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球賽場到金融市場:投資的內在博弈

今年6月,擁有20個大滿貫頭銜的“網球天王” 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在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演講。
演講中,費德勒回顧了自己職業生涯中1526場比賽的勝率——80%。緊接著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讓臺下的觀眾猜測他的得分率是多少。
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費德勒在比賽中的得分率僅為54%,略高於一半。
有趣的是,這種情況並非個例。
來自Ultimate Tennis Statistics的統計資料顯示,即便是世界排名頂尖的網球選手,也只能贏得一半多一點的分數。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為什麼好的量化策略一定賺錢?》中提到過,勝率為52%的投資策略,大約進行一千多次的交易,獲勝的機會就可能達到90%。
頂尖網球選手與投資這兩組資料不僅相似,而且都體現了微弱的優勢,透過長期一致性的複合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兩者之間的這種相似性並非完全出於巧合,而是存在著一些共性。
網球與投資,兩個乍看並不相關的領域,其實經常被放到一起談論。著名投資者霍華德·馬克斯,也曾多次在其備忘錄中談及網球帶給他的靈感與啟發。所以,網球中的某些特性,或許可以為投資帶來一些有意思的視角。

贏得輸家的遊戲

你試圖每一球都打出制勝分,但其實只要保持穩定、一致,採取基本的、可靠的打法,就足以在90%的情況下贏得比賽。——《網:阿加西自傳》(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90年代網壇巨星)
1970年,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家和統計學家Simon Ramo寫過一本教人如何打網球的書,書名叫做《Extraordinary Tennis for the Ordinary Tennis Player》。
作為一本非網球專業人士寫的面向大多數普通玩家的攻略,Ramo博士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專長——從資料中尋找突破點。
Ramo透過統計發現,網球有兩種打法:一種是贏家遊戲,大約80%的得分來自出色的擊球;一種是輸家遊戲,80%左右的得分是由於“非受迫性失誤”(Unforced Error,自身造成的失誤,與對手無關)輸掉的。要想巧妙地獲勝,就要明白自己在玩的是什麼遊戲。
後來,耶魯大學投資委員會前主席Charles Ellis將贏家和輸家遊戲的概念引入了投資領域,並將自己的一本著作命名為《Winning the Loser’s Game: Timeless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Investing》,中文版叫做《贏得輸家的遊戲:精英投資者如何擊敗市場》。
Charles在書裡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過去“投資者能夠戰勝市場”的假設已經變得異常艱難。哪怕是曾經做到過的投資者,如今也愈發難以保持或超越自己過去的輝煌。投資,正逐漸從贏家遊戲轉變為輸家遊戲。
換句話說,在競爭激烈、充滿不確定性且風險日益加劇的投資環境中,只有極少的投資者能夠偶爾戰勝市場。長期的成功取決於對市場效率的理解、對風險的控制和避免頻繁的錯誤。
像我們這樣的人,努力做到始終不做蠢事,而不是試圖變得非常聰明,從而獲得了非常顯著的長期優勢。——查理·芒格
這一點可以透過一組簡單的資料來理解。
10%的下跌需要約11.1%的上漲恢復平衡;
下跌20%需要上漲25%;
下跌50%需要上漲100%;
下跌80%則要上漲400%!
試想一下,在市場行情普遍低迷時,頻繁犯錯或是犯了重大的錯誤,其後果都將是災難性的。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會說投資的第一條規則是“不要虧錢”,第二條規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
當市場環境有利時,相當於大家拿到的都是好牌,想要成功就要比別人打得更好,贏得更多;而市場環境惡劣時,大家手裡都是爛牌,只有做正確的事,少犯錯,輸得少,儘量留在牌桌上,才能提高贏的可能性。
憑你的天賦,如果你只有百分之五十的球技,但擁有百分之九十的比賽智慧,你就必贏無疑;但如果你有百分之九十的球技,卻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比賽智慧,你的結局只能是輸個不停。——《網:阿加西自傳》
大多數情況下,投資中的錯誤都是源於投資者對內在的短期情緒和長期目標、外在投資標的和市場環境的理解不足,或者兩者都不夠理解。
內在的混亂會造成誤判,導致投資者的策略含糊不清,在市場行情惡化、壓力加重時更易匆忙決策,以至於在錯誤的時間因為錯誤的理由做出錯誤的決定。
儘管知道了發生錯誤的原因,但從避免犯錯到做正確的事之間還是隔著一道鴻溝,其中最大的阻礙根植於人類的天性——情緒。
市場的暴漲或暴跌,以及推動市場波動的各種輿論都會讓情緒佔據上風,從而激發人們不切實際的期望(或幻想)和不必要的恐慌(或焦慮)。
此時,投資的長期目標和真正重要的事往往都會被拋諸腦後。投資者的意志被情緒的洪流所侵蝕,計劃被打亂,繼而行差踏錯。
對於如何避免情緒影響的建議大多時候都如同“鬼打牆”,比如要堅持長期主義、保持投資紀律等,但情緒反過來又會破壞這些建議。到頭來,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情緒踩踏的禍端,在過去發生的危機中都能找到蹤跡。
其實,情緒之所以會帶來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注意力失焦引起的行為錯亂。控制情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持頭腦清醒和冷靜,讓理智迴歸主導,讓注意力回到真正的焦點上。
在這方面,網球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當職業網球運動員頻繁出錯或發揮失常時,通常會被描述為“不在狀態”,實際上就是失去了專注力。然而在頂級賽事的對決中,頂尖的網球選手通常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保持鎮定和專注並且表現出色。這在其他體育競技中也能看到。
簡潔、專注、省時、省力是偉大球員的顯著特徵,而其他人則在細節的迷宮中徘徊,迷失了通往榮耀之路。——Charles Ellis
那麼,這些運動員保持專注的訣竅是什麼?

關鍵時刻的“鬆弛感”:放鬆的專注

在29年的網球生涯中,我明白了一點:在前進的道路上,生活會將所有可能的障礙砸到你面前,你的職責就是避開這些障礙。若你因它們而止步或者分心,便是失職,而這一點將使你懊悔不已。這種懊悔會比背傷更讓你無法前行。——《網:阿加西自傳》
1974年,網球教練W. Timothy Gallwey出版了一本運動心理學領域開創性的著作,書名叫做《The Inner Game of Tennis:The ultimate guide to the mental side of peak performance》,中文版為《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體壇頂尖選手在巔峰對決中制勝的心理秘密》。
表面上,這是一本提升網球技藝的指南,實際上它也是一本關於心智掌控與卓越成就的手冊。
這本書自出版以來廣受好評,印刷量超過百萬,其影響也超越了網球領域,延伸到了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Gallwey在書中指出,任何遊戲或比賽都包含兩個層面:外在的和內在的。
外在遊戲包括為取得某種結果而採取的實際行動、策略和技巧,即所有的“方法”和“戰術”。
內在遊戲則是發生在選手頭腦中的博弈,旨在對抗諸如注意力不集中、緊張、自我懷疑和自我譴責等心理障礙。換句話說,內在博弈的目標是克服一切阻礙卓越表現的心理習慣。
Gallwey的核心論點是,在最高水平的競技中,成功與否並非由技術或技能決定。那些能夠站上巔峰賽場的人,已經精通了大多數技術細節。真正能夠脫穎而出並保持卓越表現的,是掌握了內在博弈的人。
為了更直觀的解釋內在博弈的運作機制,Gallwey提出了“自我1”和“自我2”的概念。
自我1是發出指令、作出判斷並試圖控制行為的指揮者;自我2是本能地、不加干預地執行動作的執行者。自我1和自我2的關係是否和諧統一,決定了選手能否將技術、知識轉化為有效的行動。
自我1中的“評判意識”,即對某一事件給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是產生情緒反應、導致分心的主要原因之一。評判意識使得自我1與自我2產生衝突,並干擾自我2的動作執行。
在網球比賽中,評判意識可能讓選手陷入反覆思考與行為矯正的惡性迴圈,繼而影響比賽結果。
而在投資中,過度的評判意識,如對市場漲跌、突發事件、新聞輿論等資訊的評價,都可能引發非理性的情緒波動,造成錯誤的決斷。
如果你不瞭解自己,可以在股市裡找到答案,但代價高昂。——George J.W.Goodman (美國作家)
因此,不帶評判意識地觀察——也就是關注當下的實際情況,比如具體發生了什麼,而非對其進行情緒化的解讀——是讓內心保持平靜和專注的訣竅之一。
只有在平靜專注的意識狀態下(Gallwey稱為“放鬆的專注”),兩個自我才能達成和諧與統一,選手才能發揮最佳狀態。
這在投資中也同樣重要。
觀察作為科學方法中的首要步驟,其準確性決定了理論構建、分析和假設的正確與否。不帶評判意識的觀察,尤其是在關鍵時刻,能夠減少情緒的偏誤,保持頭腦的理智與清醒,儘可能地避免錯誤發生。
現代社會,人們最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就是能夠在迅速而不安的變化中保持冷靜的能力。在壓力和風險面前,內在的穩定影響著外在的表現,要在激烈的競爭和動盪的時局中贏得一席之地,培養看清事物本質並做出適當回應的能力至關重要。
成功的投資者和頂尖的網球運動員一樣,都是能看到事情本來面目的人。
投資是一場持久賽,首先要熟悉比賽的規則,然後要學習比賽的技能,在此基礎上還要擁有比賽的智慧。
正如《The Inner Game of Tennis》的卷首語所說:
什麼是真正的比賽?

是讓人

內心獲得快樂的比賽,

是讓人能夠享受其中的比賽。
這才是你能夠取勝的比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