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論文使用偽造的實驗資料,期刊雜誌應如何應對?

當論文出現抄襲,研究資料有捏造、偽造或修改等行為時,作為刊發平臺的期刊雜誌應該如何應對?《自然》Nature雜誌近日發表評論指出,目前期刊雜誌對存在問題的論文的調查和處理往往是流於表面的,不僅耗時漫長,而且過程常常是不透明的,“出版誠信”不能只是空喊口號。

電影《心靈捕手》劇照。

編譯丨李永博
據《自然》雜誌報道,臨床試驗資料造假已成為醫學界的嚴重問題。2020年,在《麻醉學》Anaesthesia雜誌的153份科學報告中,44%被發現包含虛假資料。這些論文可能會損害臨床實踐並扭曲未來研究、臨床指南和系統評價的方向。
在臨床試驗之外,多達5%的研究人員承認他們至少一次偽造、篡改或修改資料。荷蘭跨學科科學家的調查表明,許多其他人無意中犯了錯誤或從事了可疑的研究行為,如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充分地進行記錄,或在出版物中沒有明確說明自身研究的缺陷和侷限性。
《自然》雜誌介紹道,在處理出版誠信問題時,期刊編輯和出版商通常遵循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提供的指導,包括15套指南、49個流程圖和788個案例研究。出版倫理委員會不是一個監管機構,但這一全球性的、由出版商資助的組織對期刊和出版商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它提供了一系列關於出版誠信的指導,涵蓋如何參與同行評審、如何應對資料造假以及何時撤回論文等問題。全球超過14000種期刊是出版倫理委員會的會員,許多期刊把會員資格作為其對出版誠信承諾的證明。
然而,《自然》雜誌發現,出版倫理委員會在期刊雜誌調查和處理問題論文時並未真正地發揮作用。期刊和出版商很可能聲稱他們遵循了出版倫理委員會的指導,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口頭上支援出版誠信,而回避了評估、標記和解決問題的困難工作。
根據《自然》雜誌為期5年的跟蹤調查,出版倫理委員會的會員期刊並未在處理出版誠信問題上表現得比非會員雜誌更好。來源:《自然》雜誌官網。
為了避免“出版誠信”空有口號沒有實效,《自然》雜誌為出版倫理委員會的指導和流程圖設計了五個步驟的改進方法。首先是設定行動時間表,出版倫理委員會應建議期刊在調查開始時就釋出相關調查通知,顯示在期刊網站的顯眼位置,並在書目資料庫中引用。
第二是調查過程的透明化。出版倫理委員會應建議,相關調查通知必須清楚地概述論文誠信問題的性質和範圍、作者的回應以及評估和決策過程的時間線。有人可能會認為,立即釋出潛在的研究誠信問題可能會不公平地損害研究者的聲譽。但《自然》雜誌指出,更重要的是優先考慮讀者和可能在文獻上構建工作的研究人員的利益。如果以尊重的方式、使用中性語言進行溝通,在調查早期就通知誠信問題不會損害相關研究者的聲譽。
此外,《自然》雜誌建議出版倫理委員會重新設計指導,幫助期刊在出版過程的各個階段進行系統的、方法驅動式的出版誠信評估,並設立獨立的評估小組。出版倫理委員會在指導時應避免使用指責性語言,專注於研究的可靠性,從而減少期刊和出版商在採取行動前聯絡機構的必要性。最後,出版倫理委員會需要改進回應的效率和透明度,並透過使用制裁措施來提高期刊和出版商的表現。
《自然》雜誌最後指出,期刊和出版商可能會認為這些建議會帶來大量工作。但目前適合學術發展的環境岌岌可危,“出版誠信”不能只是空喊口號。
參考資料:
(1)Stop just paying lip service on publication integrit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449-8
本文為編譯內容。編譯:李永博;編輯:西西;校對:柳寶慶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

點選“閱讀原文”
即刻購買《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