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跨性別:她用10年拍下中國邊緣群體,直擊敏感和禁忌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選上方 “藝非凡 ”  → 點選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一箇中國人端起一盆滾燙的開水,
潑向外國博物館裡的珍貴古畫,
嚇傻了一片外國人。
點選以上影片,瞭解她的故事!
鏡頭下的傷痛與愛。
她用鏡頭對準了性侵受害者、瓷娃娃病患、跨性別者等各類邊緣群體。
她的影像檔案裡藏著驚人的“秘密”:
不少拍攝物件在影像曝光後,獲得了社會救助。
一次深夜回看照片時,她想起了10年前那個躲在身後的小女孩,顫抖著伸出手說:“我流血了。”
那是朱玲玉第一次直面性侵受害者的創傷,也是她拿起相機的初衷。

▲ 朱玲玉
當社會輿論還在討論“苦難該不該被展示”時,這個非科班出身的攝影師,早已用相機切開階層褶皺裡的膿瘡。
從山東農村走出的朱玲玉,用10年時間完成了從“被觀看者”到“觀看者”的蛻變。
01

從農村女孩到自由攝影師

朱玲玉的鏡頭裡,總有一種鈍痛感,這與她的成長息息相關。
出生在農村的朱玲玉,初中時,發現堂姐、堂妹紛紛輟學打工,供養家裡的兄弟讀書,甚至結婚生孩子。

“當時只剩我一個女孩兒還在上學,後來我又到了縣城上中學,到了省城上大學,我其實是脫離了很多農村女性的人生軌跡。”

▲ 朱玲玉
“我覺得好像自己得到了獨一份的眷顧,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也是唯一幸運的那一個。”
這種“獨一份的幸運”,讓朱玲玉越來越關注流離在社會邊緣的女性。

▲ 朱玲玉拍攝作品
當她拍攝流動女工時,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種使命感。
因為女工們的每一個故事,都和老家姐妹的故事很相似。
朱玲玉的堂妹曾對她說過:“如果把婚姻比喻成一條船,我就是想把那艘船沉掉。我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船,自己能掌控的一艘船。”
▲ 彭小青
就像逃離家庭的流動女工彭小青,因為頭兩胎都是女孩,丈夫和婆家一直催生。
彭小青索性逃離了婚姻,來到深圳打工:
“逃離了婚姻,逃離了家庭,但是逃不出貧困。”
彭小青這句話雖然刺痛了朱玲玉,但至少這艘風雨飄搖的小船她能夠自己掌控。
從東莞、中山、廣州再到深圳,這些女性像浮萍一般輾轉於各類工廠,住在每棟樓間僅隔1到2個步伐的距離,擁擠得連陽光都無法照入的握手樓裡。
朱玲玉拍下她們模糊的眼睛、皺巴巴的離婚證、逼仄的雙層床。

這種粗糙,就是她們生活的真實樣子。
鏡頭背後,是朱玲玉對自我的詰問:“如果我沒讀書,會不會也是她們?”
從此,攝影成了朱玲玉表達自己獨特視角的工具:

“在紀實攝影的領域,你會發現大部分的表達視角是男性的,所有宏大的題材都是由男性去構建。

我想打破那種男性視角,回到自己身上去表達女性的境遇,我不希望攝影語言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我就是想多一點聲音、多一個維度。”
02
撕開禁忌:她的鏡頭從不說謊
2018年,朱玲玉發起了網路徵集,找到了3位性侵受害者。
拍攝時,她選擇用剪影和隱喻代替直白暴露——破舊的童鞋、虛化的光影、霧氣中的孤島。

▲ 默劇演員阿莫
一場暴雨中的拍攝,揭開被遺忘的傷疤。
青島小麥島,大霧籠罩海岸。
攝影師朱玲玉站在對岸,鏡頭對準礁石上孤獨的身影——童年時被性侵的默劇演員阿莫
海風裹挾著鹹澀的水汽,阿莫的表演在人群中熱鬧非凡,可當他卸下妝容,朱玲玉的鏡頭卻捕捉到了“從血液裡流出的孤獨”。
一位性侵受害者說:“事發後,全村叫我婷婷雞,像趕雞一樣趕我”。
評委評價這組作品:“我特別喜歡的作品之一,攝影師的表現手法特別好,既揭示主題,又保護了被攝者隱私。當然,攝影語言也是很老道的。”
但對朱玲玉而言,最震撼的反饋來自一位網友:
“看了你的照片,我終於敢告訴家人真相。”
“我的青春期,是在極度孤獨和恐懼中渡過的。”
汐玥原名思明,活了30多年卻始終未能逃離孤獨與恐懼。
▲ 汐玥
他的生理性別為男,卻自幼渴望成為女孩。
在歷經無數磨難後,他決定去泰國變性,追求真實自我。
她開始重新學會愛自己,接納他人的不理解,只為找到變成一個“正常人”生活的方式。
悲劇的是,變形手術後,她在國內一家整容機構的醫療事故中造成單眼失明,面臨失業的困境。
朱玲玉用鏡頭記錄下了這段痛楚與希望交織的歷程。
在內蒙古二連浩特,朱玲玉遇到了何健——身高不足一米的“瓷娃娃”媽媽。
她冒著骨骼畸形的風險生下兒子,卻陷入更深的倫理漩渦:“我不想被照顧一生,可成為母親後,我又拖累了母親。”
▲ 何健和孩子
朱玲玉跟拍3天,拍下了何健如何用嬌小的身軀給孩子換尿布、對抗質疑。
一張照片裡,何健坐在兒童三輪車上,窗簾緊閉的家中光線壓抑,但她抱起20斤兒子的手臂卻穩如磐石。
拍攝親姑姑元花時,朱玲玉第一次直面女性生育的殘酷。
姑姑經歷過12次懷孕、6次流產,子宮薄如蟬翼。
“如果把子宮外化,它像被手術剪戳破的西瓜皮。”

朱玲玉用腐爛的水果、帶血的紗布構建影像,直指傳統生育觀對女性的剝削。

2023年,朱玲玉將鏡頭對準北京馬駒橋——日結工聚集的“魔幻之地”。
這裡充斥暴力與戾氣:男工圍堵她的相機,女工的電話被寫在公廁牆上標為“妓女”。
一位日結工形容:“這裡像快乾的水池,蝌蚪在互食。”
▲ 北京馬駒橋的日結工
在燕郊續命的白血病人家屬,把家人續命的希望交給了“家和公寓”,因為這裡距血液病專科醫院燕達陸道培醫院只有僅僅900米的路程。
住在公寓四樓的病人家屬陳春,把患上血液病的人形容為“沒有被灌溉到的農田”。病友們抓著最後一根稻草漂到“家和公寓”,熬上個三兩年,在生死疲勞中耗盡最後一分錢和眼淚。
白血病孩子的父親李春海,邊送外賣邊苦笑:“捧著炸彈過日子,炸不炸看命。”
他認識的病友群裡,第一次移植,成功率在20-30%;二次移植成功率可能不到7%。一旦二次復發,骨髓再次移植的成功率很低,基本斷絕了痊癒的希望。
▲ 家和公寓的病友家屬
病友們雖然“總是如履薄冰地活著”,朱玲玉也在這裡拍下病友們的另一面:深夜聚餐時,病友家屬們用可樂碰杯,高喊“祝難友出頭”。

“來,最後一杯,敬我們自己,一起加油,早日迴歸正常生活。”
半夜10點,李春海高舉著杯中的可樂,最後與病友們幹了一杯。
03
解困者還是記錄者?
朱玲玉在拍攝群像與個體時,總是在承接對方的創傷。
“我還在堅持記錄、反覆去做的原因,是因為有時候那些創傷,表面上看著好像是過去了,但其實還在一直在影響你後來的生活,影響你的人格,甚至整個生命的狀態。”
她明白這種工作很容易讓人情緒崩潰,但只有直面傷痛,生活才會繼續前行。
每一位被拍攝者對她來說都意義重大,因為他們的經歷不僅塑造了個人,也構成了一段真實的社會歷史。

拍攝過程中,朱玲玉與拍攝物件建立起了真實的情感聯絡,她希望這種共情能傳遞給更多人,讓大家不再孤單。

她關注的始終是普通而真實的生活,追求每個人都能被平等對待,而不是被貼上標籤。
無論是家暴、性侵,還是生育、流產,都應走出私密領域,進入公共討論。
有人問朱玲玉:“你的作品能改變什麼?”
她這樣回答:“我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會覺得她們的故事對於我而言是一種“回望”,我曾經離她們的命運很近,只是我是最幸運的那一個而已。
另一方面,我也會有一種責任感,但與此同時卻又沒有辦法很具體切實地去改變她們的命運。”
在潮汕鄉村,她拍攝了創辦女子夜校的吳利珠。
10年間,透過覽表圖書室,吳利珠教會數百名女性識字,甚至普及性教育。
▲ 吳利珠
朱玲玉說:“她讓我明白,解困不是宏大的拯救,而是教會一個媽媽認5個字,讓她敢對丈夫說‘不’。”
而朱玲玉的微信簽名正是:“言說不可說。”
她拍性侵受害者、跨性別者、絕症家庭,也拍日結工和女工。
有人稱她“苦難攝影師”,她卻反駁:“他們不是苦難的符號,只是被常態遺忘的普通人。”
“我雖然一直在拍攝這些邊緣群體,但這些邊緣群體,她們最渴望的也只是被常態化的對待。就是我渴望一個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我要被特殊化,所以核心還是普通人。”

英國藝術家王爾德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夜空中獨一無二的星辰,或明或暗,各自閃爍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首發限·量5000套,上架24小時銷售額突破50萬,72小時全部售罄——
《偉大的中國書法》
50位書法大師,123幅傳世作品
展現橫跨3000年的中國書法之美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浙江大學教授劉含之全程執筆,內容專業度妥妥放心!
李白的草書真跡《上陽臺帖》,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歐陽詢《皇甫誕碑》……
50位大師的生平成就,書法師承,詳略概述,上百幅傳世書法,創作背景、運筆技藝、情感傳遞一一解讀。

上百人團隊,耗時5年打造,外封布面精裝,藝術裱布印刷,大氣古樸;
內文選用140g映畫特種紙,紙張厚實,觸感細膩;
3張罕見超長拉頁,讓傳世書法的真跡神韻,完整呈現!
整本書重達10斤+,有一個登機箱那麼大,一個成年人要用雙臂手力,才能抱得動!
前200套下單,還可享受全球限量刷邊款,
三面書口噴繪《蘭亭修禊圖》!
加贈價值79元的書法定製帆布包!
喜歡的快下手,錯過再無。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探秘藝術家背後的故事
解析美學密碼
長按識別二維碼
加wx,提前佔座
點選下方圖片
一鍵進入優選商城
檢視更多非凡好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