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張永和:非常建築之“非常”與“正常”

4月17日,由踐談APT組織、雪城大學建築學院協辦的第二十六期APT踐談·踐享活動Present Continuous Tense在雪城大學Fisher Center舉辦。本期有幸邀請到非常建築創始人張永和老師,為紐約及周邊各位建築師、學生分享近期的一些實踐專案。
本文由建道築格ArchiDogs總結髮布。
作者 | 馬元鳴
攝影 |吳愷
編輯 | Shirley Chen

以下為正文
本期分享會主題為“現在進行時Present Continuous Tense”,張永和老師為大家帶來近期十個建築專案的介紹,其中包括已完工專案、在建專案以及仍處於設計階段的作品。
張永和老師在分享會現場
今年正好是非常建築成立25週年,張永和老師首先和大家分享了關於非常建築名字的一些故事。25年前,許多奇奇怪怪的建築慢慢在中國成為主流,然而究竟何種建築形態才是主流成為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張永和老師與其搭檔魯力佳老師將其公司取名為非常建築,取此名也是意在當時的建築環境中模糊“正常”與“非常”的界限。
張老師首先分享了兩個相對典型的的專案:諾華上海醫療園區以及參與日本競賽時討論新的生活方式設計的玻璃住宅。之所以稱這兩個專案為典型專案是因為其出發點大多數是傳統的理性思考方式
諾華上海醫療園區以中國文化中的傳統院落設計為主題,關注城市的郊區問題,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諾華上海醫療園區室內區域性
非典型建築的代表,位於江西吉首的美術館設計吸引了在座各位的眼球。不同於傳統美術館,吉首美術館透過混凝土橋與鋼架橋的結合不僅解決了當地雨季發大水的問題,同時將美術館與當地生活街區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可供當地居民行走的步行橋。

張永和老師講解吉首美術館模型
張老師認為現代建築環境中,建築師是可以積極參與到一個建築專案的策劃。
同時在非常建築近階段的設計中,張老師十分注重室外空間的設計與運用。包括為中國抽象畫家吳大禹設計的美術館以及浙江溫州醫科大學。

浙江吳大禹美術館概念設計

浙江溫州醫科大學概念設計
在浙江溫州醫科大學的概念設計中,室內外空間再次細分為簷下、簷下陽臺、外廊、室內房間以及庭院五個空間,為江南地區人類活動提供更多可能的室外空間。
除此之外,張老師還提到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虛擬生活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但他始終相信虛擬生活與真實生活是不分的。為2017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中設計的以厚重的磚與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資訊亭也是為了傳遞這一主題。
非常建築近期其他專案還包括更注重培養設計人才的中國美術學院浙江良渚校區、與觀展者成功互動的Looking for Malevich藝術裝置以及將公園與公路橋結合的上海青浦路橋
會後提問環節
會後提問環節在場聽眾再次對於吉首美術館、2017深雙資訊亭等專案以及虛擬世界、建築設計中概念所佔的比重、歐美建築教育區別等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張老師講到,關於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其實也未必是之前人與建築的互動更多,所有的一切都在於每個人不同的選擇。是應該迎合數字化的發展去做更多虛擬世界的設計或是認為現實世界更有意思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應該思考若是現實世界更有意思該如何去做設計。
其次,張老師認為概念在最終的產品並不重要,對於設計師而言在設計過程中會更起作用。建築師並不等於哲學家,建築師並不一定要懂很多高深的理論思想。
分享會後張老師總結到,無論是“正常”建築也好,"非常" 建築也好,或者說是典型建築與非典型建築,其目的都不是用來區分評論建築,而是在無論何種情況下,建築師都應該有理由以更樂觀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應對不同的狀況做更好的設計。
講座結束後,建道築格ArchiDogs對張永和老師進行了專訪,訪談內容稍後將會總結髮布,請大家持續關注。
作者 | 馬元鳴
攝影 | 吳愷
編輯 | Shirley Chen
版權宣告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