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對韓免籤,上海迎來了大批韓國遊客,韓男精緻的妝發,穿著韓劇歐巴同款的廓形大衣或休閒西裝,搭配精緻的小白鞋,一眼就看出不是中國人。
兩國男性的外貌管理引發熱議,這背後折射的不僅是審美差異,更是文化價值觀的碰撞。為什麼中國部分男生對外表投入較少?
中國男人的經濟困境
在中國,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男人的天性可能就是賺錢了。

在傳統父權結構中,男性被預設為“價值提供者”,其核心價值是創造經濟收益,而非成為“被觀賞物件”。這種觀念導致男性在審美層面形成了“資訊繭房”,男性向內容平臺,如虎撲、貼吧等,對“精緻男”的集體嘲諷,進一步強化了“直男審美”的文化閉環,使得許多男性在審美觀念上固步自封。
男人穿衣品位這麼差,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女性對男性穿衣品位容忍度極高。北京大學以徵婚廣告為樣本對中國女性的擇偶標準進行了一項跨度十五年的調查。十五年過去了,社會經濟條件依然排在擇偶標準第一位,緊隨而來的是與之相關的學歷、職業、財產等等。同時,標準中“身高”這一項的排名在不斷下降,“容貌”更是排在後面。

中國勞動供養率僅為1:1.1(美國為1:4.8),意味著男性收入僅夠維持基本生存 。中金公司資料顯示,全國月薪超2萬的群體僅70萬人 ,而普通男性月薪多在3000-5000元區間,卻需承擔房貸、教育、醫療、養老等繁重開支。
哪怕是中產男士也不敢在穿著上花大錢,“別問我為什麼月薪過萬還穿淘寶爆款。我給老婆買了愛馬仕和LV,送兒子去了私立貴族幼兒園。”
“我是男生,穿那麼好看幹嘛?”
在中國,男性有美麗羞恥。你可以盡情的醜,你會被人認為是“務實的” “質樸的” “勤勞的” “成熟的” “有男子氣概的”甚至是“清醒的”,但是千萬別打扮否則在各個群體都有諷刺你的詞彙等著你。

在學生時代,統一的校服限制了個性表達,學校對髮型的嚴格規定,進一步壓抑了學生對美的探索。在家裡,父母普遍認為男生外貌不重要,才華、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男生打扮得好看甚至會遭到他人的輕視。
步入社會後,幾乎所有人包括電影電視劇都會在向我們灌輸一個觀點:長得帥的男生往往會有“花心”“靠不住”的嫌疑。男人外表再好看也不能當飯吃,能踏踏實實過日子才是真的。

《人民的名義》
《2023男性形象調查報告》,62%男性承認外表會影響職場機會,卻只有28%的人願意花時間研究穿搭。職場上,精緻的穿搭有時不僅不能加分,反而可能會被視為“不務正業”。比如程式設計師的格子衫+雙肩包=技術大牛認證;體制內的廳局風夾克=穩重可靠標籤。
此外,中國男人飯局文化成為特殊的“功能性社交”,要想談事必須先比酒量的惡習讓中國男人不光不在乎外表,甚至連身體都不在乎了。畢竟在中國的職場,能喝酒比外表重要多了。
高管形象與企業高階化
放眼全球,如果你仔細觀察各國政要,明星學者,頂尖富豪,你會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特別在乎自己形象,而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男性。當然,不是說他們各個都是天生麗質,發福禿頭底子差的也有,但是肯定會花時間打扮自己,最基礎的便是頭髮和健身。

全球首富馬斯克,29歲時就已經創立了線上支付巨頭 PayPal,那時的他前額頭髮明顯稀疏,且一直延伸到頭頂前。如今50多歲的他卻有著茂密的頭髮,有國外報道稱他進行了2次植髮手術,花了40k-50k$,相當頭頂一輛特斯拉model3。
小米創始人網紅企業家雷軍曾經不止一次強調“身材都管理不了怎麼管理企業”。甚至會調侃其他身材走樣的高管,“你這樣吃的話會不會對我們小米高階化有影響?”
事實上,高階化戰略是小米近幾年始終在推進的重要方向。消費者購買的遠不止產品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品牌背後的價值觀以及身份認同感。正如DeepSeek“銳評”:“當創始人成為品牌人格化的載體,每一寸肌肉線條都可能是市場對產品品質的隱喻。”

心理層面分析,其實熱衷打扮的行為,不管是為了取悅他人,還是為了取悅自己,本質上都是一種身份焦慮的表現。英國作家德波頓將身份的焦慮定義為一種擔憂——擔憂自己當下所處的社會等級過於平庸,或者會墮至更低的等級。但對於企業家們,這不是不自信的表現,反而是對消費者的尊重甚至敬畏,才能讓他們更受消費者們的喜愛。

最後,引用李銀河書裡的話: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希望我們每個人對於不同的文化和現象的包容度都更大些。當有一天再也沒有人用娘炮、女漢子這類詞去指代別人的性別特徵,當我們徹底消除這種偏見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進步了,就變得更加合理了。
撰文 keyu
編輯 回收不鏽鋼臉盆
排版 紫蘇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