推薦自己的“孩子”,也向香港年輕演員提出建議。
“其實有一段時間內地的年輕導演跟香港導演對網路電影是抗拒的,但是我看到網大興起的時候,內地很多公司就像香港當年的獨立製片一樣,非常有活力。網大這兩個字很多人覺得有貶義,我個人覺得沒有。”因此,他也希望香港年輕演員可以嘗試到內地拍攝網路電影或短劇,抓住被大家看見的機會。
爾冬升也希望年輕演員警惕“流量”,抓住與身邊人溝通、增長日常生活經驗的機會。“在坐車、坐飛機的時候,要留意身邊人,主動與他們聊天,比如環衛工、送外賣的,因為你將來可能會飾演他們。如果只是每天刷手機,你的閱歷永遠不夠。”

一直以來,上影節都是香港電影與內地融合交流的重要視窗。《白日之下》出品方曾告訴小娛,這部電影在2023年上影節首映期間獲得了正向的口碑反饋,他們才開始接觸一些內地發行方,發現新的合作機會,開始啟動引進流程。另外,今年成立20週年的上影節亞新單元也是新導演嶄露頭角的舞臺,去年《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就因曾入圍第25屆上影節亞新單元,被更多內地合作方看見。
論壇最後,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博納影業集團行政總裁蔣德富均向香港新生代伸出橄欖枝。爾冬升則再次囑咐年輕演員:“尊重這個行業,你要喜歡演戲這件事,而不只是為了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