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本文字數:2085,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對黨政機關來說,過緊日子值得肯定,但不是功勞,而是本分。
作者 | 第一財經 何濤
近段時間,多地在財政預算報告中曬出去年“過緊日子”的賬單,有的省份一年壓減一般性支出或非必要支出數十億元,成效顯著。(見“第一財經”微信公眾號《多省曬“過緊日子”賬單,有的節約幾十億》)
文中提到:近些年各級政府過緊日子新規不斷出臺,一些規定甚至一度上了熱搜。比如某省提出檔案資料一律雙面印製,會議不發筆、本等辦公用品等;某市要求高鐵沿線公務出行原則上不安排公務用車保障,公務接待安排在機關食堂的,原則上提供同餐次職工餐菜品等。
這些做法當然值得肯定,但網路讀者也有不同看法。在文後網友跟帖中,點贊數最高的一條是這樣寫的:“呵呵呵呵!這都是浪費出來的,現在知道改了,還拿出來說?筆這種東西,正常都是以舊換新,還開會發,一年到頭都在開會,那得發多少出去?”
這條帖子很不客氣,但也很有建設性。它表面上是在批評,其實指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不良現象——一些地方的公務活動存在許多習以為常的浪費行為,而這些浪費其實是很容易避免的。帖子獲得最多點贊,說明是很多人的心聲。相信相應地方政府和領導能聞過則喜,虛心聽取。其他地方也應引以為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從這條帖子出發,筆者產生一個感想——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值得肯定,但並不能當作“功勞”,而是本分;過緊日子節省下來多少財政資金,是“成效”,但不是“成績”。換句話說,這都是黨政機關該做的,做得好是常態,做不好才有問題。
之所以說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是本分,這是傳統道德觀念及我們國家黨和政府的性質決定的。
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儉”字始終是傳統道德文化的底色之一。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左傳》中魯國大夫御孫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朱子家訓》名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廣為流傳。這些古訓凝鑄出一個樸素的道理:節儉不僅是經濟選擇,更是道德修為。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初心使命。黨和政府的工作人員被稱為“人民公僕”,這既是一種褒稱,更是一種鞭策。既為人民公僕,就須為人民著想,也就應秉持“官費一毫,民脂民膏”的自覺。如果過緊日子也成了成績和功勞,那麼,不過緊日子,甚至大手大腳、奢靡浪費,豈不也只是相當於沒“立功”而已,可能算不上過錯?
財政資金主要來源於納稅人繳納的稅收,以及土地、礦產等國有資源的變現,每一分一毫都彌足珍貴,不容浪費。傳統道德觀念對私人財富都主張節約,摒棄浪費,何況公帑?只有從嚴從緊控制非重點、非剛性、非急需支出,勤儉辦一切事業,才算是合理使用財政資金,也才能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說過一句話,“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黨政機關少花一分錢,民生事業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錢。”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緊政府”與“寬民生”的辯證關係。機關大樓少一點豪華裝修,養老院可能就能多添幾個護理床位;公務宴請少一道“上檔次”的菜品,山區小學可能就能多一套教學裝置。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政府過緊日子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可以說,過緊日子既是黨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各級政府應對複雜形勢的必然選擇。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執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居民增收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更應“去無用之費,行有用之政”,把錢花在刀刃上,尤其是多花在民生上。
實踐證明,過緊日子與高效行政可以並行不悖。上海加強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探索出一條深層次改革提升財政資金管理效率的可行路徑;深圳推行政府採購全流程電子化,節約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了採購效率;江蘇崑山連年壓降“三公”經費,卻培育出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叢集;重慶去年在壓減一般性支出54億元的情況下,交出了GDP增長5.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6%的答卷……這些案例生動地詮釋了“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餘”。
近些年來,黨政機關堅持過緊日子,不僅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盤活了大量沉睡資產,也改善了政府形象,融洽了政民關係。但“過緊日子”還沒有完全形成自覺,奢靡浪費之風還有反彈風險。接下來,應繼續強化這一剛性要求,對濫用“三公”經費,違規發放津補貼,違規興建樓堂館所,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等現象,露頭就打。同時,應健全過緊日子的常態長效機制,強化監督。透過這些努力,讓“過緊日子”理念深入公務員隊伍內心,成為一種普遍的自覺。
當然,過緊日子也不是捂緊錢包不花錢,而是要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就像藍佛安說的,該花的花,該省的省,做到“大錢大方、小錢小氣”,集中財力辦大事。
希望所有地方和部門都能聽進去上面網友的話,從小事、細節做起,善用每一分財政資金。久久為功,包括黨政機關、公務員在內,所有人才能持續過上好日子。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
微信編輯 | 格蕾絲
推薦閱讀
“非常強勁”!中國霸榜,取代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