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黛西讀者專屬抽獎 🎁
下單後來留言板隨便說幾句
或在【黛西讀者大本營】曬單
截團後揪出3個姐妹抽半價
具體怎麼參與在文末細說

文 | 黛西
每年10月中旬,我都會鐵打不動地下一單,訂閱新一年的博雅新聞課。

不誇張地說,我希望每個有娃的家庭,都可以訂閱這個新聞課,利用碎片時間和孩子一起聽。
如果孩子還小,父母也可以先自己聽,學會以後怎麼跟孩子講這個世界,講社會上發生的事件,講那些孩子值得關心的新聞。

和你們說個八卦。
2019年底,公號還沒寫出啥名堂的時候,我加入了博雅新聞的內容共創群。
當時是《給孩子的商業週刊》主講人灰鴿叔叔,把我拉進了群。

作為沒啥存在感的“編外人員”,說實話我沒做出啥實際的內容貢獻,偶爾貢獻也老是慢半拍。

但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這個課程,這幾年來的“午夜聽單”之一就是博雅新聞課,也默默推薦給了很多有娃的朋友聽。
所以今天開團博雅新聞課,我開出了一種“公開戀情”的感覺!😂
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新聞客戶端”,僅僅告訴孩子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
而是會跟孩子討論事件背後的“為什麼”,教孩子看待事件的角度,分析事件的方式,接近事件的本質。
比如——
-
從煙卡氾濫,聊到成年人的擔憂,再到這類遊戲為什麼容易讓人沉迷,如何處理“愛好”和“學習”的關係; -
從鄭欽文奪冠,聊到團隊的力量、規則的價值,再聊到網球運動的商業邏輯; -
從manner咖啡員工與顧客的衝突,聊到人如何控制情緒、處理問題,再到人與組織的關係; -
從直播間火爆的“烏龜對對碰”,講到商家如何利用人性弱點和賭徒心態,把“三無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 -
從黎巴嫩尋呼機爆炸事件,講到民用裝置用於戰爭的可怕後果,和戰爭倫理問題;

不止講新聞事實本身,也會把各方觀點帶出來,探討那些不同的聲音、衝突對立的觀點。
完全沒有爹味說教,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一層層剝開事件,接近事件背後的本質,引發孩子思考。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小孩兒能聽懂這些嗎?
只要你相信他們能懂,他們就能懂。
不矮化孩子,是讓孩子成長的基本前提。
尤其是當你翻翻評論區,看到孩子們怎麼討論一個事件,真的會對他們產生敬佩。

博雅新聞的四大板塊涵蓋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商業新聞、科技新聞。
每個板塊一週一期,把正在發生的熱點事件和重要新聞,跟孩子聊透。

👉 博雅新聞課·少年版適合9-99歲,大人聽了都有收穫。

👉 博雅新聞課·兒童版的適合年齡段是6-8歲,2025年首次上線。

已經揹著我訂閱過博雅新聞課的姐妹們,可以直接續訂2025年了,現在早鳥期的機制一定是最好的。
博雅新聞課一年刊原價796元,黛西讀者早鳥價439元;
兩年刊原價1592元,黛西讀者早鳥價799元,過了早鳥期就不是這個價啦。

下單還有其他福利,具體文末再說,先放上黛西的小程式為敬!

目錄
一)孩子為什麼要聽新聞解讀
二)《博雅新聞週刊》怎麼講新聞
三)2025年博雅新聞 黛西讀者早鳥訂閱

一)孩子為什麼要聽新聞解讀

不矮化孩子
每個孩子都應該懂新聞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前幾年,我們把他們保護得很好,只想讓他們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
但隨著年齡增長,世界的複雜性,不可阻擋地在他們面前逐漸展開了。
而當我們終於決定把這些講給孩子聽的時候,經常發現完全不知道從何說起。
因為咱們大人現在接觸資訊的主要方式,就是在那些被演算法控制的短影片裡,不過腦子地接受單一的、碎片化的資訊。

自己都沒想明白的事,怎麼能給孩子講明白?
所以我真的希望父母跟孩子一起聽博雅新聞課,學習如何跟孩子講社會上發生的事,跟孩子平等探討。
比如,那麼多人都不喜歡“調休”,為什麼還在調?除了抱怨,還可以怎麼理解這種現象?
▼ 以下全部音訊節選自博雅新聞課
比如,都說要抵制“飯圈文化”,抵制的到底是什麼?我應該怎麼理性追星?
比如,國家為什麼要管老百姓借錢(國債)?缺錢怎麼不自己多印點兒?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又比如,蘿蔔快跑是怎麼回事?會讓司機失業嗎?對我們未來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社會上發生的這些事情,和孩子息息相關,與其堵上耳朵,捂上眼睛,不如大大方方讓他們知道,事件和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
不矮化孩子,也讓自己成長。

網路原住民一代
思辨能力是必修課
咱們從小長大的環境,接觸到的人、事和觀點,都比現在單一得多。
今天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不同地區,文化,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的人,隨時可以在網上發表觀點,隨時和陌生人直接碰撞。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現在的網路環境很差,遇到觀點上的分歧,沒有互相祝福,只有互道傻x。
因為很多人不具備多元視角、獨立思考、理性表達的素質。
咱們孩子這代人,很早就會有自己的社交賬號,暴露在網路上的各種觀點和爭執中。
媒介素養一定要提前培養,比回頭走歪了、被吞噬了,再往回拉要簡單很多。

所以什麼是“媒介素養”?
比如:
一件事發生了,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什麼是立場? 我的想法和他完全不一樣,我可以怎麼表達? 為什麼同一件事,不同人有完全不同的觀點看法? 同一件事,我如何從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去理解?
本質就是思辨能力,這是我們這代人成長過程中缺的一堂課,也是“網路原住民”一代孩子重要的必修課。

思辨能力是一種很高階的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自動會了,而是需要從小被啟發,被正確引導,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學校不教,父母難教,怎麼辦?
帶孩子一起聽博雅新聞吧,不止是聽新聞,更是聽思維方式,分析問題方法,看問題角度。


從功利角度看
新聞熱點也是考點
我特別不想把所有東西和考試聯絡起來,但我也知道一定會有父母關心,這個對學習到底有什麼幫助?
博雅老師給我發過一個群裡的截圖,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關注了下近年的語文的閱讀理解、作文題目,確實有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用時事內容做素材。

如果沒有日常的積累和思考習慣,只看考題,根本都不知道從何答起。
而這些時事內容,在博雅新聞課上都從多角度切入講透了。


這一類考題說得高階一點,考察的是孩子的“時事素養”。
這種素養不是臨時抱佛腳,快速過一遍半年的新聞就能行了。
它要求孩子能對新聞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對各方的觀點和立場有自己的見解。
就算開卷,書本里也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因為考的是你如何解讀一個事件,只能從日常關心時事、善於思考的習慣中積累。
點這裡收下:

二)《博雅新聞週刊》怎麼講新聞

從新聞事件學會多元思考
給孩子講新聞,難點其實不是用“孩子能聽懂的話”把新聞本身講明白。
真正的技術活在於,從什麼角度切入看待事件,如何思考分析事件,建立怎麼樣的價值觀。
比如前陣子很火的manner咖啡事件,網路上幾乎一邊倒支援manner員工,大罵老闆和資本。

這件事本身就有點反常識,店員甩了顧客一臉咖啡粉,怎麼同為顧客的網民還支援店員?
博雅新聞是怎麼講的呢?
首先還原了事件的經過,然後丟擲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顧客,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咖啡師,你會怎麼做?
這是在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丟擲問題後,老師引出了“同理心”。
向對方多表達理解和尊重,很多時候就可以避免衝突,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可是很多分歧不能靠同理心解決,還有別的方法嗎?
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妥協。
這點我真的太有共鳴了。
前段時間才寫過,出門在外面對陌生人,“會妥協”是一種能力,這不是慫。
講到這裡還沒完,話鋒一轉,引出了這個事件背後的主角,manner公司。
雖然第一時間道歉整改,但還是被罵,為啥呢?
對員工苛刻,工作強度巨大,一個月開5000元工資,而這公司估值已經430億,創始人身價72億!
簡直是萬惡的資本和帶血的咖啡啊!
所以我們要和網友一起大罵資本嗎?
罵之前,不妨再多瞭解一些事實。
從公開招聘平臺上能看到,manner咖啡師的待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公司的估值,和由此而來的創始人身價,都是“紙面財富”而已。
從真實的財務報告看,manner的投資人和創始人還都在虧錢,而正是因為他們堅持,manner才做到今天的規模,創造出這麼多就業崗位。
所以意思是資本值得歌頌?在做慈善?
當然不是,資本都是逐利的。
但一個企業只要遵紀守法,創造了稅收和就業崗位,它就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聽到這是不是很擰巴?
最後老師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論,資本不善不惡,就像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你覺得有道理嗎?供你思考。
這種解讀新聞的方式,真的太過癮了!
腦子在資訊和觀點的碰撞中高速運轉,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留下了很多思考。
獨立思考能力,這是我認為《博雅新聞週刊》能帶給孩子最大的收益。
點這裡收下:

從熱點事件看底層邏輯
作為新聞週刊,跟熱點是必須的。
博雅新聞課做的是解讀熱點,而不是簡單蹭熱點,說實話這點做得比很多藍V媒體號都好多了。
比如今年的巴黎奧運會,最火的可能就是鄭欽文了,直接住在熱搜上。

看到她的成功,媒體們樂此不疲討論的兩個話題就是,她家培養她花了多少錢?她又賺了多少錢?

答案很簡單,投入不少,賺得更多,加上她還那麼年輕,簡直錢途無量!
但博雅新聞討論的不止是錢,而是從“錢”切入,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
為什麼那麼多奧運冠軍,屬打網球的這麼有錢?
從這個角度展開,講到了四大公開賽、WTA巡迴賽、各種賽事的積分和獎金。
一張清晰完整的,網球運動商業版圖,讓孩子的知識從點到面,理解體育背後的商業邏輯。
繼續深入討論,網球運動的高度商業化靠的是什麼?精彩的比賽?高額的獎金?還是世界排名?
帶著孩子由表及裡,從事件本身逐層剝開,看到底層的邏輯。
孩子得到的不止是知識,也是一種思維習慣。
點這裡收下:

從身邊爭議建立三觀
博雅新聞討論的,不止是社會上發生的大事件,也有孩子作為“當事人”的身邊事。

舉個例子,被討論很久還是無解的小學生“煙卡”,學校禁止、家長憤怒、學生委屈,沒有一方是贏家。

博雅新聞專門做了一期關於“煙卡”的內容,把我這個大人聽得都感動了。
因為是面對孩子的新聞課,所以主講人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大人們到底在擔心什麼?
引導孩子瞭解大人的內心想法,和解永遠是從理解開始。
說到小學生對煙卡的沉迷,主講人引出了另一個話題,為什麼煙卡讓人沉迷?又是如何讓人沉迷的?
順著這兩個問題,給孩子講了遊戲設計的“沉迷邏輯”,其實不只是煙卡,奧特曼卡,小馬寶莉,盲盒手辦都是相似的邏輯。

想象下,你都看透了沉迷背後的原因,遊戲設計對人性的拿捏,你還會沉迷到無法自拔嗎?
最後老師還給了孩子幾個很實用的建議:
-
給自己的小愛好做個預算,每個月多少零花錢用在上面,不要輕易違反; -
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每天玩多久,不耽誤其他事,定了就不要違反; -
不管是什麼,卡片也好手辦也罷,自己收拾好,尤其不要麻煩別人給你收拾;
預算管理、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如果都做到了,遊戲就不是洪水猛獸。
我以為到這就完了,沒想到最後的結尾,差點給我整破防了!
他說,收藏儲存好你的遊戲卡,哪怕以後不喜歡了,同時寫幾張卡片給一年後、五年後、十年後甚至五十年後的自己。
當你到固定的時間點開啟這些卡片,會收穫感慨、浪漫和回憶。
不知道引發多少家庭“親子對決”的煙卡,被主講人完美化解了,不只給了孩子解決方案,也給了父母溝通的空間。
從“煙卡”說起,教會孩子看“沉迷”背後的本質,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愛好,帶著孩子思考未來。
這種有人情味兒的新聞解讀,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三觀,給他們正向的力量。
點這裡收下:

三)2025年博雅新聞
黛西讀者早鳥期訂閱
博雅新聞的2025年訂閱早鳥期,今天開始啦。
有兩個年齡段可以選擇。
👉 博雅新聞課·少年版面向9歲以上,年齡上不封頂,高中生聽也不會覺得幼。

強烈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聽,不只增加和孩子之間的話題,還能有思想的碰撞。
內容涵蓋了四個大板塊:國內週刊、國際週刊、商業週刊、科技週刊。

🍪 國內週刊包羅永珍,從時政新聞到社會新聞,給孩子完整客觀的資訊,作為思考的事實依據,然後引導孩子思考判斷,站在事件各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
▼ 2024年的《國內週刊》目錄

▼ 上下滾動檢視更多 ▲
🍪 國際週刊主要聚焦在國際時事上,比如最近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美國總統大選、俄烏衝突,黎巴嫩尋呼機爆炸事件,還有歷史紀實的內容,幫助孩子建立更宏大的國際視野,畢竟他們長大以後,都是世界公民。
▼ 2024年的《國際週刊》目錄

🍪 商業週刊的內容主要是經濟相關的實事,比如最近的牛市,以及各種社會現象背後商業邏輯。
▼ 2024年的《商業週刊》目錄

🍪 科技週刊的內容上天入地,從宇宙學到地底神秘訊號,還有諾貝爾獎、月壤這樣的最前沿的科技新聞,都有給孩子講到。
▼ 2024年的《科技週刊》目錄

👉 博雅新聞課·兒童版面向6-8歲,同樣涵蓋國內、國際、商業、科技四大板塊,選題大多數和少年版一致,但講述的方式更適合低齡孩子,在語氣、音效、內容上都更像講故事,讓小孩子更容易接受。

兩個年齡段的新聞課,都是以年為單位訂閱,2025年刊從2025年1月開始更新,每個板塊都是每週更新一期,另外還有半年總結一期、年度總結兩期。
全年四個板塊固定的更新一共220期(55*4),還會根據突發新聞,不定期更新內容。
👉 一年刊原價796元,黛西讀者早鳥價439元;
👉 兩年刊原價1592元,黛西讀者早鳥價799元。

現在訂閱的是2025年刊(兩年刊是2025+2026),早鳥期訂閱一定是最划算的,還有一大波贈品,訂閱任意全板塊年刊(非單輯刊)即送:
-
價值219元的博雅小學堂會員專區半年暢聽
-
價值99元的新聞素養白皮書(電子版)
-
價值199元的40節音訊主題精選刊
-
價值199元的電子月刊12個月(2025年12月完更)

最後當然少不了喜聞樂見的抽獎福利。
下單後來留言板說幾句,截團後揪出3位姐妹,每人抽一個半價。
下單後也可以來咱們【黛西姐妹大本營】,小助理準備了驚喜給大家,之前已經進過大本營的就不用重複進啦。

微信的精選留言數量有限,無論你的留言是否被精選,都有機會中獎的。
中獎名單將於11月份公佈,請姐妹們星標公號,這樣才能不錯過推送,不要中獎了沒來領,那就太可惜啦。

點這裡收下:
開團時間:10月24日20點-10月31日24點
本文包含推廣內容和購買連結(俗稱團文)
請姐妹們理性消費,維護家庭和諧
收到團品後有任何問題,請一定聯絡黛西客服,千萬不要忍,也不要包容,更不要怕麻煩我,我從不嫌售後麻煩
任何售後問題,我們都會盡最大能力負責到底,有事別一個人扛,答應我做彼此的天使,比心
找黛西客服最方便的通道是在服務號「黛你一起buy」
在「黛你一起buy」主頁底部就有客服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