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要被賣給馬斯克?一夜之間,“難民”全部湧入小紅書….

前天,TikTok可能將美國業務出售給馬斯克的訊息被瘋傳!
對此,TikTok表示:“我們不會對‘純屬虛構’的訊息置評”。
今天,TikTok向美國使用者推送資訊稱,“很抱歉,TikTok目前無法使用。美國已經頒佈了一項禁止TikTok的法律。很遺憾,這意味著你暫時無法使用TikTok。幸運的是,特朗普總統(即將上任)表示,他上任後將與我們共同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以恢復TikTok的使用。請持續關注!”
在此背景下,許多美國使用者開始轉向其他社交平臺,如小紅書,形成了所謂的“TikTok難民”現象,一夜間,小紅書新下載70W使用者!
像TikTok、小紅書、B站的使用者已經越來越年輕化!
因為我們這一代的孩子,都是隨著社交媒體一起成長起來的,接觸的內容大都來源於網路,但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篩選,孩子未必能有正確的認知理解。
關注國際時事新聞,是走國際路線家庭的必要功課!
今天,想給家長講講孩子們的新聞敏感度與思辨能力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要講這個呢?其實要從兩件事說起。
仔細品讀這兩件事,我們總結出了兩點:
  • 孩子們每日被海量資訊包圍。因為這些資訊帶來的疑問,會一直追隨他們,如果問題沒有解決,他們會感到困惑
  • 如何解讀資訊?如何透過對資訊的整理、分析,進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似乎成了考察一個孩子是否擁有某種能力的試金石。我們通常把這種能力稱為——思辨性。
因此,由資訊組合而成的——新聞——成了測試一個孩子思辨能力的工具
所以,真選君經常會給大家推薦一些收穫“好新聞”的輸入資源,比如我們每年都推薦大家去訂閱的已經做了整整10年的《給孩子的新聞週刊》,研發這套資源的創始人是在《南方週末》工作十年的黃金時代老媒體人——鄧瑾老師,邀請的主講人也是國內主編級的媒體大咖,他們給孩子講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商業新聞、科技新聞、體育新聞、足球新聞和英語新聞。
他們太知道新聞之於孩子的教育意義,無論是擴大視野和知識面,培養獨立思考和結構化思考的能力,還是價值觀的引導!
在給孩子們講新聞這件事上,真的沒有人做得比他們更專業,更長情。聽他們講新聞的孩子也一茬一茬地長大,他們的視野和見地總是驚豔到了身邊人,包括他們的父母和老師。
而過去,聽博雅新聞課的人其實是9-16歲孩子,真選君得到了最新訊息!2025年,他們將增加一檔給6-8歲孩子的新聞課,也是每週4期
沒有不可以給孩子講的新聞,關鍵是看你怎麼講,世界就像一個永不落幕的連續劇,每天都上演著各種新聞,而這些新聞,無論多麼遙遠,總是會像大洋彼岸的一隻小小的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那樣,讓我們迎面遇見了風,甚至是海嘯。
人類的命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休慼與共。“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訂閱資訊
2025《給孩子的新聞週刊》
適合6~8歲孩子 / 適合9歲-16家庭
寒假限時福利價:一年 469 元!
2月15日開始恢復原價!
👇歡迎掃碼訂閱👇
歡迎加入「素質教育群」瞭解更多資源
以下為《給孩子的新聞週刊》總編的答疑內容~
01
請問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現在很多大人都不看新聞,我們為什麼還堅持讓孩子去看新聞?
 鄧瑾:
不看新聞,會錯過多少精彩啊。你不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有意思嗎,真的是處在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無論是國際關係國際秩序,還是AI和基因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開啟的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以一種我們不能想象的速度在顛覆,在瓦解,在創造,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整個世界乃至整個人類何去何從這樣的大問題。可以說,外面的世界轟轟烈烈,排山倒海,又瞬息萬變,就像一個永不落幕的連續劇,這麼精彩,我們怎能不去看?更何況,外面的世界還跟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怎能不去了解?我們希望孩子會成為比我們還要優秀的人。
看新聞,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帶孩子看一場馬斯克SpaceX “筷子夾火箭”的回收,帶他一起感受人類探索宇宙的努力和興奮,孩子一定會提好多好多問題。說不定就喜歡上了物理或天文。現在大家都苦惱孩子的自驅力。先有好奇心,才會有自驅力,而新聞包羅永珍,包含政治經濟軍事國際歷史地理和科學,聽新聞,能很好地激發孩子對這個世界對各種學科和跨學科知識的好奇。

■ 馬斯克的“星艦”試飛成功,上演“筷子夾火箭”

■ 兒童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試聽(適合6~8歲)
看新聞,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而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在當今這個國內國際都這麼撕裂的世界,獨立思考能力更加重要。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你需要學會收集資訊,辨別資訊,對不同觀點和各自的論據進行比較,分析和反思,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
這些都需要訓練,而每天聽新聞,就是日復一日地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 少年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試聽(適合9歲+)
02
新聞到處都有,為什麼非要聽“博雅給孩子的新聞”?博雅的新聞相比較其他的新聞來說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者是優勢之處嗎?
 鄧瑾:
這是兩個專業媒體人給孩子推出的新聞專案,而且我們已經講了整整10年我和我的搭檔趙凌都曾在中國最好的媒體工作十幾年,也分別在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一年,我們邀請的給孩子們講新聞的主播幾乎都是主編級的媒體人。讓這種段位的老媒體人給孩子們講新聞,這應該是獨此一份。
■《給孩子的新聞週刊》總編及兒童版導師
其次,我們給孩子們講新聞講得很全,包括國內、國際、商業和科技。還有體育新聞和英語新聞。相信沒有人有我們這麼全面。而且,我們從來不迴避跟孩子講複雜新聞,俄烏戰爭、哈以衝突,中美博弈,美國選舉,股市樓市,我們全都講。

■ 往期「部分」新聞課選題

第三,還要強調的是,博雅給孩子的新聞,不只是講新聞,更是教孩子如何深度思考,如何結構化思考。每一條新聞,我們都不斷提問,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一件事進行深度分析和辯證思考。
03
對,博雅的新聞是非常強調思辨性,我很想知道,博雅的新聞是怎麼體現思辨性這一點的?
 鄧瑾:
你提問的質量,以及你追問的質量,就是你思考的質量。這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比如美聯儲降息這件事情,很複雜,要不要給孩子講?我們的選擇是,講!怎麼講,不斷提問。什麼是美聯儲?什麼是央行?央行的作用是什麼?什麼是降息?為什麼要降息?降息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就這樣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引導孩子去了解。
■ 少年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試聽(適合9歲+)
像俄烏戰爭和巴以衝突這類撕裂的新聞,需要思辨的地方就更多了,支援哪邊的人都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回歸到事實層面,基於事實做判斷,然後對各種觀點和論據進行分析。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如何獲得儘可能全面的資訊,以及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
這裡也有價值觀的輸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就是和平,那怎麼達到和平?和平是打出來的,還是談出來的?這樣的大問題,其實只要帶孩子們回到具體的新聞事件中去,回到複雜的新聞情境中,他們就更容易產生一些感悟和思考
04
在選題方向上,除了剛才提到的俄烏戰爭,巴以衝突,美聯儲降息之外,您認為哪些新聞是一定要給孩子講的?你怎樣去考慮這個取捨呢?
 鄧瑾:
我們認為重大的新聞,硬核的新聞都可以跟孩子講,關鍵是看講的人會不會講。越懂的人,越能把複雜的事情講清楚。博雅給孩子的新聞週刊,邀請的都是主編級的媒體大咖,他們都有十幾年的媒體經驗,他們給孩子輸出的時候,其實是用自己畢生積累的學識和判斷來講,真正能做到深入淺出
■ 《給孩子的新聞週刊》少年版導師(左右滑動檢視)
還有就是孩子感興趣的和孩子學習生活相關的新聞,比如taylor swift的全球巡演,天文和航天的進展,或者像煙卡和學校霸凌這樣的新聞,我們也會跟孩子聊。
05
2025 年我們新增加了一個兒童版新聞,面向 6 ~ 8 歲的孩子,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鄧瑾:
聽新聞的好處太多了,所以我們想讓孩子更早地加入到聽新聞的隊伍中來。
我覺得天下沒有難的新聞,關鍵是怎麼講。怎麼跟6~8歲的孩子聊新聞呢?要有趣。不要端著,板著,用一種聊天似的、幽默的方式給孩子們講。所以首先就是語言表達的不同
其次就是知識點的密度不同。相比9歲以上的青少年版,兒童版每條新聞講透一兩點知識點可能就夠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他們聽完一條新聞後,覺得太有意思了,會提很多問題,想要去了解更多,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還有,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人格的培養、價值觀的滋養也非常重要。無論給孩子講辛頓、馬斯克還是鄭欽文,其實我們都是希望用他們的故事去激勵孩子追求自己夢想,給他們力量和希望,讓他們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是一個人的底色,特別在世界動盪、經濟下行、青少年抑鬱症流行的時代,這點就更為重要。
★★★
2025年首發訂閱
國內首個給孩子的新聞分級課
博雅2025《給孩子的新聞週刊》今天開始徵訂。
2個版本,請按需選擇:
01
《給孩子的新聞週刊》(少年版)
面向9歲+,年齡上不封頂

■ 掃碼訂購,檢視詳情

02
《給孩子的新聞週刊》(兒童版)
面向6~8歲孩子

■ 掃碼訂購,檢視詳情

強烈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聽。新聞課提供的“餐桌話題”,可以充當家庭成員溝通的紐帶,為兩代甚至三代人創造高質量交流場景,大家平等討論、彼此傾聽,這很重要,也許會減少隔閡、增加信任,父母和子女的信任太重要了。
現在訂閱,享以下早鳥優惠。相信我們,早鳥福利一定是最好的任何一項,都可以讓你值回票價:
  • 全年最低價
  • 52講往期《精選主題刊》音訊課(涵蓋2020年以來全球新聞大事梳理分析)
  • 《給孩子的新聞素養白皮書》電子版
  • 電子月刊12個月(2025年12月完更)
2025年的博雅新聞課從2025年1月開始更新,每週四更(國內+國際+商業+科技),共220期(55*4),還會根據突發新聞,不定期更新內容。
適合6~8歲孩子 / 適合9歲+
歡迎掃碼直接訂購
訂購24小時後,登入「博雅小學堂APP」學習

接下來,為新老朋友再總體介紹下,博雅《給孩子的新聞週刊》究竟是怎樣的?
2025年,博雅新聞的重大升級是什麼?
國內首個給孩子的分級新聞課
為什麼新聞要做分齡?起因是跟家長做的一次簡單交流。
那個媽媽說,“現在少年新聞挺好,但可惜了”。
“為啥?”
“娃太小,聽不懂。”
後來我們多方調研了一下,發現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確實,此前我們的新聞課就是給9歲及以上的孩子準備的,其實,收聽使用者群可以上不封頂。但是向下相容呢,未必。
今年我們下力氣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做新聞分齡,專門為想深度認知新聞的小豆包們,也開闢一個通道。所以,2025年的新聞課,將劃分為兩個版本:
  • 6~8歲,兒童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
  • 9歲+,少年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
兩個版本,都是為了幫助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訓練批判性思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兒童版的講解方式會更加活潑生動,深入淺出。
「兒童版」知識量不貪多,講透幾個核心點就好思考也不求一個猛子扎特別深,掌握了思考方法就好。
相比之下,「少年版」就更講究邏輯框架,多元思辨,接近事情的本質
在認知的量和度上做區隔,也是為了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們好上手,願意上手,才能常用常新。
比如,會怎麼給6~8歲的孩子講馬斯克“星艦”發射成功呢?
開頭是這樣:
假如說,有一天,你醒過來,一睜眼,誒,你們家飛到外太空去了。你會怎麼辦?
為什麼我會問這麼個問題呢?因為這事兒還真有可能。你知道嗎?就在昨天,咱們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飛行器,一艘40層樓高,和40頭大象一樣重的火箭,從7萬公里高空飛回地球,duang~一下,被一雙巨大的金屬筷子夾住了。誒,如果你的同學,從一米開外朝你扔來一支鉛筆,你能夾住不?
……
人類是越來越厲害了,將來有一天真的就實現移民火星的夢想了。你現在在哪上學啊?早晚有一天,我覺得你會坐個火箭,唔~飛到火星去上學,然後唔~飛回來,被根筷子給夾住,回家吃飯。
“假如……”這樣的開頭,“duang”這樣的擬聲詞,還有各種類比現實情境下的“你能做到嗎?”“你也會被根筷子夾住”……想必老使用者也看出來,這跟我們少年版新聞課的不同了。
少年新聞版,用的是客觀的新聞敘事。但兒童版,用的是講故事的手法。各種想象,各種比喻,各種情景模擬。
對6~8歲的孩子來說,我們會講什麼呢?比如我們第一期的選題,科技新聞,講太空行走,冒險刺激,孩子感興趣。國內新聞,講全國蔓延的小學關停潮,跟孩子息息相關。商業新聞,講假期調休,孩子正親身經歷的。國際新聞,講猴痘病毒,這個病毒孩子最容易感染,也是跟孩子相關的。
這些新聞不僅有趣,貼近孩子的生活,而且內在大有思考拓展的空間。比如,為什麼他放個十一假期,週日還得去上課調休?為什麼給了我們七天長假,大家還是抱怨呢?有沒有一個“既要,又要”的辦法,讓我們週末正常休息,還有自由的長假呢?我們希望的是,以後孩子遇到這種身邊的公共性話題,能夠情不自禁地就想去提問、去思考
■ 兒童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試聽(適合6~8歲)
而少年版在此基礎上,會加強思辨、加強邏輯。不只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而是多跟孩子探討“為什麼”,教孩子拆解複雜問題的方法看待事件的多元角度。跟兒童版相比,有點難度螺旋上升的意思。
比如,少年版新聞會怎麼講呢?——
01
從武漢無人駕駛出租車蘿蔔快跑,聊到無人駕駛的AI現實進展,“深度學習”的計算機科學原理,進而思考無人駕駛會讓司機失業嗎,怎麼看待AI對人類就業影響。
02
從“農夫山泉輿論事件”,聊到媒介素養,學會判斷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立場和觀點,然後讓孩子學會理解複雜資訊的方法,繼續拓展傳播學裡流量的邏輯,歷史上發生的類似事件,認識市場經濟和企業家精神。
03
從孩子對煙卡的沉迷,聊換位思考,引導孩子瞭解大人的想法,然後引出遊戲設計的“沉迷邏輯”,其實不止煙卡、小馬寶莉卡、奧特曼卡、盲盒手辦都是一個套路。
■ 少年版《給孩子的新聞週刊》試聽(適合9歲+)
01
從今年這屆歷史上最奇怪的諾貝爾獎,聊到最前沿的科學原理,進而思考AI對人類文明範式轉換級的意義。
02
從黎巴嫩尋呼機爆炸,講到民用裝置用於戰爭的可怕後果和戰爭倫理問題。
……
博雅小學堂講新聞有什麼不同?
一群熱愛新聞的人,帶孩子長視野+學思辨
這是一群真正熱愛新聞的人。聊起新聞, 她們兩眼放光。兩個字,靠譜。
無論是兒童版新聞課,還是少年版新聞課,總編輯都是博雅小學堂的兩位創始人。
一位,鄧瑾老師,哈佛尼曼學者,前《南方週末》高階編輯。除美國外,哈佛每年僅向全世界挑選十幾名佼佼者,成為“尼曼學者”。
另一位,趙凌老師。也是前《南方週末》資深編輯,在超一流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做過訪問學者。而且瞭解重大調查報道的,很可能知道趙老師。
兒童版新聞課,主要操刀的就是兩位博雅創始人。當然了,除了這兩位老師,編輯團隊還有在新聞界摸爬滾打10年以上的老師,以及做課經驗比較豐富的編輯。
少年版新聞課,也都是各個領域有研究,有經驗,有積累的專家。熟悉的老朋友大部分也都認識了。
■《給孩子的新聞週刊》少年版導師(左右滑動檢視)
五位重量級導師,分別掌管四大週刊——國內、國際、商業、科技。
為什麼這四個?一句話:這裡有現代人應瞭解的基本常識。說是“常識”,其實也是思維方式,或者說三觀
◎國內週刊:讓孩子真實地認識他所處的時代和國家,豐富社會常識和社會興趣——這裡,藏著一個人最大的命運
▼ 2024年的國內週刊目錄
◎國際新聞:讓孩子擁有國際化的廣角視角,看到更大的世界——一個人看得多遠,決定了走多遠
▼ 2024年的國際週刊目錄
◎商業週刊:這裡有驅動世界發展最底層的思維方式,陌生人打交道的思維方式等等——這裡,有改變世界觀的最強大思考武器;
▼ 2024年商業週刊目錄
◎科技週刊:這裡有世界發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以及最聰明的大腦——正是科技,給世界帶來了最大顛覆。
▼ 2024年科技週刊目錄
四大週刊,每週各一更,就像一個不斷長大的容器。但是我們的容器裡,裝的不是資訊、知識,而是運用資訊知識思考的能力。
四位老師,當然是採用客觀報道、深度解讀的方法,但不時也會有個人生命經驗的呈現。相信對孩子未來一年,是個美好的陪伴。
這裡附上往期老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滑動看詳情👇
■ 家長在社群的部分反饋內容
聽完新聞,孩子能做什麼?
家庭餐桌/同學話題,終生學習庫
瞭解《給孩子的新聞週刊》(少年版)的老使用者都知道,新聞課,除了老師講,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同學分享
每期新聞最後,主講老師都會進一步提出一個追問,希望引導孩子思考。
說到這裡,忍不住給你看看博雅小學堂孩子的留言。請千萬不要小看孩子,他們的理解力是很高的,行動力也是很強的。
👇滑動看詳情👇
有時候,真是羨慕今天的孩子。作為家長,有時想,如果我在小時候能進行這樣高質量的思考,今天的我,會不會有所不同呢?哈哈。
除此之外,少年版新聞,每週老師還會遴選一位思考很出色的小使用者留言,作為“小小評論家”,呈現在下期課程之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信也在增長。
■ 小使用者“小小”的快樂
這種分享,也會讓其他孩子們看見:哦,身邊竟然有同學,會這樣思考問題。
家庭話題,從日常擴充套件到新聞,孩子的視野變遼闊了,孩子跟父母的關係紐帶,是不是也更深刻了呢?這是來自杭州爸爸的分享。
這是家住上海的萌萌家長給到的另一個生活片段。科技新聞,如何激發了他的孩子做科學實驗的興趣?
好的學習方式,不是知道很多知識,而是真正感受到對知識的渴望。然後,孩子返回到這個真實世界,走一條屬於各自的道路。
👇孩子在課程留言區分享👇
在這個意義上,讀新聞,也是一種幫助孩子找回自己的歷險。這種歷險激動人心,它讓孩子去往從沒去到的地方,也去往內心深處探尋自己到底是誰……
訂閱資訊
2025《給孩子的新聞週刊》
「少年版」和「兒童版」
適合6~8歲孩子 / 適合9歲-16歲家庭
寒假限時福利價:一年 469 元!
2月15日開始恢復原價!
👇歡迎掃碼訂閱👇
👇更多資訊歡迎諮詢小助手👇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