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醫學教育;師生關係
在醫學教育的漫長征程中,床邊教學一直被視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關鍵環節。然而,近年來,一種被稱為 “有毒” 現象的教學方式卻在各個醫學院校中愈發嚴重,引發各界對醫學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
想象一下,一個清晨的查房場景:一位年輕的醫學生戰戰兢兢地站在病床前,詳細彙報著患者的病情。然而,話音未落,臨床教師便開始犀利地打斷,連珠炮似的提問讓學生的回答漏洞百出,隨之而來的便是當眾的呵斥與嘲笑。
這樣的情景並非影視作品中的誇張演繹,而是許多醫學生在床邊教學中真實經歷的 “有毒” 教學。
一項發表於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的研究聚焦於這一現象,透過混合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 “有毒” 現象的內涵、成因及影響。研究發現,高達 85% 的四年級醫學生遭遇過此類公開羞辱,頻率從偶爾到頻繁不等。學生們備受打擊,不僅對臨床教師心生牴觸,更陷入自我懷疑、抑鬱與憤怒之中。原本應是知識傳承與技能磨礪的殿堂,卻變成了心理創傷的溫床。
然而,這背後絕非簡單的教學風格問題。
從教師角度而言,部分人深受傳統觀念束縛,認為高壓與羞辱能激發學生潛能,促使他們在未來醫療工作中避免低階錯誤。加之在一些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的地區,教師自身缺乏教學技巧培訓,面對學生的表現不佳時,便只能憑藉經驗之談,將羞辱當作快捷的反饋手段。
再看學生一方,他們在臨床學習初期,專業技能與醫學知識儲備尚淺,面對複雜病情與教師的嚴苛要求,常手足無措。
而且醫學生處於醫學教育體系的底層,在權力結構中處於絕對弱勢地位,他們害怕報復,擔心影響實習成績、導師評價,甚至未來的就業推薦,於是選擇沉默忍受。 現有干預策略也存在明顯短板。許多醫學院校制定了零容忍政策,設立了舉報渠道,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對舉報流程缺乏信任,認為即使報告了,也難以改變現狀,反而可能招致教師的進一步排斥。
面對這一困境,醫學教育者們必須付諸實際行動。
首先,全面革新教師培訓體系,將現代教育理念與教學技巧培訓納入其中,改變教師對羞辱式教學的認知。
同時,醫學院校應構建安全、尊重的學習環境,建立醫學生心理諮詢與支援服務,及時疏導他們在臨床學習中遭受的負面情緒。
醫學的本質是治癒,而教育的第一要義,永遠是尊重。在病房的白色牆壁之間,我們需要的不是顫慄的沉默,而是敢於說“我不知道”的勇氣。
參考文獻:
Olasoji HO. doi:10.2147/AMEP.S154642
更多閱讀:
![]() |
![]() |
![]() |
![]() |
![]() |
![]() |
![]() |
![]() |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Hanson公眾號所有資源)
編輯:Iris Zhang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