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同學來說,“面試”比文書、作品集什麼的更讓人頭疼。
特別是許多藝術生對自己的英語口語本來就沒信心,面試中一緊張,大腦直接宕機。
悲劇的是,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面試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專業;
即使不需要面試的,也需要提前錄製短影片,介紹作品集專案……
“最讓我苦惱的是,當我和學生交談時,比如他說他對建築學感興趣,但他無法告訴我任何他感興趣的建築師,或者他們參觀過的任何建築物!”
倫敦藝術大學國際教務專員 Lynda Doyle 不禁感慨道。
相信對很多同學來說,“沒得可說”都是面試最讓人頭疼和尷尬的事。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已經就讀倫藝的同學們,面試時都說了些什麼吧!
電影專業的本科學生 Will McCaskill 回想起自己的面試經歷表示:
“我面試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聊我最喜歡的電影製作人:他給我帶來了怎樣的靈感,怎樣影響了我;
“然後就是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計劃在以後的課程中做些什麼,以及對電影未來的看法等等。”
另一名同樣來自電影專業的同學 Kelsey Finn 表示:
“我是現場面試的,我走進去,放下我的作品集,然後就出去了。考官看了一會兒叫我回去,然後我就談了一些有關行業和我喜歡的東西,以及作品集裡已有的內容。
“不過,考官顯然已經看過我的作品集了,所以提的問題主要圍繞在‘想從這門課程中獲得什麼’上。”
至於面試的技巧方面,來自舞臺設計專業的學生 Chanto Silva 分享了她的經驗:
“面試期間,我談到了幾個我認為對我很有影響的人物,還有幾個我喜歡的節目與舞臺表演;
“除此之外,我還分享了幾個特定的我不喜歡的舞臺演出,因為我覺得在聊‘不喜歡’某些事物的時候,我們的能說的槽點會更多,用詞也往往更豐富一些。”
相信以上三位同學的分享,能夠給大家帶來最直接的幫助。
但是面試這件事,
在不同的國家、院校、專業面前,也都有著不同的變化。
特別是對於時尚商科、藝術管理類專業來說,由於此類專業不強制提交作品集,面試中的表現在申請中就佔據了更多的比重!
那麼面對此類專業的面試,究竟該如何準備?有哪些經典的面試問題是可以提前準備的呢?
⏰1月16日(週四)晚19:00,文藍藝術教學主管、倫敦藝術大學背景資深作品集導師——Eva Fang,
-
藝術留學面試方式解析
-
面試前的四大準備要素
-
面試流程與材料詳解
-
英美主要院校面試經驗分享
如開篇所言,很多藝術留學生一聽到面試就如臨大敵,覺得面試官一定會提出一系列刁鑽的問題來篩選學生。
有關這一點,倫敦藝術大學國際招生與發展中心專員 Karren Heard 深有感觸:
“說實話,我們真的不會提一些刁鑽的問題來為難你。我們甚至會在面試前重新去讀你的個人陳述,再次確認課程與你個人的相關性。
“面試本身真的就只是一次聊天而已,我們想要更加了解你,以及你未來的潛力,從而讓我們做出最合適的決策,這也是為了對每一位申請者負責。”
關於這一點,前面出鏡的舞臺設計學生 Chanto Silva 深表同意:
“我其實也很害怕面試,但它本身其實比你想象中要容易得多。它真的就是很友好地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而已,而不是‘你來坐到我面前,我想盡各種問題來刁難你’。”
倫藝學術課程院長 Rachel Dickson 則表示:
“作品集只是一份視覺化的簡歷,之所以會有面試環節,就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加了解你,並看到你的潛力。
“由於我們並不會面試每一個人,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作品集放在你面前,問你一些有關專案的問題,其實就是在給候選人提供一個‘有的可聊’的契機。”
“你可以和我們聊聊你的靈感是從何而來的?你又是如何發展你的想法的?如何進行創意實驗?期間經歷了怎樣的挑戰?這些都可以是讓我們深入瞭解你的機會。”
關於面試,倫藝國際招生部主任 Paul Yuille 強調:
“面試的目的是確保你知道你在表達什麼,所有結論都一定要建立在你的調研之上。
“所以有時儘管候選人的面試技巧很強,也可能會因為作品集本身的原因導致申請失敗。”
“來的時候記得帶上容易攜帶的作品(不容易攜帶的也可以放電腦上帶過來)和你的sketchbook,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創作的不同階段。
至於大多數國內同學會參與的遠端面試,倫藝國際教務專員 Cath Johnson 也給出了她的建議:
“即使是遠端面試,我也會建議申請者把作品集擺在螢幕前,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討論作品。
“如果你在電話裡說話時會感到緊張或不自信,你完全可以提前把想說的話寫下來,比如有關作品的內容、想法、方向等等,完全沒有問題。”
“有時,我們也可能會提出一些申請者意想不到的建議,比如
‘你可能選錯了課程,另一個課程也許更適合你’
,然後會介紹更適合的課程給他們。”
關於這一點,倫藝預科課程主任 Claire McCormack 進行了舉例說明:
“比如說有時我看到一份申請時裝設計的作品集,但透過專案和麵試發現這個學生其實更擅長去學習戲劇或戲服設計。
“學生自己可能因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沒有真正意識到時裝和戲服設計的區別,但其實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這時我們就需要給出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