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米之內的“建築想象”

高曼,90後建築設計師,她的自我介紹裡只有簡短的兩行字:
上海平米設計事務所合夥人。
建築/室內設計師,偶爾瞎畫畫兒。 
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高曼的父母給了兩個建議:中醫,或建築。對於父母給出的“長久之宜”,高曼沒有太多抗拒,當時對中醫和建築也毫無概念,但高曼喜歡畫畫,直覺上“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建築,“盲選”的建築學之路也由此啟程。 
種一棵樹第14期,我們跟隨豆瓣友鄰高曼@曼工走進她的建築想象。
“學習”建築
回顧大學階段,高曼說建築學的教育是比較脫離實際的,大學階段是真的在“學習”——花大量時間研究以前的建築,看大師怎麼解決問題,怎麼做成了那樣的建築。客觀存在的圖紙、材料和建築檔案,會讓大家在欣賞之餘,對那個時代的建築師產生一種烏托邦式的羨慕——宏大敘事的格調、頂尖資源的調動整合,似乎那個年代的建築師有呼風喚雨的超能力。
本科畢業後,高曼前往美國繼續攻讀建築。學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倒是跟世界各地的建築事務所建立了不少合作關係,鼓勵學生前往提前進入實踐階段,在建築事務所邊幹邊學。高曼先後申請到西班牙、阿根廷、東京等多個城市的實習機會,開始跟建築有了“實質性”的接觸——參與建築專案的創意輸出、繪圖和模型製作等環節。工作之餘,高曼也開始在各個城市開展漫遊式地建築觀察和生活體驗。
阿根廷貧民窟 (2019彩鉛畫)
阿根廷貧民窟 (2019彩鉛畫)
“為阿根廷貧民窟加建體育館專案所繪製的彩鉛鳥瞰圖,可以看到巨大的高架橋與火車軌道等公共交通系統將密密麻麻的貧民窟與城市隔離開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生活依舊使繽紛的住宅建築誕生。”
設計動線模型 2019
北京工作時期的手搓紙模型 2019
一個“好的建築”
說起印象深刻的建築高曼總是首先想到南美城市的公共空間,在她的建築速寫系列《南美遊記》裡,她寫到:“阿根廷與巴西有著最棒最熱情的公共建築”。 
即使已經離開南美很多年,高曼仍然記得走進那裡的建築空間,感受總是複雜的——那裡的氣候、氣味、人、生活氛圍賦予了空間一種生機,似乎凝結了某種情緒和記憶,作為使用者和參觀者,你會忍不住想在裡面多待一會。
這是高曼作為一個遊客和使用者對一個“好的建築”的理解和感受也影響了她作為建築師對好建築的定義——作為使用者願意一直去,一直使用的建築。
南美遊記(部分,2018,彩鉛畫)
南美遊記(部分,2018,彩鉛畫)
南美遊記(部分,2018,彩鉛畫)
“阿根廷與巴西有著最棒最熱情的公共建築,為一節城市觀察課程所需用草圖記錄下來的令人歎為觀止的熱帶空間形態。”
建築與詩意
高曼最早接觸“建築與詩意”的概念來源於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託在《建築氛圍》裡對“建築的詩性”的一段描述:“記憶中的一個小廣場,說不上是設計還是其他原因,廣場裡總圍著一群人,陽光好的時候,空氣裡浮著塵埃一樣的薄霧,他在旁邊看那個廣場裡的人和事,那種氛圍他一直沒辦法忘掉”。後來自己的設計作品被老師說具有詩意,又想起這段文字——那種忘不掉的氛圍也許就是詩意的一種體現。
現在“詩意”對高曼來說仍然是抽象的,但她開始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她的作品具有詩意,她喜歡畫畫、喜歡手作模型,她用完全個人化的創作手法呈現出建築標準裡不那麼精準和冰冷的一面,那些手作的印記讓人感覺到這個空間是有故事的,或者存在某種記憶。這種模糊又具體的感受也是詩意的一種體現,也許“建築的詩意”是人對物理空間的記憶和情緒延展。
建築與藝術
看高曼的作品集,你會覺得她是個藝術家,木板刻畫、拼貼、速寫、油畫、都是她的創作工具,或者說是“玩具”,這類創作對高曼來說像是日常消遣,《電腦宕機而誕生的動物園》、《一整年的夢》、《不知不覺畫出來想住的地方》,你能在這些繪畫作品裡看到高曼自發純粹、遊刃有餘的想象和表達。
電腦宕機而誕生的動物園(2024水筆畫)
“對著卡頓的電腦束手無措的時候,就開始了“卡機”一次就畫一隻動物的行為。結果一整個動物園都畫完了,破電腦還是沒執行完!”
波多黎各住宅 (2019木板版畫)
“住宅裡會發生什麼,冰箱的側面變成了壁畫、柱子變成了沙發、太陽變成了光斑…在木板上刻出生活的軌跡,以此來做住宅的設計依據。”
北京的衚衕
一整年的夢 (2024鉛筆畫)
“疫情後的夢一直變得複雜又混亂,某一天起床後決定拿出一個畫板,醒來就把夢裡的畫面畫下。會唱歌的魚兒、戴帽子的高個子、被吃掉的恐懼…夢裡什麼都在發生。”
不知不覺畫出來的想住的地方(組圖)(2025鉛筆、毛筆畫)
“在發呆時不知不覺畫出想住的地方,一些夢幻的、臨水的、高低不平的、可愛又簡單的小鎮。或許和建築設計的正職工作還是脫不開關係吧(笑)”
高曼對做“藝術家”的興趣並不大,她認為藝術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建築會有更多的可能性,一個建築會涉及到很多人,很多方面,需要整合和貫穿的能力,但這並不妨礙藝術可以作為她做建築設計的一種表達手法或思維方式。
做能做的事
畢業後高曼選擇回國,先後在北京上海兩座城市開展建築設計工作,並於2024年建立了「平米設計」工作室。回顧自己在建築學這條路的十年經歷,和建築行業在十年的變遷,高曼說作為新一代建築師,他們是比較務實的——相比老一輩建築師在時代下必須完成“要做的建築”,到70、80後建築師打造個人符號做“想做的建築”,他們這一代90、00後的建築師沒有太多宏大的願景,就是腳踏實地做事,做“能做的建築”,做現行市場和社會需要的設計和建築。
「平米設計」也是緣於這個務實精神創立的,他們不限於建築設計,也做室內、傢俱、裝置類設計,他們完成的第一個專案是隻有幾十平米的麵包房設計,但這個麵包房的落成幫助 「平米設計」在市場上開了一個小口,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平米設計」目前只有兩個主理人,但是很拼,2024年做了十個空間。
paopao deli
32.5㎡的小烘焙店,板前售賣的概念。
hourlazy泰時
136㎡的熱帶餐廳,溫馨且開放的氛圍。
PAOPAO marché烘焙集市
327㎡的烘焙售賣一體空間,複合的使用方式。
當家作主和“不務正業”
高曼說做主持建築師跟之前做專案建築師的最大不同,就是什麼都得幹——專案設計、找客源、專案推廣、商務文書、商務洽談等等…,還好有AI當助手,除了設計本身,幫我們解決了不少行政和文書相關的事情。
除此之外,為了彌補無法在商業專案上實現的“建築想象”,高曼仍然會不定期和一些同行好友參加建築設計競賽,來釋放那些更大膽的建築創意。最後問她對自己作為建築師的期待,她說,其實沒有什麼宏大的期待,做出來的專案能讓大家在裡面多待一會,就挺好。
end
留言推薦你在豆瓣發現的有趣的「創作者」
我們將為1位幸運友鄰送上
同款明信片和友鄰一起解鎖“好玩生活” 🙂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豆瓣-友鄰moment檢視本期內容合集
©️內容及圖片授權:@曼工
©️專欄介紹圖設計:@文明向上
©️轉載: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友鄰moment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郵件[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