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個嬰兒的眼神吧!

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如果你不認識樸國航。
那不妨留出三分鐘的時間,聽我講講。
01
樸國航的故事,源於熱搜上的一條不起眼的詞條:
#第一次在嬰兒眼裡看到絕望#
在博主@小惠新農紀 的鏡頭下,人們開始瞭解她。
樸國航是個嬰兒,剛滿6個月。(目前沒有新聞報道,性別未知,網傳是女嬰,暫用她代替。)
住在四川達州,一個山溝溝裡的窮村子。
第一次看見她時,她穿著一件髒舊的單衣,光著屁股,躺在潮溼的絆桶裡。
一種農耕時農民摔打水稻,讓穀子掉下來的農具。
她的父親,70歲,靠外出打零工掙錢。
她的母親,39歲,患有嚴重癲癇,精神方面似乎也有些問題。
嚴重的時候,一天發病三四次。
現在吃了藥好轉了點,十天半個月發作一次。
她的家,昏暗,潮溼,家徒四壁。
牆上佈滿黴斑,整間屋子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門口放著好幾堆別人送的衣服被子,沒人收拾,像幾堆垃圾。
她就這樣靜靜地躺在絆桶裡。
不哭不鬧,眼神空洞,麻木,絕望。
周圍人聲嘈雜,她沒有任何反應。
目光呆滯,透著悲涼。
博主心疼得緊,連忙把她抱入懷裡。
這才發現,她的衣服是溼的,小腿冰冷。
因為新生兒小便多,父母乾脆就不給她穿褲子。
任她尿溼身下的木板,泡在尿裡。
博主趕緊給她換上買來的新衣服,再一問才知道,從出生到現在,哪怕是月子裡,她一直洗的是冷水澡。
算一下,她是去年冬天出生的。
十二月的雪天,依舊洗冷水澡。
因為她父親覺得:
“小孩冷點好,熱很了,容易生病。”

她才六個月,本應喝奶,佐以泥糊狀的輔食。
可她已經斷了奶,吃的是米飯。
小手伸出來,指甲縫裡,全是黑泥。
她的尿不溼,用完後洗了搭在樹枝上,曬乾接著用。
博主問樸老漢,娃平常哭不哭?
她父親笑著說:“不哭。”
嬰兒,哪有不哭的?
可樸國航的眼神像一潭死水,這不該是個6個月大孩子該有的狀態。
有網友說,這種現象是典型的“嬰兒人神分離”。
“孩子小時候沒有得到過撫摸,擁抱,哄,愛,從而墜入一種無人回應的感情裡。
因為嬰兒是全能自戀的,得不到外界回應=外界沒有別人,世界裡只有自己了。
且這種傷害不可逆,孩子長大百分百有心理障礙。”
我不知道這個名詞是否科學,但有一點毋庸置疑,樸國航的狀態,已然違反人性。
被陌生人抱在懷裡,她沒有掙扎。
只是眼神有了絲絲變化。
小手攥成了拳頭,用力抓緊博主的衣服。
可能她一直期待著被抱在懷裡,即便擁抱她的人並非自己的父母親。
可有什麼用呢?
她被抱過,知道懷抱是溫暖的,可之後的生活,還是洗不完的冷水澡,用不完的曬乾的尿不溼,穿不完的溼衣服,躺不完的絆桶。
嘗過了甜,未來只會更苦。
或許對她來說,人生最溫暖的時刻,是媽媽肚子裡的羊水。
可殘忍的是,這羊水劃出的人生分水嶺。
自她出生開始,世界的風雨便一直向她傾斜。
她上面還有三個兄弟姐妹,最大的7歲。
可她父親說,還會生。
“只要懷了就生,小孩子越多越好,越多孩子越輕鬆。
孩子少了,(妻子)衣食都無法自理,(我)要管家,要出去打工,就不好管了。”
博主問,把這麼小的娃放在家裡,你們是怎麼打算的。
樸老漢說,把樸國航養到10歲,就可以讓她自己洗衣做飯,別的就不管了。
等他過世,樸國航就留在家裡,專門照顧癲癇母親。
這是她出生的原因。
02
這就是樸國航的故事。
一個六個月便已絕望、麻木的嬰兒。
剛出生時,她肯定不是這樣。
餓了不能及時喝上奶,拉了尿了黏在身上溼答答的時候,二月鬧腸絞痛,無法自主入睡時,任何不舒服的時候,她一定和正常嬰兒一樣,哭過,鬧過。
是什麼改變了她?
父親常年在外地,母親癲癇生活不能自理,家裡的哥哥姐姐都還只是個孩子,誰能回應她?
哭吧,慢慢哭夠了就不會哭了。
是這個家,讓她封閉了自己。
有網友截圖說,有人出生在羅馬,有人出生在絆桶。
質問樸老漢:“6個月寶寶,地獄式開局,這個孩子是非生不可嗎?”
按我的生育觀,沒做好準備,萬不會盲目把一個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
自己都過不好,何必多一個人受苦。
可換位思考,我很心疼,很生氣。
但沒法高高在上地斥責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
一般有“生育子女,就要努力給孩子創造好的成長條件,不要讓ta從小過得匱乏、自卑”想法的人,都看過世界,讀過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窮。
可樸家,是窮到極限了。
他們不可能有這種認知,窮到這份上,對他們而言,人口就是勞動力。
不考慮學校,輔導班,衣服鞋子,眼界學識,心理健康……生孩子,就只剩下添一雙筷子的事。
這麼算下來,生孩子很划算。
長到桌子那麼高,就可以幫家裡掃地做飯,十一二歲趕下地幹活,十四五歲看造化。
腦子還行的送去讀便宜的高中,畢業考個大專在縣城找個工作就算光宗耀祖了。
腦子不好的直接出去打工,就可以往家寄錢。
兒子留在家裡壯門面,女兒送出去換彩禮。
一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眼望到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不是從愛的角度出發去解釋的現象,這是類似這種家庭的生存之道。
不生孩子,就是少個勞動力,就是少個人掙錢,就是少個人養老。
罵一句“窮人不配生孩子”既不道德,也沒用。
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的幫助:
讓廉價的食物更健康,讓義務教育更優質,讓免費的公共事業覆蓋更多人群,讓福利政策能切實落實且監督執行到位。
樸國航的事情報道出來後,有網友給達州當地相關部門打去電話,得到的回覆是:
他們家前三個孩子,一個被愛心人士收養,一個被親戚收養,倆孩子辦了合法的手續,戶口已經遷走,另一個由親戚代養著。
樸國航太小,留在父母身邊。
家裡所有人都上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主要問題出在思想上,相關部門會去做思想工作希望他們停止生育,也會定期去關心走訪孩子們的情況。
也有很多愛心人士去資助這個家庭。
這對小小的樸國航來說,是個好的開始。
或許她可以不再躺在絆桶,能洗上熱水澡,有髒了就扔的尿不溼,能穿上溫暖柔軟的衣服。
不求她能高質量成長,健康平安已是幸事。
希望她的眼睛,能慢慢長出生命力。
03
只是再看這個眼神,仍舊叫人心疼。
讓我想起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裡講過的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喊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那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說:“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樸國航是極端的個例,不會有多少父母會如此對待子女,但我還是想要講講“回應”這件事。
父母和家庭的愛,絕不止於餵飽這件事。
只有事事得到父母的回應,感受到父母的存在,ta的心智才能健康發展。
有的父母可能會因為顧著工作,不得不把小孩交給老人照顧。
覺得孩子小,沒記憶,不懂事,沒關係,等孩子長大以後再補償。
但不是,嬰兒時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太少,是一種傷害,樸國航就是例子。
分離的時間長了,傷害就無法彌補。
這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期”,一旦錯過,這扇門就被永久關閉,情感紐帶便再也無法建立。
沒有人能夠替代父母在孩子心裡的位置。
再如幼年時期,孩子向你傾訴,你不專心聽,不及時給出回應。
一次兩次之後,他們不會再開口。
所以,再忙,也請抽時間陪孩子一起。
溫柔擁抱,多些互動,及時回應,經常一起遊戲玩耍。
這些簡單的不費力的小事,會慢慢構築起ta面對挫折的堡壘。
ta會知道,家是堡壘,父母的懷抱是ta能停留的港灣。
最後,引用一下《放牛班的春天》裡的那段臺詞: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往期好文 
點選藍字即可跳轉

|難怪她重婚20年都沒被發現,原來結婚登記不是全國聯網的啊

|南京姑娘被夫家做局揹債180萬:公婆一直補貼小家庭,女方要小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