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pixabay
撰文 | 張月紅
《科學》雜誌的主編索普在2025年2月釋出一篇最新的社論: “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1]
他被告知“他們對涉及科研誠信的報道越來越感興趣(they ar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stories involving research integrity…)”。索普教授意識到,媒體和公眾對研究誠信案件的興趣有增無減, 以及PubPeer,Twitter-X等線上平臺的推動,把潛在的科研誠信事件即時地排上了前座。 他說到儘管公眾眼中的案例各有不同,如從沒有錯誤到作者的誠信問題,再到有意不當行為的案例等,公眾的好奇心不太可能在全球普遍存在爭議的現實世界中消散。
案件曝光後,科學家或是大學和研究機構更傾向於保持沉默,因為擔心訴訟和損害機構的聲譽。然而,作者應該問自己,沉默是否會被媒體和公眾理解為承認有“不當或有罪”。在一個對科學攻擊日益激烈的時代,沉默可能會失去公眾的信任,甚至會傷害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不管是好是壞,記者、社交媒體及專業人士和公眾可能會把“不予置評”的回應視為“批評者是正確的”,因此,就研究問題進行坦率的溝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索普說:科學傳播的意義主要在於科學家如何以公眾感興趣的方式描述其研究成果,同時加深公眾對科學探索的理解。另外,科學傳播還有另一個常常被忽視的方面,即科學家在其研究的完整性受到質疑時該如何回應?
科學家們也應該預料到,當他們把發現結果發表在“世界知名”期刊的同時,也會提高他們的工作受到仔細審視的機率。作者通常會認為一旦論文發表,討論也就結束了。他說當科學界或公眾對發表在《科學》的論文提出疑問時,《科學》會及時做出回應,並建議作者和所在機構也這樣做,以確保合理的擔憂得到解決。這意味著有問題時要直截了當回應,這是確保論文的完整性的重要環節。
同時他以《科學》雜誌為例,為科學家提供了處理這些情況的一些“技巧”。
如當記者和媒體專家越來越多地向論文作者詢問有關影像違規、資料可用性、剽竊等問題時,作者應該與所在大學的新聞和研究誠信辦公室討論這些問題。 首先:
01
諮詢專業人士的客觀意見:作者應該徵求一個他們信任的,或“專業”人士的意見,尋求一個客觀的觀點。這個人不該是領域的專家,最好不是科學家,這點至關重要,因為這個人不會沉浸在案件的細節或學術出版的複雜性中。
02
不拖時間直面媒體:除了諮詢機構或專業人士外,作者還應該考慮直接與媒體交談。這可能是一個提供不加修飾的真相來回答棘手問題的機會。如若去攻擊那些質疑自己研究的人的動機或立場,即使可能是正當的,也往往適得其反。公眾可能不會關心批評背後的議程,也不會關心批評來自哪裡,而最關心這些問題是否具有實質性。有很多例子表明,作者公開、誠實地與媒體接觸,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也有一些例子表明,逃避會導致了更多的挖掘,以及長時間地不受歡迎、甚至可能衍生毫無根據的新聞。在這種情況下,拖延時間從來都不是優勢。
為了更有效地處理這些案件問題,《科學》主編索普與通訊編輯(Meagan Phelan)在2025年2月13日的《科學編輯博文》上釋出的 “作者與媒體接觸的幾點指南(Some guidance for authors on engaging with media )[2]”如下:
遇到科研誠信問題質疑時,科學家與媒體接觸的指南:
• 及時聯絡所在機構的新聞辦和科研誠信辦官員:他們可以提供經驗豐富的指導。可以坦誠告知自己想與記者直接溝通,希望與機構合作,並可參考機構之前處理的相關科學誠信的案例資料。一些故事有助於以積極的視角展示作者的努力(見下文獻舉例)。如果被建議什麼都不要說,拒絕對媒體溝通可能會被記者和讀者理解為承認有罪的評論。
• 聯絡期刊:期刊工作人員可以提供幫助,包括向新聞界解釋其修改或撤回一篇論文所需的程式,以及在限時下何時可以獲得相關材料。該期刊的新聞辦公室還可以傳達該刊每年更正、撤稿等的相關資料,以供參考。
• 只要可能,在諮詢所在機構的新聞辦和誠信辦之後,主動提出直接與記者交談。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接收提問,也可以書面形式回覆問題。拒絕評論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一個好策略,除非想讓指控得不到回應。
• 如果不能直面某個問題,或因為正在進行一項保密調查,或並不知道答案,與其不發表評論,不如試著與記者建立聯絡,可以:
01
與所在機構的媒體辦公室和法律顧問合作,準備一份簡短的宣告,感謝記者的關注,傳達現在不能分享的一些細節,並歡迎與記者保持聯絡,瞭解所期待的最新情況。
02
如果想傳達關於面談主題的關鍵點,這也可能是一個好機會。例如,可以說:“這是個好問題。我現尚不知道答案,但我可以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
• 如果已經決定和一個記者涉及研究課題的誠信問題的接觸時,要提前做好準備:
01
考慮如何回答會被問及的事項。把問題交給信任的人,但他不應是所在領域的專家,最好不是科學家。
02
如果不能回答某個問題,承認無法回答,並考慮能提供什麼其他有意義的資訊,或者什麼時候能回答這個問題。
• 在對媒體的回應中:
01
做自己,但要尊重別人。
02
以謙遜的態度對待採訪。
03
回答實質性問題。不要攻擊那些質疑工作的人的動機或地位——如學術偵探與同事等。如果攻擊記者,而他們聲稱的一些事實被證明是真的——即使這只是部分事實——這將延長故事的發酵時間。
04
邀請記者檢查論文中的原始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在論文的補充材料中找到
(足以複製研究的資訊)
,也可以在Dryad等線上資料庫中找到,《科學》與Dryad合作,目的是為作者簡化資料儲存原始資料。
05
鼓勵記者與其他重複了這個研究結果的研究人員交談。
06
如果有問題,不要責怪資歷較淺的同事(他們或是也可能不是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尤其是通訊作者,對論文中的資料、解釋和結論負有全部責任。
博文也附上了5篇不同媒體對這一類案例的處理文獻供參考(請閱原文: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blog-post/some-guidance-authors-engaging-media),這些故事突顯了作者對同事、偵探和記者提出的問題而做出有益回應的努力。其中一些故事也表明《科學》正在努力支援作者迅速、透明地更新學術記錄。

作者簡介:
張月紅,浙江大學,BDM編輯。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w5838
[2]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blog-post/some-guidance-authors-engaging-media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