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月中旬,距離UCAS申請截止還有不到20天的時間,大多數碩士申請的DDL也近在眼前,
相信不少同學已經開始陸陸續續準備有可能遇到的面試了。
那麼藝術設計類的面試到底該如何準備?不同國家、不同院校的準備策略有哪些異同點?
今天我們就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來分類聊一聊!
有需要的同學請務必收藏轉發,別等要用的時候找不到了!
相比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說,英國藝術類院校的面試還是比較“按套路出牌”的,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大模組: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什麼興趣愛好/擅長的事
在你的專業方向上有什麼造詣
……
在校期間的學習計劃
未來想做什麼樣的工作
反問環節:Any question?
……
當然,根據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專業,具體的問題和問法都各有不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考官以“Any question?”來結束對話時,考官往往不想聽到“No”的答案,
因為什麼都不問的話,往往會給考官留下
“對學校/專業興趣不大”、“對研究方向/職業規劃理解不清晰”
的印象,從而影響最後的申請結果。
以倫藝為例,不少倫藝的面試官(包括系主任、學院長、招生辦主任等等)都曾表示:
“面試的問題是十分開放的,當你不確定要怎樣展示自己時,我們的問題其實就是在給你提供一個‘有的可聊’的契機,
“比如你可以和我們聊聊你的靈感是從何而來的?你又是如何發展你的想法的?如何進行創意實驗?期間經歷了怎樣的挑戰?這些都可以是讓我們深入瞭解你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不少文藍藝術的過往學員也表示,在面試中,你可以嘗試“反問”的提法,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獲取考官的建議。
比如倫藝電影專業的學生 Will McCaskill 就曾在面試中大聊“我最喜歡的電影製作人給我帶來了怎樣的靈感、怎樣影響了我”,
並且詢問了面試官對於電影未來的看法,這也是一種與面試官共鳴的方式。
那麼英國的藝術院校都有哪些常見面試問題可以提前準備起來呢?面試中有哪些雷區要避開呢?
⏰1月16日(明晚)19:00,文藍藝術教學主管、倫敦藝術大學背景資深作品集導師——Eva Fang,
-
藝術留學面試方式解析
-
面試前的四大準備要素
-
面試流程與材料詳解
-
英美主要院校面試經驗分享
美國院校的面試與英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不太結構化。
引用MBTI人格分類來解釋的話:英國的面試更符合J人的習慣,比較有計劃性;美國的面試更符合P人的腦回路,思維發散、指哪打哪;
儘管如此,美國院校的面試還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緊扣作品集專案提問。
-
你的xx專案有哪些優勢,如何做到與眾不同?
-
你接觸xx行業多久了?有哪些經歷/專案?
-
介紹一下你做專案的過程,用x個形容詞來形容一下你的xx作品
-
說一個你最喜歡的藝術家/設計師,聊聊你最喜歡的ta的作品
-
有沒有了解過我們學校學生的作品?哪個給你留下來深刻的印象?
-
你希望遇到什麼樣的老師?
-
(僅轉專業)你的作品集有沒有用到本科的知識?為什麼想轉專業?
……
可以看出,相比於英國,美國院校的面試其實比較難準備,很難預料哪些問題會落到自己頭上。
特別是美國的面試時間普遍比英國要長,據文藍藝術往期學員介紹,“自我介紹+未來規劃”可能只佔到了5-10分鐘的時間,其餘時間都在聊作品集專案。
從材料選取、到過程細節、到難點問題、到模型迭代、到最終成品……每一步都可能有面試的問題藏在其中。
而美國的綜合大學面試往往會更加全面,除了作品集專案之外,常見的問題還會涉及:
選擇院校/專業的原因、平時的興趣愛好、學習藝術設計的歷程、對成功的看法、前後設計風格的變化……等等。
有些碩士階段同學還會遇到“這個課題很多人都做過,你的研究有哪些不同?”等比較刁鑽的問題。
像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等藤校的面試時間經常超過1小時,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如果是對自己作品瞭如指掌的同學,其實不用特別準備什麼就可以和麵試官聊的很嗨;
但如果對作品沒那麼瞭解,可能會面臨“考官問的細節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窘境。
為了幫助更多同學瞭解美國不同院校的面試詳情,透過真實的常見面試題目摸出可參考的套路,
文藍藝術特別為大家準備了《2025藝術院校面經彙總》,
內含美國/英國/中國香港知名藝術學院和綜合大學的常見面試題目彙總、面試禮儀、常用專業詞彙、面試實用句式 等內容!
與英美“可以在網上搜到一大堆‘面經’”的情況不同,香港院校的面試經驗分享本身就不多,有關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就更少了。
不過,由於除港理工外,其他港校開設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很少,因此港校面試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分析:港理工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其他港校的建築專業。
作為香港開設藝術設計專業最全面的院校,
港理工無論是招生風格還是教學風格,都有點“英國那味兒”。
因此港理工的面試準備還是可以按照英國院校的方式來,針對不同模組逐個擊破,
特別可以在自我介紹中介紹的更加全面些,這樣也就可以有效減少考官的進一步追問。
其他港校雖然也都多多少少開設了藝術類專業,但申請的主力軍依然是建築設計類專業。
在港校中,建築設計與建築學的面試一樣,都更看重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案成果,無論是本科空間專業還是高中3D課程出身,都需要透過模型過程展示創作思路。
換句話說,申請空間建築類專業時,學生既要有結構化面試的準備,同時也
要捋清專案思路,做好“從頭到尾介紹專案”的準備。
可以說是將英國面試和美國面試需要做的準備工作相結合,工作量確實比較大。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強調的是“從頭到尾”,而不是“從尾到頭”:
❌ 不是在考官已經看過作品集的情況下介紹你是怎樣做出這個結果的,
✅ 而是儘可能分享“做出了努力、但沒放到版面上來的探索”,這些才能更好地展示你的心路歷程和設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