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作為美國"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曾獲得比爾·蓋茨的投資,其產品一度在美國家庭和Subway、Carl's Jr.和星巴克等各大連鎖餐廳廣受歡迎。疫情期間,Beyond Meat的銷量激增,吸引了許多嘗試素食產品的消費者。然而隨著熱度的逐漸消散,市場增長遲滯甚至出現萎縮,Beyond Meat營收下降且虧損不斷擴大,面臨債務重組的窘境。本文將分析Beyond Meat的發展歷程、融資情況、商業模式及營收現狀,瞭解該植物肉賽道領先者的成長興衰。
來源|中國金融案例中心 <<<<
Part 1 公司簡介
1.1 公司概述
Beyond Meat於2009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立。作為一家領先的植物性肉公司,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美味又可持續的肉類替代品。“植物肉”是指從植物中提取蛋白質,加入多種新增劑(如色素和調味劑)並經過多道工序的加工處理,最後製作成具有肉的外觀、質感和口味的食品。Beyond Meat提供了一系列革命性植物肉產品,涵蓋了西方常見烹飪食材,如漢堡、香腸、牛肉、肉丸子等。Beyond Meat表示其產品不含轉基因生物、新增激素、抗生素和膽固醇,能讓消費者在享受與動物性肉類產品相似口感的同時,體驗到植物性肉類產品的營養。截至2023年12月,公司所有在美零售的產品都獲得了猶太潔食和清真認證。
截至2023年底,Beyond Meat擁有員工749名,公司產品在全球超過65個國家約13.3萬個零售點(包括各大主流超市、零售會員商店等)有售。此外,Beyond Meat的產品也進入了眾多餐飲服務渠道,包括各種餐廳、食堂和學校,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1.2 創始人介紹

(資料來源:公開網路)
Beyond Meat的創始人伊森·布朗(Ethan Brown)擁有哥倫比亞大學MBA學位、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專業環境方向碩士學位,以及康涅狄格學院歷史和政府學學士學位,其職業生涯專注於清潔能源和環境保護領域。他曾擔任美國國家州長最佳實踐中心的能源分析師,之後加入氫燃料電池企業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並憑藉努力從基層管理崗逐步晉升至高階管理人員。
2009年,伊森·布朗創立了Beyond Meat,致力於開發和推廣植物性肉產品。公司成立以來,他一直擔任公司總裁兼執行長,也是公司董事會的一員。同時,他還兼任Beyond Meat與百事公司聯合成立的Planet Partnership, LLC的公司經理。
除了在商業領域獲得成就,伊森·布朗還積極參與行業建設,曾擔任美國氫能協會董事會副主席和美國燃料電池委員會秘書等職務。他與Beyond Meat一同獲得了許多榮譽,例如Inc.雜誌2021年最佳領先公司、2019年彭博社50強企業、《新聞週刊》2019年度最佳創新者、美國聯合創始人獎以及2018年美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1.3 發展歷程
2009年,Beyond Meat成立,其早期戰略之一是與主流的餐廳和零售商建立合作。透過與TGI Fridays等知名連鎖餐廳及主要的雜貨店合作,Beyond Meat成功地將其植物肉產品推向了主流市場。
2016年,Beyond Meat推出旗艦產品Beyond Burger。該產品無論外觀、烹飪方式還是口感,都與傳統的牛肉餅極為相似。其創新之處在於使用了來自豌豆、綠豆、大米的蛋白質,並加入甜菜汁提取物,模仿出肉類的“出血”效果,吸引了尋求素食產品的消費者的關注。
2017至2018年,Beyond Meat銷量增長迅速,公司收入實現了170%的飛躍,從2017年的3260萬美元增長至2018年8790萬美元。2018年,公司毛利率首次轉正,並以20%的數值超過了彼時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然而由於成本較高,Beyond Meat收入增長的背後是不斷擴大的虧損,稅後淨虧損從2017年的1300萬美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1900萬美元,增幅達48%。
2019年5月,Beyond Meat的首次公開募股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被稱為“植物肉第一股”。上市首日,Beyond Meat股價大幅上漲,顯示出投資者對於專注可持續和植物肉解決方案的公司抱有極大的興趣。
2020年,“植物肉”風潮席捲美國與中國,各大連鎖快餐品牌如肯德基、星巴克、德克士、便利蜂等紛紛涉足。2021年,麥當勞與Beyond Meat合作,在部分市場推出了名為McPlant的植物基漢堡。然而“植物肉”風潮似乎並沒有持續很久,便利蜂、麥當勞都在相關產品推出後不久就將其撤下選單。
2022年,Beyond Meat投入4億美元用於產品促銷,試圖透過此舉提高長期銷量。2023年4月,Beyond Meat的總現金頭寸約為2.61億美元,而到2024年3月這一數額下降至約1.579億美元。在流動性枯竭、現金消耗率居高不下,以及股價在過去三年跌去超90%的情況下,按照目前的債務條款,Beyond Meat將無法償還或支付其資產負債表上價值14億美元的長期債務。
2024年7月,Beyond Meat開始與其債券持有人進行重組談判,這些債券持有人共持有公司價值近11億美元的可轉換票據。
1.4 融資與上市
來自Crunchbase的資料顯示,從2009年成立到2019年上市之前,Beyond Meat共完成了13輪融資。雖然只有少數幾輪融資的具體金額對外公佈,但已知總額達1.58億美元。
2019年5月2日,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植物肉賽道“第一股”。公司原計劃的IPO定價為每股25美元,預計籌資2.41億美元,公司估值達14.6億美元。考慮到公司8800萬美元的年收入和不斷擴大的虧損,14.6億美元的估值似乎有些過於樂觀;但若從全球1.4萬億美元的肉類市場規模和主要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220億美元的市值來看,Beyond Meat所面臨的市場機遇又是巨大的。實際IPO當天,Beyond Meat的股票以46美元的價格開盤,並以65.75美元的價格收盤,相比之前的定價溢價了163%。
然而,Beyond Meat近三年來一直面臨收入挑戰和大量現金消耗。由於通貨膨脹、與疫情相關的需求量變化以及競爭加劇的共同影響,公司股票出現下跌。由於收入持續下降、未能實現全年盈利以及償債能力問題持續存在,Beyond Meat的股票長期面臨壓力。

(資料來源:Nasdaq網站)
Part 2 商業模式
2.1 市場背景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更多地在家烹飪和用餐,消費者開始尋求更健康的食品,植物性肉類市場呈現增長趨勢。如德國和美國市場,在2020年和2021年均實現了60%的增長。安永公司預測,植物性肉類市場的增長將保持溫和穩健的態勢,到2030年,植物肉在全球肉類市場中的佔比有望增長至5%~10%。
植物肉的市場渠道因各國市場成熟度和消費者偏好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以德國為例,市場以零售領域主導,約佔市場份額的95%,在外就餐(即在餐館和其他場所消費食物)則扮演次要角色;在零售渠道中,大型超市和賣場佔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為57%,其次是折扣店,佔31%。而在美國,零售和在外就餐的消費較為均衡,約60%的銷售額來自零售渠道;在中國,在外就餐消費則是植物肉的主要銷售渠道,約佔78%。
2023年,全球有70萬人正式註冊為素食主義者,至少推出了1600種新的素食產品和選單選項。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月超市冰鮮肉替代品的單位銷售額相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16.8%,冷凍肉類替代品的銷售額也下降13.5%。就美國市場而言,近兩年來植物肉市場規模整體增長緩慢,甚至在2023年出現了萎縮。
2.2 使用者畫像
植物肉的消費者群體呈現出多樣化特徵。其中,對環境保護有深刻認識的人士尤其關注植物肉產品,因為傳統畜牧業對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其排放佔據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4.5%。同時,畜牧業還可能助長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擴散,併產生大量可能汙染水源的廢料。因此,那些注重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者,自然成為了植物肉市場的核心受眾。
此外,植物肉的消費者還包括素食者、嚴格素食者,以及那些基於宗教信仰而遵循特定飲食習慣的人群。還有一部分消費者,他們可能沒有特定的飲食限制,但出於健康或環保的考慮,願意減少對傳統肉類的依賴,轉而選擇植物肉作為自己部分飲食的替代。
在美國,2023年肉類替代品市場的規模達到了約10.6萬噸。在年齡層面,年輕一代的消費者相比年長者更樂於嘗試和定期消費肉類替代品,這表明植物肉市場在未來有著較大的增長潛力。
2.3 主營產品
Beyond Meat的旗艦產品是Beyond Burger,其在外觀、烹飪方式和口感上都與典型的牛肉漢堡無異。此外,公司還提供多種其他植物基肉類產品。

2.4 供應鏈管理
原料及口味篩選
Beyond Meat產品的原材料一般由多個不同的供應商提供,但其中的主要成分豌豆蛋白的供應商相對有限。Beyond Meat與Roquette Frères簽訂了一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的多年銷售協議,以確保豌豆蛋白的穩定供應。根據協議,Beyond Meat有義務每年向Roquette Frères購買協議中規定的最低年度採購量。同時,公司也在持續尋找符合其標準的其他豌豆蛋白和植物基蛋白來源。
口味方面,Beyond Meat的創新團隊與供應商或者餐飲服務合作伙伴共同研發,確保產品的口味獨特且具有較高品質。同時,公司對增加風味的成分進行嚴格的試驗篩選。在接收到成分列表後,公司會透過質量控制流程,從供應商處獲取證書,以確認產品達到了嚴格標準。在產品推向市場前,公司會進行廣泛的測試,確保最終產品在口感、質地、香氣和外觀等方面均符合標準。由於Beyond Meat使用的口味配方來自市面上眾多供應商,因此公司相信在供應商發生供應中斷的情況下,能夠在合理的時間內找到滿意的替代方案。
產品生產
Beyond Meat產品種類豐富,基本涵蓋了西方主流餐飲文化中常見的肉型別。公司委託合作製造商生產部分產品,這些製造商遍佈美國、德國、荷蘭和中國。為確保產品質量,公司採用了DMAIC方法——即定義、測量、分析、改進和控制——來不斷最佳化和穩定生產流程。流程如下:
-
編織蛋白是Beyond Meat所有產品的基礎。首先將植物蛋白乾混合物在製造設施內混合,然後將混合物加入擠出機,在擠出機內加入水和蒸汽。透過加熱、冷卻和壓力變化的工藝模仿動物肉的質地和肌肉結構並編織蛋白質。
-
在蛋白編制完成後加入調味料和其他成分進行混合。這一過程可能會交由Beyond Meat的合作廠商完成。
-
加工完成的最終產品經過包裝,發往分銷商或直接送達消費者。

(資料來源:cfs.gov.hk)
配送物流
Beyond Meat的產品由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負責運輸至冷鏈儲存設施,或直接配送至客戶手中。在國際貿易中,貨物的運輸同樣依靠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來執行,部分情況下也可能由客戶直接安排。
為確保物流過程的高效和透明,Beyond Meat採用Manhattan Activ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TMS)和FourKites即時追蹤系統來管理貨物運輸。這為Beyond Meat提供了端到端的供應鏈視覺化,確保貨物從生產到最終分銷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協調和控制。
銷售渠道
截至2023年12月,Beyond Meat的產品在美國約3.2萬個零售點以及國際市場大約3.6萬個零售點有售。此外,Beyond Meat還與餐飲公司緊密合作,截至2023年12月,公司產品在美國大約4.3萬個以及國際市場大約3.4萬個餐飲服務點有售。除了少部分的直銷外,公司主要透過分銷商向市場上的零售和餐飲服務渠道的各類客戶銷售產品,這些分銷商負責購買、儲存、銷售和配送Beyond Meat的產品。2023年,Beyond Meat的第一大客戶為北美第一大食品再分配商DOT Foods,該公司在2022和2023年的採購均貢獻了Beyond Meat 12%的市場份額。
2.5 營收情況
Beyond Meat在追求淨收入增長的過程中遭遇了多重挑戰,包括植物肉產品的整體需求減弱、宏觀經濟壓力、消費者對產品健康屬性認知的變化、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全球事件的潛在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Beyond Meat採取了提供銷售折扣和促銷活動的策略,以增加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的消費和應對市場變化。
公司在所有銷售渠道上的競爭日益激烈。Beyond Meat並沒有與其分銷商或客戶制定購買承諾,致使其淨收入深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此外,供應鏈中斷、訂單履行的及時性以及季節性因素也對公司的財務表現產生了影響,導致營收情況存在不確定性。透過Beyond Meat近八年來的營收情況可以看到,隨著銷售規模的增加,虧損也在不斷擴大,且近三年來在淨銷售額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毛利率也不斷下降。

(資料來源:Beyond Meat 2023公司年報)
2023年,Beyond Meat的淨收入較前一年下降了18.0%,減少約7.56億美元,這主要源於每磅淨收入下降10.8%和產品銷量下降8.1%所致。產品銷售組合的變化和增加的貿易折扣是每磅淨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從市場方面來看,美國市場零售渠道淨收入減少了7950萬美元,相比2022年減少了33.9%。其中產品銷量下降了26.4%。零售渠道銷售價格也有所下降,每磅淨收入下降了10.1%。餐飲渠道淨收入較也前一年減少了1860萬美元,降幅為26.9%,主要源於產品銷量下降了30.2%。價格方面,銷售渠道每磅淨收入增長了4%。
國際市場零售渠道的淨收入則略有增長,增幅為1.3%,主要源於產品銷量增長了3.5%。在餐飲渠道,淨收入增長了40.3%,主要由於產品銷售量增長了59.6%。國際銷量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新產品的推出和對去年較低比較基數的彌補。
總體而言,Beyond Meat在2023年面臨了需求疲軟、競爭激烈和宏觀經濟壓力等挑戰,儘管在某些領域實現了增長,但整體業績受到了影響。
Part 3 競爭與挑戰
3.1 競爭對手
Beyond Meat的競爭對手包括傳統的動物蛋白公司如Cargill和Tyson;其他植物肉品牌如Impossible Foods、Lightlife和Tofurky;培育肉品牌如Eat Just、GOOD Meat和UPSIDE Foods;以及昆蟲蛋白品牌如Exo、Chapul和Bugsolutely。
從類別來看,培育肉是從動物身上提取肌肉細胞,而後將細胞放在培養皿中繁殖,使其在受控環境下生產為肌肉纖維,再經過一定生產加工製成培育肉食品。理論上來說,培育肉的營養價值與傳統肉類相當。但由於細胞培育的肉的體積最多隻能長成不到一立方厘米,因此通常更適用於進一步加工成漢堡肉餅或者香腸。2020年12月,經新加坡監管機構批准,Eat Just開發的雞肉成為第一個進入市場的培育肉。2023年6月,培育肉在美國農業部獲批銷售,但這並不意味著實驗室培育的牛排已可以出現在超市貨架上。實際上兩家公司首批獲准的是在少數幾家餐廳銷售嚴格的雞肉產品,他們需要額外的批准才能銷售細胞培養的牛肉、豬肉或海鮮。
昆蟲蛋白作為植物肉的另一競爭品類,相對更為小眾和前衛,卻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蛋白質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提出,昆蟲可以作為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蛋白質需求的長期解決方案之一。2014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昆蟲不僅含有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氨基酸,而且與傳統畜牧業相比,其生產效率高,養殖昆蟲需要的水和飼料資源很少,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氨氣也比傳統畜牧業要少五倍。目前,昆蟲蛋白已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多種動物飼料中。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和環保意識的提高,昆蟲蛋白可能會成為未來食品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支。
3.2 競爭優勢
消費者心理接受度較高
相比培育肉和昆蟲蛋白,消費者對於植物肉的心理接受程度較高。特別是對於一些傳統食物中就將豆類、小麥等植物透過加工製作成具有肉類風味美食的地區而言,食用源於植物原料的食物心理障礙較低。而“吃昆蟲”和“實驗室培育肉”對消費者心理衝擊較大。昆蟲蛋白公司Innovafeed聯合創始人Aude Guo 曾表示,公司目標是到2025年提供人類可食用的昆蟲蛋白產品。然而需要克服消費者之間的文化和心理障礙,因為大多消費者不認為昆蟲是可食用的。培養肉也面臨大量的監管和心理障礙,特別是考慮到其大規模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大多仍然未知,目前只有美國和新加坡允許銷售培育肉。
產品風味更佳
Beyond Meat的競爭優勢之一在於其對風味的追求。公司在研發方面投入巨資,創造的產品不僅複製了傳統肉類的味道和質地,而且提供了可與動物蛋白相媲美的感官體驗。Beyond Meat的科學家、廚師和食品專家團隊從分子水平上拆解肉類,去確定有助於肉的風味、多汁性和口感的元素,並使用植物成分複製這些元素。比如Beyond Burger能夠模仿傳統牛肉的味道和質地,在燒烤活動和家庭聚餐中很受歡迎。
具有文化影響力
透過請名人代言、與有影響力人物的合作以及品牌在重大活動中的亮相都增強了Beyond Meat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影響力。Beyond Meat已成為現代、具有前瞻性的食品方法的代名詞,不僅吸引了主動尋求用“素肉”代替動物肉的消費者的關注,也吸引了那些關注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消費者的關注。
3.3 面臨挑戰
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成分構成認知陌生
對於一部分消費者而言,“沒有什麼”是食用植物肉的理由;而對於另一部分消費者,“包含什麼”則是其對植物肉望而卻步的原因。為了增加植物肉的口感,使其更像動物肉,通常其中都加入了多種新增劑。在食品研究公司Mattson在2020 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有19% 的人將“我無法認知的成分太多”作為不選擇植物肉的理由。
營養成分不足
雖然植物肉相對於動物肉更加環境友好,並具有低膽固醇和較高的膳食纖維含量,但與傳統肉類相比可能缺乏某些營養素,如維生素B1、B2和D、鈣、鐵和某些必需氨基酸,因此消費者通常需要額外補充缺失的蛋白質型別或者服用補充劑才能獲得類似的營養攝入。
並不如想象的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人員於202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根據營養標籤上的資訊,香港本地有超過27個品牌的270種預先包裝植物肉產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含有中至高含量的脂肪、鹽和糖。這項發現表明,雖然植物肉可以模仿肉類的質地和味道,但它們也可以繼承加工食品的一些不健康屬性。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WHO-Europe)也強調,植物性膳食,尤其是為戶外活動準備的植物性膳食可能含有大量的鹽。這表明人們對植物肉的全部營養成分以及它們如何促進整體均衡飲食的認識存在差距。
Part 4 未來展望
2020年,植物肉產品的銷量因雜貨環境的利好和消費者接受度的增長而激增。但從2022年起,該市場面臨了包括經濟壓力、口味偏好和市場競爭等多重挑戰,導致銷量持續下降。儘管如此,根據Packaged Facts於2024年8月釋出的報告,受到新產品推出、產品最佳化、現有消費者增加消費、價格下降和成本定位改善等因素的推動,特別是隨著口味和質地的改善,預計消費者對植物肉產品的採納率將增加,進而提高重複購買率。而植物肉產品供應商也將在2024年扭轉業績下行的趨勢,並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市場將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長。
*本文版權歸“未央網”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開通白名單請在評論留言,轉載時在文首註明來源及作者。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