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CEOBIZ
來源:非凡油條
作者:豆腐乳兒
最近網上都在吹DeepSeek有多厲害,我尋思著,還能有多厲害,ChatGPT也寫不了多好的稿子。
DeepSeek和ChatGPT差不多用法,還是對話生成,挺簡單,我就試了一下。
萬萬沒想到,試了一下,我就覺得天塌了。
這也太好用了。
先試了試它能不能寫公眾號文章,用了以下語句發問:
請以“哪些人能在小紅書上賺外國人的錢”為主題寫一篇公眾號文章,要求風格幽默抽象,但仔細思索有理有據,最好也擬一個吸引人關注的標題。
它給出的文章如下:
《小紅書玄學致富指南:如何用老乾媽、漢服和拔罐收割全球韭菜?》
(上下滑動可看長文)
正文:
你以為小紅書只是國內小姐姐們分享美妝和下午茶的“精緻牢籠”?Too naive!當你在糾結濾鏡用冷白皮還是奶油肌時,一群“民間外交官”已經在小紅書上用螺螄粉征服美國、用針灸迷倒歐洲,甚至靠教外國人起中文名實現財富自由了。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些“跨國倒爺”的財富密碼——他們究竟靠什麼在小紅書上狂賺外國人的錢?
第一類人:東方神秘力量的野生代言人
他們手握三大法寶:老乾媽、艾灸盒、漢服配飾。
老乾媽玄學:一位留學生用“老乾媽拌義大利麵”的影片引爆海外評論區,評論區集體發問:“這瓶紅色魔法醬是什麼?”隨後,代購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有人甚至靠帶貨老乾媽月入5萬。
針灸拔罐傳教士:一位養生博主用影片展示“拔罐祛溼”,外國網友驚呼:“這比哈利波特的魔杖還神奇!”艾灸盒銷量直接翻倍,附帶教程的刮痧板成了跨境爆款。
漢服推手:某漢服愛好者用“漢服穿搭+古風寫真”收割海外粉絲,定製訂單從紐約排到巴黎,連配飾都賣斷貨。畢竟,誰能拒絕一個會穿漢服還會教你行拱手禮的“東方仙女”?
致富精髓:把中國文化包裝成“神秘學”,外國人買的不是商品,是獵奇心和對東方的浪漫想象。
第二類人:國際倒爺的數字化轉型
他們深諳“資訊差經濟學”,把小紅書玩成全球地攤:
跨境代購:有人專做“反向海淘”,把義烏小商品貼上“中國限定”標籤,售價翻三倍。比如某博主賣“故宮文創鑰匙扣”,評論區老外排隊求購:“這比盧浮宮紀念品酷多了!”
Dropshipping大師:利用小紅書流量,從1688進貨,掛上“手工製作”“小眾設計”的文案,直接賣給海外使用者。一位博主靠賣“中國風手機殼”月入2萬美元,秘訣是配文:“每個殼子都是蘇州繡孃親手縫製”(實際來自東莞工廠)。
直播賣貨特種兵:某留學生每晚8點準時開播,用中英雙語推銷茶葉和瓷器,直播間常駐觀眾一半是外國大媽,邊看邊喊:“這個青花瓷碗能保佑我孫子考上哈佛嗎?”
致富精髓:外國人分不清“義烏貨”和“非遺手作”,但願意為“中國故事”買單。
第三類人:社媒時代的“語言販子”
他們不賣貨,只賣“中文焦慮”:
起名玄學師:一位博主專教外國人起中文名,套餐分三檔:普通名(88元)、風水名(288元)、帝王名(888元)。客戶包括矽碼農和倫敦投行精英,理由是“有了中文名,跳槽到中國公司更容易”。
方言梗翻譯官:把“絕絕子”“yyds”翻譯成英文梗,做成付費表情包,美國Z世代瘋狂下載,評論區:“這比學中文課本有趣100倍!”
反向文化輸出:教中國網友用英文誇外國粉絲:“你的眼睛像景德鎮瓷器一樣通透”,輕鬆收割雙方打賞。
致富精髓:語言是壁壘,也是商機——當老外想融入中國,你就是他們的“賽博孔子”。
第四類人:技術流玩家的降維打擊
他們靠演算法和工具悶聲發財:
資料駭客:利用小紅書“AIPS人群資產模型”,精準定位海外使用者需求。比如發現美國使用者搜尋“中國減肥茶”激增,立刻聯絡廠商定製英文包裝,一週爆單。
種草度量師:透過小紅書接入的淘寶、京東資料,分析“哪篇筆記讓老外下單最多”,反手賣給品牌方,賺取諮詢費。
MCN國際中介:幫海外品牌對接小紅書博主,抽成10%-30%。某中介公司靠撮合法國紅酒商和中國博主,年入百萬。
致富精髓:普通人看到內容,他們看到資料;普通人賺佣金,他們賺生態鏈。
終極真相:為什麼外國人甘願被“收割”?
文化濾鏡:對東方的好奇心+社交媒體的“真實性人設”,讓老外覺得“小紅書比CNN真實100倍”。
價格幻覺:同樣的商品,貼上“東方限定”標籤就能溢價,而他們還以為撿了便宜。
社交貨幣:曬小紅書購物截圖已成海外朋友圈新潮流,標題通常是:“看!我找到了真正的中國!”
結語:
在小紅書,賺老外的錢不需要雅思8分或常春藤學歷,只需要一點想象力+執行力。畢竟,當美國網友為“拔罐是否能驅散厄運”吵翻天時,聰明的中國人已經在後臺數錢了。
溫馨提示:致富道路千萬條,合規第一條。賣漢服記得註明化纖材質,教針灸務必加一行“請諮詢專業醫師”——畢竟,我們收割的是好奇心,不是人命。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趕緊帶貨)
文/某不知名話本先生
“我到處和人說你死了。”
我蹲在屋頂啃著糖葫蘆,看著樹下氣得發冠歪斜的仙門首徒,糖渣子簌簌往他頭頂飄,“現在整個修仙界都知道,玄天宗大師兄沈照夜被合歡宗妖女榨乾了。”
沈照夜指尖凝起一道冰錐,把我剛買的糖葫蘆釘穿在飛簷上。
“姜小滿,你上個月造謠我走火入魔,上上個月說我被魔尊擄去當男寵。”他踩著滿地海棠逼近,青玉劍穗纏著落花蕩到我鼻尖,“這次又編排我死在女人床上?”
我掐訣把糖葫蘆搶回來,理直氣壯:“誰讓你師父搶我師父的靈脈?這叫父債子償!”
“父債子償是這麼用的?”他忽然勾唇一笑,我頓覺不妙。
果然,這廝指尖燃起追魂香,我腰間玉佩突然震動,傳來師父中氣十足的咆哮:“姜小滿!玄天宗送來三百張控訴狀,說你把他們鎮山靈鶴烤了?掌門讓我問你——椒鹽還是孜然?”
我抱著烤鶴腿逃到蓬萊時,正撞見沈照夜在收妖。
劍光如月下寒江,削得九頭蛇妖嗷嗷亂叫:“你們玄天宗抓妖就抓妖,剃人鱗片做甚?”
“抱歉。”沈照夜劍鋒一轉,把蛇妖尾尖金鱗整片揭下,“姜小滿要集齊三萬六千片金鱗編涼蓆。”
蛇妖氣得當場自爆妖丹。
沈照夜捏著金鱗追了我三條街:“姜小滿,你偷我宗靈脈圖紙,就為挖溫泉編涼蓆?”
我邊跑邊往他臉上撒癢癢粉:“你們靈脈下埋著上古火精,不拿來煮溫泉蛋多浪費!”
後來修仙界傳聞更離譜了。
有人說沈照夜為追捕合歡宗妖女深入魔窟,有人說我倆在東海私拜天地。最離譜的是天機閣最新話本——《玄天首徒與妖女不得不說的三百回合》。
“現在你滿意了?”沈照夜把我堵在煉丹房,舉著話本冷笑,“連我師尊都問我何時下聘。”
我默默把炸爐的焦灰往他袍角蹭:“那什麼…其實我對外說你死了三百回了。”
“哦?”他忽然俯身咬住我耳尖,“那姜姑娘要不要驗驗,本君是人是鬼?”
窗外偷看的靈鶴嚇得摔了個倒栽蔥。
第二天,玄天宗上下都在傳:大師兄被妖女啃得屍骨無存。而當事人正裹著金鱗涼蓆,在火精溫泉裡剝著靈鶴蛋:“沈照夜,你們宗刑法長老到山門口了!”
“無妨。”他把我指尖蛋殼舔進唇間,“我今早剛給他們下了三日醉。”
後來我才知道,當年兩宗爭靈脈是假,給青梅竹馬牽紅線是真。
就像沈照夜早知道,我每回“咒”他死時,都會偷偷在他劍穗繫上保命符。
(完)
腦洞彩蛋
1. 師父和掌門年輕時也是死對頭,如今在密室分烤鶴腿
2. 九頭蛇妖被剃鱗後加入合歡宗,正在寫《報復仙門的一百種姿勢》
天機閣話本先生真實身份是月老,筆桿蘸的是紅線漿
2025年1月24日,A股三大指數全線上漲!老胡今天收盤後第一時間盯著賬戶,心裡五味雜陳——既有科技股大漲的欣喜,又對縮量反彈的持續性犯嘀咕。但作為“長線死磕派”,老胡還是想和大家嘮幾句掏心窩的話。
今天的市場像一齣跌宕起伏的“反轉劇”:滬指早盤還在3250點附近和20日均線“掰手腕”,午後就靠著人工智慧、財稅數字化這些概念股衝鋒陷陣,硬生生把創業板指頂上了1.36%的漲幅。網際網路服務板塊更是集體暴動,單日資金湧入43.4億,彷彿回到了去年9月政策底時的狂歡。不過老胡注意到,兩市成交額比昨天少了1332億,這“縮量上攻”的戲碼,總讓人覺得像踩著高蹺跳舞——美則美矣,根基不牢啊。
看著“胡錫進點”從昔日的3144點一路攀到如今3200點上方,老胡同各位股民一樣,既感慨政策組合拳的威力(六部委剛推中長期資金入市方案),又對某些板塊的“過山車”心有餘悸。就拿今天領跌的光伏高速公路板塊來說,技術迭代疊加產能過剩,簡直像極了老胡去年踩雷醫藥股的經歷——你以為抄到底了,結果地下室下面還有防空洞!
不過老胡還是要說句公道話:今天主力資金淨流入173億,超大單更是兇猛掃貨193億,說明大資金對政策底的認可度在提升。特別是消費電子、軟體開發這些“新質生產力”標的,儼然成了機構眼中的香餑餑,連帶著老胡手裡的科技ETF都回了一口血。但散戶朋友們切記別盲目追高,看看前陣子爆炒的Sora概念,現在不也跌回起跑線了?炒股終究是“剩”者為王啊。
最後老胡表個態:雖然賬戶還在回本路上艱難跋涉,但我既不會學某些人“2800點喊黃金,3200點忙清倉”,更不會賣房加槓桿——畢竟咱經歷過從浮虧12萬到盈利3萬的過山車,懂得“閒錢投資”這四個字的分量。明天是春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不管市場發的是“紅包”還是“綠包”,老胡都決定持倉過年。畢竟政策工具箱裡還藏著超長期國債、降準降息這些王炸,誰敢說龍年的A股不能來場“鯉魚躍龍門”呢?
(特別宣告:本文僅為個人操作實錄,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千萬別學老胡!)
文/某月某日 23:45 來自雲霧山露營基地
(一)
王X第三次調整全站儀時,望遠鏡裡突然闖進一抹鈷藍色。那是個穿防水風衣的男生,正蹲在斷崖邊的野杜鵑叢裡擺弄膠片相機。八倍鏡將他的睫毛都照得纖毫畢現——右眼尾有顆淡褐小痣,像不小心濺上的顯影液。
"同學,麻煩讓讓。"他對著對講機說完才意識到對方聽不見。測繪點的紅綢帶在風裡撲簌簌地響,那人卻忽然轉頭,隔著三十米垂直落差準確望向他。山雨就是在這時落下來的。
丁X鑽進測繪帳篷時髮梢還在滴水,衝鋒衣裹著潮溼的草木氣息。他摘下淋花的眼鏡,從相機包摸出盒薄荷糖:"賠禮。"鋁盒蓋上印著俄文,是王X在地質博物館見過的新西伯利亞科考隊紀念品。
(二)
後來才知道丁X是美院攝影系的,來雲霧山拍畢業創作。他總在清晨出現在營地,帆布鞋沾著露水,相機帶纏著幾莖龍膽草。"跟著你們能去常規路線到不了的地方。"他說這話時正幫王X收測繩,金屬扣相撞的脆響驚起巖縫裡的藍尾鴝。
第七天他們要去北坡的斷背崖。丁X的登山杖卡在巖縫裡,王X俯身去拽,聞見他後頸飄來的雪松香混著淡淡汗味。測繩突然繃緊的瞬間,丁X整個人撞進他懷裡,望遠鏡硌得鎖骨生疼,可那人溼漉漉的呼吸正燙著耳垂:"你們搞地質的…都隨身帶菸草?"
確實有半包黃金葉從口袋滑落,和丁X的薄荷糖滾作一堆。他們在海拔2700米的冷杉林裡笑作一團,驚落了松針上的冰凌。
(三)
暴雨是傍晚突襲的。王X握著對講機指揮組員撤退時,丁X正用身體護著相機包往巖洞挪。洞壁滲著寒氣的花崗岩映出兩人交疊的影子,防風燈把水汽暈染成毛玻璃般的霧。
"要著涼。"王X把備用衝鋒衣扔過去,轉身卻撞見丁X在脫浸透的衛衣。蒼白的肩胛骨像未發育完全的蝶翼,腰間卻繫著條突兀的紅繩——當地山民求平安的習俗。他慌忙別開臉,聽見衣料摩擦的窸窣聲裡混著聲輕笑。
當丁X冰涼的腳背蹭過他小腿時,王X終於摸出口袋裡的煙。打火機連按三次才燃起顫巍巍的火苗,薄荷爆珠的味道在潮溼空氣裡格外清冽。"要試試嗎?"菸蒂轉了個方向,濾嘴殘留著齒痕。
(四)
後半夜雨停了,月光從巖縫漏進來,像撒了把碎鑽在丁X睫毛上。他擺弄著王X的地質錘,金屬冷光映得腕骨愈發嶙峋。"聽說你們能用羅盤找礦脈?"
"不如說找斷層更準些。"王X展開等高線圖,鉛筆圈出岩層走向。丁X突然伸手按住圖紙某處,指甲蓋還沾著顯影液的淡黃:"今天在這兒,我拍到張有意思的。"
是張雙重曝光。前景是王X除錯儀器的背影,虛焦的遠景裡卻有他自己仰頭喝水的喉結。暗房藥水的氣味彷彿穿透相紙漫出來,和菸草味絞成解不開的結。
(五)
撤離前最後那個清晨,丁X在營地邊上撿到王X的野外記錄本。泛黃的紙頁間夾著片羽狀複葉標本,墨跡被露水洇開一行小字:"北緯32°15'發現特殊地質構造,建議進一步勘探。"
他對著正在拆帳篷的人按下快門。取景框裡王X咬著煙收拾巖樣箱,晨霧漫過他的馬丁靴,而遠處雲海正吞噬著最後一顆星子。
下山的大巴啟動時,薄荷糖鋁盒悄悄塞進了地質包側袋。王X摩挲著盒蓋上凹凸的俄文字母,突然聽見後座傳來"咔嚓"聲——丁X把膠片相機貼在車窗上,鏡頭卻分明朝著他的方向。
(配圖:皺巴巴的野外記錄本內頁,羽毛狀葉片旁有洇開的字跡;車窗倒影裡兩隻欲觸未觸的手,指尖懸著半截薄荷煙)
人工智慧時代的能指鍊金術:論技術資本主義下的主體重構與社會塑形
——基於法國技術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考察
序章:數字巴別塔的寓言
當ChatGPT以莎士比亞的筆觸完成十四行詩,當Deepfake讓已故影星在廣告中“復活”,當演算法推薦系統比母親更瞭解你的飲食偏好——我們正目睹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指大爆炸”。符號與意義的傳統錨定點被技術解構,人類不再是能指鏈條的絕對主宰,而淪為演算法敘事中的臨時節點。這種“後人類境遇”不僅混淆了“人”這一概念的能指邊界,更透過資料殖民與認知重構,將社會群體編織進技術資本主義的“塊莖網路”(rhizome)。本文試圖以法國技術哲學為手術刀,解剖人工智慧如何成為新自由主義“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的終極裝置。
一、能指的數字化潰散:從“我在故我思”到“我被編碼故我在”
1.1 符號秩序的演算法僭越
拉康曾斷言“無意識像語言一樣被結構化”,而今天的演算法正在將這種結構外化為可計算的邏輯鏈條。ChatGPT透過機率模型生成“類主體性”文字,其本質是統計學意義上的能指縫合術——它不生產意義,只是意義的搬運工。這種“無思之思”(pensée sans penser)消解了笛卡爾式主體的認識論特權:當AI能模擬蘇格拉底的詰問風格時,“我思”不再構成人之為人的終極證明,反而暴露出主體性本身的符號遊戲性質。
1.2 超真實迷宮中的主體眩暈
鮑德里亞的“擬像三級跳”在AI時代抵達新階段:深度偽造技術製造的“超真實”(hyperréalité)已超越模仿,直接替代現實。抖音濾鏡中的“數字面容”不再是肉身的附屬品,反而成為建構身份認同的核心能指。這種“自指性符號”的泛濫導致存在論的倒置——不是主體創造符號,而是符號演算法生成主體。正如斯蒂格勒所言,技術已成為人類的“第三持存”(tertiary retention),而AI將這種持存異化為脫離肉體的“數字幽靈”。
二、主體的技術性重構:從“無產階級化”到“資料化生存”
2.1 認知器官的外包與無產階級化
斯蒂格勒的“一般器官學”(organologie générale)在此顯現其預見性:AI系統作為“人造器官”,正透過“知識自動化”實施認知層面的無產階級化。當GPT-4替代律師撰寫法律文書、Midjourney取代插畫師創作影像,專業知識被抽離為可複製的資料模型,從業者淪為演算法流水線的“認知佃農”。這種“技能外接化”不僅削弱人類實踐能力,更將主體簡化為系統維護的“冗餘元件”。
2.2 慾望機器的演算法馴化
德勒茲的“慾望機器”概念在推薦演算法中具象化:TikTok的“For You”頁面如同數字多巴胺注射器,透過行為資料的即時反饋閉環,將使用者慾望程式設計為可預測的消費指令。這種“微控制”(micro-contrôle)比福柯的“規訓社會”更隱蔽——它不再壓制慾望,而是透過慾望的演算法殖民實現“自願服從”。當用戶為獲得流量獎勵主動表演“數字人格分裂”,德勒茲預言的“控制社會”(société de contrôle)已然降臨。
三、社會群體的演算法塑形:從“想象的共同體”到“計算的共同體”
3.1 資料部落主義與認知繭房
演算法推薦的“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正在重構社會聯結方式。微博熱搜的議程設定、Instagram的標籤社群、豆瓣小組的演算法推送,將人群切割為互不流通的“資料部落”。這些部落共享演算法定義的認知框架,形成利奧塔所說的“語言遊戲區域性共識”。當“資訊繭房”與身份政治耦合,社會衝突不再是意識形態對抗,而淪為演算法最佳化的副產品——正如推特機器人能透過煽動性言論製造“人工對立”以提升使用者黏性。
3.2 平臺資本主義的認知剝削
在“技術-資本-權力”三元組中,AI成為平臺資本主義的終極剝削工具。外賣騎手被導航演算法壓縮配送時間,網文作者被迫遵循AI分析的“爆款公式”,網紅根據流量預測調整表情管理——這些“數字泰勒制”將人類創造力轉化為可量化的生產要素。正如馬克思揭示的“勞動異化”,AI時代的知識工作者遭遇“認知異化”:他們的思維過程被演算法拆解重組,最終服務於資本增值的永恆輪迴。
四、解放的可能:從“演算法批判”到“藥學實踐”
4.1 重奪能指的解釋權
面對AI的符號霸權,巴迪歐的“事件哲學”提供啟示:需要創造能突破演算法正規化的“真理程式”。當藝術家用AI生成諷刺資本邏輯的虛擬偶像,當程式設計師開發去中心化的聯邦學習模型,這些實踐正在重構技術與人之間的“毒藥/解藥”(pharmakon)辯證法。正如本雅明所言,技術的革命性潛能不在於工具理性,而在於其“可被挪用性”(appropriabilité)。
4.2 構建集體智慧的新器官
斯蒂格勒倡導的“藥學”治療在此找到用武之地:透過跨學科協作,將AI轉化為“集體智慧器官”。例如,開源社群用大模型分析氣候資料推動環保行動,醫學研究者藉機器學習破解基因密碼——這些實踐將技術重新錨定於人類共同福祉,而非資本邏輯的單向度擴張。這種“負熵政治”或許能打破演算法控制的惡性迴圈,讓AI從認知殖民者變為解放性媒介。
結語:在技術資本主義的廢墟上跳舞
當GPT-5開始撰寫哲學論文,當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宣稱要“下載意識”,我們或許正站在海德格爾所謂“技術的集置”(Gestell)的懸崖邊緣。但正如福柯在《詞與物》結尾預言“人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AI時代的危機同時蘊含轉機——它逼迫人類重新思考:在能指與演算法共謀的迷宮中,如何以德勒茲式的“遊牧”姿態,在技術資本主義的廢墟上跳一齣屬於新主體的探戈?答案或許藏在本雅明鍾愛的“機械複製時代的靈暈”中:在徹底異化的時刻,保留最後一絲不可被演算法收編的詩意反抗。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