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烏克蘭今天的悲劇,其實早在橙色革命、廣場革命時就已經標註好了價格。
——題記
2月14日,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州發生了一起令人心悸的悲劇故事。

一名來自波爾塔瓦州的婦女,走進尼古拉耶夫州波格尼奇納亞街的徵兵點引爆炸彈,導致自己與一名士兵當場死亡,另有6人重傷。
爆炸發生前,烏克蘭地方徵兵官多次催促她將小兒子送去烏東前線。
而在那片冰雪戰場上,已經先後埋葬了這名婦女的丈夫和大兒子。
咱們古人都知道“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可時下的烏克蘭卻到了“三丁全抽”的地步。
死者已逝,我無法用文字還原一位母親內心的痛苦,但這個側面足見這場戰爭對烏克蘭人有多殘酷。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故事,每天都在烏克蘭上演。
我一直都想問一個問題:2004年的橙色革命、2013年的廣場革命中,那些每天領取西方NGO組織十幾美元,甚至分幣不領也要上街的年輕人,他們還好嗎?
一般來說,當年這些年輕人現在大多在30-40歲左右,正好是戰場的主力。
不知道,這些人中有多少人成功逃離烏克蘭昇天,又有多少人被徵召到烏東戰場昇天。
在美俄領導準備握手言和分食烏克蘭的時候,只有母親含淚埋葬自己的丈夫和兒子。
回首10年前、20年前的那兩場“革命”,不知道多數參與的年輕人會不會覺得當時很傻很天真?
很多人批評我在俄烏衝突中站在烏克蘭一邊,個人一再重申絕無此事。
我只在美國的北約慫恿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地緣戰爭中,站在俄羅斯一邊。
而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中,我站在兩國普通老百姓一邊。
這種複雜的邏輯,有些人也許不會懂的,但懂的自然會懂。
春秋無義戰。
這場戰爭悲劇,雖然難言誰更正義,但烏克蘭親西方政客絕對要負主要責任。
今天,恰逢俄烏衝突爆發3週年,有必要做一個小結掰扯一下,讓大家更加清楚戰爭的來龍去脈、是非恩怨,並展望後俄烏衝突時代的國際政治走向。
多數觀點,都是我從衝突發生以來一直堅持的,這裡不過是進行一下系統的梳理。
(一)
故事得從兩德合併時說起。
由於蘇聯的支援,西德得以與東德順利合併,這份戰略慷慨是西方陣營所沒料想到的。
投桃報李,西方領導人向戈爾巴喬夫作出北約不東擴的承諾。
1990年1月31日,西德外長根舍在圖青新教學院發表演講時提出“北約不東擴一英寸”,意指北約在兩德統一後不會向東德駐軍。
1990年2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在訪蘇時提出“北約不東擴一英寸”。不過,美國國安會認為該提法有問題,認為北約管轄權應該東擴至東德,但軍事力量暫不進入東德。美國總統布什採納了國安會建議,在與戈爾巴喬夫會談時提出給予東德“特殊軍事地位”。
時任德國總理的科爾向戈爾巴喬夫保證,“北約自然不能將其領土擴大到(東德)目前的領土”,而外長根舍再次向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傳達了“北約不會向東擴張”的資訊。
更令美西方目瞪口呆的是,“慷慨”的蘇聯以自我犧牲結束了冷戰。
多年後,普京在回憶這段歷史時光時不無感慨地談道,大家曾希望戴高樂關於統一大陸的夢想變為現實,即實現文化和文明意義上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統一。
如果這一幕真的實現,對中國和中華文化來說才是噩夢。
幸運的是,俄羅斯與西方對冷戰結束的認識是有溫差的。
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認為這是成全,而美國和西方認為這是勝利。
因為成全,所以俄羅斯覺得他理應成為西方大家庭中的一員,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夥伴。
因為勝利,所以美西方認為他們擁有處置戰敗者的權利,不過考慮到俄羅斯仍是一個核大國,這種表述和操作相對含蓄罷了。
透過複雜而巧妙的金融收割,美西方從俄羅斯身上得到的經濟利益達數十萬億美元計。
盧布瞬間貶值幾萬倍,普通俄羅斯老百姓一夜之間被洗劫一空。
當時的俄羅斯人並沒有認識到這是金融戰,以為這是國家治理的失敗,所以就認命了
而北約東擴,是美西方對地緣政治利益的收割,很難完全騙過俄羅斯。
由於此舉更加危險,所以美西方是分批次、切香腸式進行的,隱蔽性極強。
自1999年開始,北約對俄羅斯人連蒙帶騙進行了5輪擴張,將包括蘇聯加盟共和國在內的14個國家收入囊中,兵鋒直抵俄羅斯家門口。
由此可見,俄羅斯人是多麼的幼稚。
關於美西方推動的北約東擴,現實的評價仍有很大的爭議與分歧。
和平主義者感到可惜,人類走向大同的天賜良機被白白浪費。
西方中心論者更是扼腕嘆息:西方錯失了終結歷史的機會。
這些觀點都是幼稚的,現實主義者絕不會這麼認為。
大家覺得,美國希望看到一個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龐然大物嗎?
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擊敗蘇聯一統天下,再扶持一個比蘇聯更可怕的歐洲共同體,美國人圖什麼?
雖然這些年的事實證明,歐洲共同體的前景根本沒有不可能實現,但當時的華盛頓決策者可不敢賭上帝國的命運。
美國的決策者與現實主義戰略學者認為,必須防止歐亞大陸出現任何一支可以挑戰帝國的力量。
冷戰結束後的這幾十年裡,華盛頓一直在對世界各主要大國進行破碎化處理,無論盟友還是敵人。
如果全世界都變成立陶宛、新加坡這種體量的國家,美國的霸權何愁不萬世永存。
北約東擴,既是在挑起俄歐對立,也是在防止俄羅斯的再次崛起,同時還是破碎歐亞大陸。
(二)
北約一次次東擴,俄羅斯人一次次咬牙忍下。
一是實力不濟;二是心懷幻想;三是仍有退路。
直到2008年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正式討論喬治亞和烏克蘭入約問題,才徹底引爆俄羅斯民族的危機感。
說到這裡,我覺得喬治亞是個倒黴娃兒。
如果這一輪北約東擴,只設定喬治亞這一個目標,毛熊大機率還能打碎牙齒和血吞。
可惜彼時的美國被俄羅斯的一退再退所鼓舞,導致步子太大扯著了蛋。
2008年8月8日,多數中國人對這一天應該有深刻記憶。
因為這天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同時也是俄格戰爭爆發的日子。
這一天,喬治亞突然閃擊南奧塞梯,俄羅斯揮兵進入喬治亞,以一場漂亮的“閃擊戰”還擊“閃擊戰”,逼格政府簽下城下之盟後迅速退兵。
南奧塞梯共和國在戰爭中獨立出來後,多次表達加入俄羅斯的意願,都沒有得到允許。
再看看俄烏衝突,俄軍一開戰就奔著控制烏克蘭而去。戰事失利後轉而奪取烏東四州,並頂著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在四州搞公投入俄。
由此可以看出,俄格戰爭不過是普京利用戰場敲打北約和烏克蘭。
由此也可以看出,烏克蘭在俄羅斯人心中的位置。
這個時候大家應該看出來了,俄羅斯用戰爭描繪出清晰紅線: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不容西方染指。
聰明如白俄羅斯的盧卡申科便深知這一點,這些年堅決頂住西方的拉攏和顏革,從俄羅斯手中拿到太多好處,還避免了戰爭。
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烏克蘭是蘇聯生造出來的,立國也就30多年。
烏克蘭人、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人同為東斯拉夫人,講一樣的語言、信一樣的宗教,就像我們河南人與河北人一樣。
再看烏克蘭的地緣位置,正處在俄羅斯脆弱的軟腹部。
失去了烏克蘭這個屏障,將嚴重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
蘇聯解體時,基辛格等現實主義戰略學者就提出忠告,烏克蘭要做俄羅斯與西方的橋樑、紐帶,不要成為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堡壘。
烏克蘭如果有點耐心,以時間換空間、積蓄和增厚國力,說不定能獲得一個擺脫俄羅斯的機會。
彼時,烏克蘭多數民眾也反對加入北約。
2008年12月15日,烏克蘭社會變革研究所提交的調查結果顯示,59.6%的烏克蘭人反對該國加入北約。
即便是在2014年“廣場革命”後,憤怒的俄羅斯接納克里米亞加入,支援加入北約的民眾大幅上升,也沒有超過半數。
美國民意機構“皮尤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有48%的烏克蘭人支援加入北約。這種民意機構是什麼貨色,大家應該心裡清楚。即便這樣,都沒有半數烏克蘭人支援加入北約。
烏克蘭加入北約這道送命題,就是尤先科、波羅申科、亞採紐克、季莫申科、澤連斯基等一位位親西方政客填寫的。
這些人不過是傀儡,而真正的罪魁禍首當然是美國和西方。
烏克蘭建國後,美國和西方慫恿和唆使其國內的親西方勢力發動“橙色革命”和“廣場革命”,兩次顛覆在俄歐之間走中間路線的亞努科維奇。
一些人以為亞努科維奇是親俄派,其實大錯特錯。他與盧卡申科有點類似,利用俄羅斯的拉攏得好處。
其實,這也是很多中小國的基操,烏克蘭只需抄作業即可。
可惜的是,美西方容不下烏克蘭走中間路線,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鈔能力,讓這個國家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上一再“頭鐵”,走進了戰略的死衚衕。
盤點這些歷史,就是想讓一些總在評論區質疑的人知道:這場戰爭,是俄羅斯對美國和北約遏制、逼迫和擠壓忍無可忍的戰略反擊。
衝突爆發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回應時表示:“(美國)五次將北約東擴到俄羅斯的家門口,並且部署大量先進的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想過,把一個大國逼到絕地的後果。”
中國是怎麼看這場衝突的,難道這種表達還不夠明確嗎?
(三)
俄烏衝突本質是一場戰爭,那就不能不談戰爭、戰場和戰士。
不管導致這場戰爭的政客有多醜陋,參加這場戰爭的俄烏軍人都值得我們尊重。
兩國軍人的勇敢,相信全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
冰天雪地中、泥濘的黑土地裡,上百萬大軍逐城逐鎮的廝殺,激烈程度堪比凡爾登絞肉機。
說實在的,烏克蘭軍隊的表現,確實讓我刮目相看。
由於有2014年的前車之鑑,開戰之初我以為俄軍將以熱刀切黃油之勢,輕鬆加愉快地完成基輔的打卡之旅。
不僅是我這樣的軍事分析者,包括美國和西方也沒有料到烏克蘭軍隊這麼能打。
戰爭開始前,美國就在波蘭為烏克蘭安排了流亡政府,而英國也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時間,表示已經為接納烏克蘭流亡政府做好了準備。
可烏克蘭軍隊的表現,著實讓西方陣營感到非常驚喜。
基輔之戰,俄軍的表現雖然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但烏克蘭軍隊的表現顯然更勝一籌。
安東諾夫機場爭奪戰,烏克蘭軍隊成功遲滯俄軍的行動,打破了俄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戰術行動,戰略影響。這次爭奪戰,對俄烏雙方皆是如此。
一旦俄軍第一時間控制安東諾夫機場,輸送大批空降兵搶佔基輔,那俄烏衝突可能一開始便結束了。
僅僅遲滯俄軍一天時間,便給烏軍設防和調整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讓俄軍的突襲失去先機。
空降兵的火力和防護力嚴重不足,俄空降兵在對手設防的情況下便不敢直入基輔,只能在重灌編成的掩護下借道從白俄羅斯境內入烏作戰。
戰爭由此發生有利於防守一方的轉變,也由此拉開了長達3年的血戰。
戰爭前期,烏克蘭軍隊有兩場守城戰鬥打得可圈可點。
一場在馬裡烏波爾,一場在巴赫穆特。
這兩場戰鬥,雖然烏克蘭軍隊都以失敗告終,大量作戰人員死亡,但此後全世界都把烏軍與俄軍當成等量齊觀的軍隊。
一些人認為,主要是有了北約的支援,烏軍打得這麼好,並以此否認烏軍的戰鬥力,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不客觀的。
這些年來,美國支援的力量還少嗎?
阿富汗政府軍全套美式裝備,可在衣衫襤褸的塔利班面前不堪一擊。
直到今天,烏克蘭面臨的國際環境急轉直下,烏軍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仍在苦苦堅持,並沒有迅速崩潰,足見其戰鬥力的強悍。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不管烏軍在戰場上表現有多勇敢,都改變不了烏克蘭政治上的失敗。
這個失敗,早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註定。
國際社會仍是一個叢林世界,以強鄰為壑就是在給自己的墳墓培土。
一些傻貨天天給我扯所謂民主、自由那一套,可教他們這一套的美國卻是最不信這一套的。
特朗普上臺後,權力的遊戲再次翻轉。
隨著美國戰略的180度大逆轉,烏克蘭瞬間便從盟友變成了食材,真是從天堂到了地獄。
看看華盛頓方面強加給烏克蘭的那份“還款協議”,帝國主義的殘酷無情顯露無遺。
我不知道烏克蘭人現在有沒有集體後悔,可這個世界沒有後悔藥可以買。
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烏軍的勇敢毫無意義,而且越勇敢就越可笑。
反觀俄軍的犧牲,則顯得有意義和價值多了。
雖然傷亡同樣很大,但打出了一個很好的局面。
透過這場戰爭,俄羅斯人用實力再次證明,他們的國家與美國、中國是一個檔次的國家。
俄烏衝突雖然還未結束,但特朗普已經主動與普京通電話,俄美代表團拋開烏克蘭和歐盟,在沙特舉行烏克蘭和平談判,重啟美俄關係,這無疑是在承認了俄羅斯的勝利。
無論誰勝誰負,受傷的都是死亡戰士的家庭。
據美國CNN報道,特朗普稱烏軍在戰場上損失超過70萬人。
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透過核對各地發出的軍人訃告,確定俄軍陣亡人數為12萬人。
考慮到特朗普大嘴巴,烏軍陣亡人數算一半,那也差不多有30多萬人,而將未統計的俄羅斯失蹤軍人、僱傭兵考慮進來,俄軍陣亡人數恐怕也得奔20萬人去。
政客握手言和,商人滿載而歸,僅留下母親絕望地望向墓碑。
我不是無原則的反戰主義,但我還是為俄烏衝突失去生命的戰士感到悲傷。
(四)
拋開個人好惡,普京的歷史地位不會低,但澤連斯基這個人該怎麼評價?
一直以來,我對澤連斯基的評價十分低,認為他是導致這場衝突的罪魁禍首之一。
俄烏之間的這場悲劇本來可以避免,但在一茬茬親西方政客的推動下,最終在澤連斯基手中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
按理說,他的前任波羅申科貪汙腐敗、任人唯親等,也不是什麼好人。
這貨透過“廣場革命”上臺,對俄羅斯的刺激理應更大,但戰爭卻沒在他手中爆發,為啥?
別看波羅申科嘴上與俄羅斯不共戴天,但他旗下的糖果企業在俄羅斯市場上佔有不小的份額,直到俄烏衝突時才被沒收,就可見一斑。
看看在處理中國企業收購馬達西奇一案時,他與澤連斯基的區別就知道。
這事本來發生在波羅申科任上,可這傢伙面對美國的強力施壓耍滑頭,成功將燙手山芋交給了澤連斯基。
澤連斯基一上臺,便以“國家安全”為名直接將馬達西奇沒收,讓中國企業損失慘重。
這次沒收,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很多人在往後的俄烏衝突時,不時提及此事。
咱們國家對此雖然沒有進行反制,但超級不爽是肯定的。
也許波羅申科是個政壇“老油子”,可他好就好在還算現實。
也許澤連斯基是個崇高的理想主義者,可烏克蘭的國力不支援他任性妄為。
這樣的人嚴重脫離現實,我們只能用蠢來形容。
普通人蠢,無非自己承擔後果。
國家領導人蠢,特別是烏克蘭這種處於地緣衝突帶的國家領導人蠢,那是會要很多人的命。
脫離現實,政治人物是要丟醜的。
當地時間2月2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當天舉行的“烏克蘭2025年”論壇上表示,如果能帶來和平,他願意辭去總統職務,或者用他的辭職換取烏克蘭加入北約。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澤連斯基等親西方政客高度缺乏現實感,挑動俄羅斯與美西方在自己國家角力,把國家和民族帶入了無盡深淵,也讓自己淪為了小丑。
我的評價可能太現實,所以就不夠歷史。
從歷史的維度評價一個政治人物,顆粒度會比較粗糙。
現實中死多少、貪多少錢等細節,用歷史的視角看只是一個加分項或者減分項,而非決定項。
如果要歷史地評價澤連斯基,還得看烏克蘭這個國家的走向。
俄烏衝突後,如果烏克蘭能成為蘇芬戰爭後的芬蘭那種國家,澤連斯基將會有一個非常高的地位。
甚至,他還有可能成為新烏克蘭的“國父”。
烏克蘭脫胎於蘇聯,俄羅斯是它的母體。
別看這個國家已經建立了30多年,但他始終沒有形成獨立意識,成為一個獨立個體。
戰爭雖然殘酷,但血與火的考驗能讓這個國家脫離母胎,加速成熟。
這場俄烏衝突,應該能讓懵懂的烏克蘭人產生強烈的國家認同,凝結出新的共識。
戰爭爆發時,澤連斯基堅決不逃亡海外,堅持與國家共存亡,甚至將成為新烏克蘭誕生的精神符號,被這個國家的後人代代傳頌。
對澤連斯基的最高評價,只是多種可能性中的一種。
如果烏克蘭在衝突後一蹶不振,淪為一個腐敗的殖民地國家,那澤連斯基的評價就不會太高。
後世的烏克蘭人在評價他時,就會像中國人在評價慈禧一樣,最多也就是“常凱申二世”。
如果烏克蘭這個國家沒了,一部分歸俄,一部分歸波、匈等國,那他就是一個班德拉納粹分子。
歷史他老人家,就是這麼勢利眼,現實得很。
(五)
雙普通話後,俄烏衝突按下“快進鍵”,加速轉折的到來。
雖然戰爭尚未結束,但世界更多思考的是後俄烏衝突時代將會怎樣?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如何在高度的不確定中尋找相對的確定,對於國家和普通人來說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個人覺得,美國的戰略收縮,以及多極化世界的到來,是比較確定的事。
很多人看不懂特朗普的操作,明明以烏制俄的形勢一片大好,怎麼就突然撤出對烏克蘭的支援?
此舉將深深傷害傳統盟友,嚴重傷害美國的信譽。
一些人把這歸結為特朗普的個人因素,以報復澤連斯基在大選中對拜登的支援。
我不排除這貨有公報私仇之嫌,但作為世界老大的掌舵者,怎麼可能與澤連斯基一樣蠢呢?
特朗普以“休克療法”的方式,幾乎將烏克蘭當成“負資產”拋棄,是美國加速戰略收縮的表現。
現時的美國,表面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實際積弊日深,隨時都可能抽心一爛、土崩瓦解。
支援烏克蘭扳倒俄羅斯,美國當然能夠收穫更多的戰略利益,可現在的情況能撐到勝利嗎?
截至2024年年底,美國的債務總額為36.035萬億美元,每年的利息支出都超過萬億美元,壓得美國政府無法呼吸。
高通脹、毒品、非法移民等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國家隨時都有可能內爆。
大家覺得,特朗普是想著怎麼渡過眼前的難關,及時兌現還能打包出售的資產,還是思考一份遙不可及的長期收益?
不明白的,看看王健林這幾年的操作。賤賣旗下文旅產業、拼命拋售優質產業,難道他不知道只要熬過冬天,有些產業還能迎來春天嗎?
可問題是,冬天都熬不過去,哪來的春天?
即便如此,萬達都不一定敢說能夠安全渡劫。
我們外人可能感受不到美國的深重危機,還在為燈塔唱讚歌。
特朗普這個異類能夠上臺,不就是危機具象化的明證嗎?
建制派“既要又要”的法子雖好,可只有在美國問題總爆發之前,確保解決掉俄羅斯和中國才能兌換利益。
連俄羅斯都解決不了,遑論更加強大的中國。
不換腦子就換人。拜登和建制派那一套行不通了,所以美國人民要換個人試一試。
就像阿根廷的米萊一樣,全世界都認為他是個瘋子,但那又怎麼樣?
在阿根廷人民看來,傳統政客的路子都用盡了,可國家仍然不可遏制地破了產,那為何不讓米萊這個離經叛道者來試試,反正也不能比現在更糟糕了。
美國同樣如此,帝國的問題由來已久,再沿著建制派的路子走下去,馬上就要難以為繼了,何不讓特朗普試試。
特朗普上臺後,瘋狂地開源節流。
對內砍機構、砍預算,甚至瘋到軍隊也要砍一刀。
前不久,特朗普在媒體前公開對外喊話,希望美中俄一道將三國的軍事預算削減一半。
有些人認為這是他的戰略欺騙,我們不能上當。
我個人不這麼認為,特朗普恐怕是真心想這麼做,因為他窮瘋了。
正因為他窮瘋了,所以在強迫烏克蘭簽訂“還款協議”時,才會顯得如此窮兇極惡。
只要這個世界是物質的,那欠一屁股債的美國一定會進行戰略收縮。
伴隨著美國的戰略收縮,世界不是更安全穩定,而是更加震盪了。
在新的權力結構沒有穩定之前,各地區強國一定會撲上去,彌補美國退出後留下的權力真空。
所以小馬科斯、臺偽集團要小心了,隨時可能喪命哦。
大變局時代,正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好時機。
特朗普處理臺灣問題大機率只會走兩條路:一是引爆兩岸衝突,給中國崛起製造麻煩;二是趁臺灣仍有利用價值,和中國討價還價。
如果咱們認為領土問題不容交易,那就要做好戰爭的準備,大機率就是這幾年。
我倒是覺得,咱們不妨靈活處理。
大家想一想,當島內那幫狗子被主人出賣的時候,感覺該有多爽。
這樣的結局,不亞於對臺灣人進行一次再教育,咱們付點課時費也值得。
費用肯定是臺灣支付,就像烏克蘭問題一樣。
比如臺積電,即便我們不拿來交易,臺偽當局也會在特朗普的威逼利誘之下拱手送美。
只要臺灣問題不能和平解決,那美國就有一百種辦法讓我們得不到臺積電。
大家看看島內那幫孫子,不使用武力恐怕是行不通的。
以特朗普的商人性格,大家不要擔心無法達成交易。
畢竟,一旦大陸吹響武力統一的號角,美國分幣也拿不到。
再看看被戰爭打爛的烏克蘭,結局要麼是被俄羅斯獨家享用,要麼是被美俄歐等多家分食,十足的一場由傻白甜引發的地緣悲劇。
那些被所謂民主、自由洗腦的人,不妨把帝國主義當年分食大清的“時局圖”拿出來看看。
所以我個人始終認為,雖然不敢篤定澤連斯基的歷史地位,但他更有可能是以小丑而不是英雄的面貌被載入史冊。
陽光下沒有新鮮事。執政者一定要多學習歷史,才能做到審時度勢。
這讓我想起成都武侯祠的那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以澤連斯基為代表的烏克蘭親西方政客,不懂審時度勢。為了一己之私利硬撼俄羅斯,雖然讓毛熊受了點皮外傷,卻把國家弄得粉身碎骨。
一些人覺得他是保衛國家的英雄,我卻覺得他沒照顧好人民,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