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招來好事兒?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被當作軟柿子捏?
有天早晨,我在花園勞作,想起自己過去這些年的好運氣,以及最近連續的軟柿子遭遇,忽然意識到這兩個看似不搭界的問題,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解釋:
“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物理學中,“最小作用量”是一條古老而根本的宇宙法則。由尤拉、拉格朗日和漢密頓等人發展,它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個底層邏輯:
一個系統在所有可能的演化路徑中,會自動選擇那條“作用量”最小的路徑。
“作用量”是什麼?
它是動能減去勢能的時間積累,寫作:

可以理解為一個路徑整體的“代價”或“能量成本”。
舉個例子,一束光從A點到B點時,並不總是直線前進,而是“本能”地走那條耗時最少的路線。
這也是為什麼光在進入水中時會發生折射:拐個彎,反而更快到達目的地。
再比如,山頂的石頭往下滾、溪水流入大海,它們也都沿著勢能最低、阻力最小的軌跡前行——並非“故意偷懶”,而是整個宇宙早已寫入的“節能演算法”。
從宏觀的星體執行,到微觀的電子躍遷,這個“最小作用量原理”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悄無聲息地最佳化著每一個過程,讓萬物以最節省能量、最省力的方式完成自身的命運。
甚至在量子層面,粒子也不是直奔終點的“直線思維者”。
它們會“嘗試”宇宙中所有可能的路徑,然後以某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干涉”出一條最優的現實軌跡——即作用量最小的那一條。
這,就是自然界的偏好:
不選最快的,不選最近的,只選“全域性最優”的。
二
而當我站在花園裡,想到自己的“好運”與“被捏”,也許能做出如下解釋:
a、好事總尋最低能量通道,自然流向那些內外和諧的人——他們不費力就能吸引機遇,因為宇宙認出了他們是能量最優解。
從物理角度看,他們就像能量場中的“穩定凹槽”。機遇和資源如同小球,自然會滾向這些最低點,因為那裡最省力、最穩定。
而從數學角度看,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那條“最優路線圖”上的主幹道。好事沿著這條最高效的路徑找到他們,幾乎沒有“繞路成本”。
想想看,現實中靠譜的專業人士,Ta能持續產出、情緒穩定,與他合作的人都省心省力。久而久之,機會、資源、信任自然流向Ta——因為與Ta合作的“系統總成本”最低。
b、"軟柿子"是能量場中的異常點,系統本能地向他們施壓以恢復平衡。不是他們招來了欺負,而是他們在無聲地喊:"我是可壓縮空間"。
“軟柿子”像能量場中的“不穩凸點”。系統有“削平凸起、疏通阻塞”的本能,所以外界壓力會自然作用於此,試圖恢復平順。
他們的狀態偏離了“最優路線圖”,像走在一條“高耗能的岔路”上。
系統會產生“導航修正力”,試圖將他們引回主路,這種“修正”就表現為外界壓力。
這方面的例子可多了:
你表面“好說話”,實際缺乏邊界。系統識別出你為“壓縮空間”——即可以多塞點任務進去,而最少阻力。
生活中那種“越努力越被壓榨”的人。–努力方向錯了、位置選得差,做出的行為反而加劇系統紊亂。於是被外界“無情修正”——比如被邊緣化、被清退,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結構錯了。
簡而言之,欺負你成本最低,不欺負你欺負誰?
所以:
好運體質不是“幸運”,而是系統自動識別出的“低摩擦高效率路徑”。
軟柿子不是“受害”,而是能量流動中“最容易被壓縮的節點”。
我不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也無意用冰冷的數學和物理去類比人生的溫度。
然而,萬物皆擇最小阻力路徑,這不是道德,而是宇宙演算法。
這麼想,至少對我而言,可以不去糾結那些令人厭倦的現實世界的冷酷和背叛,以及成年世界裡弱肉強食的生存哲學,而是用一種更加簡單卻深刻的方式,來想想怎樣讓自己的人生更舒服一些。
三
以下,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啟示。
1、上善若水,順勢而為。
水總是向著阻力最小的低處流淌,啟示我們:
很多時候,順應大環境的趨勢,靈活調整姿態,比一味硬頂要智慧得多,更能“以柔克剛” 。
自然界偏愛選擇最省力的路徑,人生亦然。
只有做那些讓自己身心感到舒適、與內在節奏合拍的事情,我們才能真正堅持下去,走得更穩、更遠。
苦大仇深的事情,不管你多堅持,也做不久。
當然,有些人在苦大仇深的時候最爽,那也算是一種舒服吧。
天體在拉格朗日點上能以極小的能量穩定執行。人生亦然,若做你真正熱愛的事,就像處在穩定“勢阱”中,可以最低消耗、最長續航。
真興趣不但不費力,還會不斷反饋能量,讓你持續鑽研、成長。
3、大腦愛“偷懶”,小心點兒。
我們的大腦天生是個“認知吝嗇鬼”,總想走捷徑,偏好熟悉的模式以節省能量 。這讓我們容易陷入慣性思維。
所以,需要時常有意識地審視,才能避開認知上的“最省力陷阱”。
如同在高處積蓄了足夠勢能的物體,最終會自然滑落一樣。
當我們專注於提升自己,找準了適合自己的“勢能高地”,很多好機會便會順勢而來,無需刻意追逐。
當你處於“最小作用量狀態”時,就像水流到達勢能最低處,外界資源反而會主動向你匯聚。
這是因為你的熱愛與能力結合,內在能量自然而然流動,外界也樂於與這種正向“勢場”互動。
5、不做“軟柿子”,守住邊界。
無論是人際互動還是競爭,壓力和麻煩往往會先找上那些看起來最容易被“攻破”的環節。
所以,別讓自己在無意中成為他人眼中那個“阻力最小”的軟柿子,要懂得設立和守護自己的邊界。
6、路徑有依賴,慎始善行。
一旦我們選擇並習慣了某條道路,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行為模式,強大的慣性會使其變得難以輕易改變。
因此,最初的選擇尤為重要,方向對了,後續才能更省力。
所以,別將就,認真對待自己要做的事情。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好。
7、輕鬆自在的關係才有價值。
健康的人際關係,如同順暢的水流,彼此相處感到輕鬆自在、無需刻意費力維持,這樣的關係才能長久滋養雙方。
過度的勉強和遷就,只會徒增內耗。
千萬不要為了社交,去維持那些所謂有價值的關係。
8、心安很重要,有時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在做重要決策時,不妨靜心聆聽內心的聲音。
如果某個選項讓你一想到就感覺內心平靜、舒暢,那它很可能就是那條阻力最小、最適合你的“最優路徑”。
9、對抗“熵增”,主動輸入。
宇宙萬物有趨向無序和混亂(熵增)的自然傾向 。
生命要維持自身的有序與活力,就需要持續從外界主動輸入能量和資訊。
主動學習、積極行動、保持開放,正是對抗精神懈怠與無序的有效方式。
生活中的冗餘,無論是過多的物質、繁雜的事務還是混亂的思緒,都會增加我們內在的“作用量”消耗。
踐行簡約,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將精力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生命才能更輕盈、更高效。
最後
如何用最小作用量,走出好運體質,避開軟柿子命運?
首先,找到你的天賦、熱愛與環境需求的交匯點,減少內耗、減少偽裝,讓能量自然流向你,而非逆流而上。
其次,設立清晰邊界,學會拒絕。模糊的角色、鬆垮的邊界、總是“好說話”,就是邀請系統來你這裡“調壓”。
上述二者的共同要點是:
不是什麼都要做,不是誰都要維繫。刪掉高消耗、低價值的事務,人生作用量立刻降低一半。
真正的好運,從來不是靠“爭來的”,而是“匹配來的”。
讓你發光的那條路,走起來往往不費力。
找到它,而不是死磕錯的方向。
芒格說過類似的話,獲得好運的方式是,讓自己配得上那個好運。
為這個觀點加上一個物理意義上的解釋,會更精確一些。
正如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宇宙中的呈現:
好運不是追來的,是你自己成了它要經過的那條路。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請長按上圖中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