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3年康熙解除海禁,紫砂壺出口到歐洲諸國,各國皇室不惜重金爭相購買,作為王室的財富,世代收藏 。命人發明“骨瓷”、開啟歐洲制瓷歷史的德國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對中國陶瓷與紫砂如痴如醉,收藏了兩萬多件瓷器和紫砂(現藏於德國德累斯頓原皇宮紐斯塔特博物館)。
藏品都有國王親手分類、登記、編號,其中“素壺描金彩”便是向專程中國訂購的 。據歐洲紫砂學者記載:現歐洲的博物館中收藏有華鳳翔款的紫砂壺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宮廷審美趨向富麗堂皇。其中,紫砂胎畫琺琅彩僅出現在康熙一朝 。由宮廷設計出樣、定燒的紫砂壺如北京故宮藏:華鳳翔款紫砂壺被耿寶昌先生歸為“宮廷紫砂” ,部分藏品還帶有皇帝年號款,如“康熙御製”、“雍正御製”及“大清乾隆年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華鳳翔紫砂加彩花鳥壺
1821年(道光元年),“泰興號”商船滿載瓷器和紫砂器物前往東南亞,不幸沉沒於印尼海域。1999年,這艘被稱為“東方的泰坦尼克號”的沉船被打撈,海撈陶瓷中發現有華鳳翔底款的紫砂壺。這一發現證明了紫砂工藝在清代外銷陶瓷中的地位。華鳳翔去世後,其堂號傳承至今。清中晚期,士大夫階層推崇華鳳翔,著名官員張之洞曾特地前來定製紫砂壺,並親筆題寫堂號“立器、立德、立人”。

華鳳翔 井欄壺
清末民國,華鳳翔的第十一代傳承人華貞祥將“宮廷紫砂”的紫砂胎素燒與二次燒製分離的方式運用到民間,大大提高了效率和靈活性。該方式與廣州廣彩瓷和日本伊萬里瓷的二次燒製分離方式相似,解決了紫砂胎運輸難的問題。1910年,華貞祥帶著“貞祥”蓋款,底款為“南洋勸業會宜興陶業出品” 的紫砂壺參加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中國明清紫砂精粹》錄有其“南洋勸業會底款紫砂壺”。

1910年“南洋勸業會”紀念獎章
從宮廷御用到士大夫收藏,再到遠洋貿易,紫砂彩陶不僅是一段紫砂技藝的傳奇,更是一部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史冊。紫砂彩陶裝飾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江蘇華鳳翔作為紫砂彩陶裝飾技藝專案保護單位。紫砂彩陶燒成的不僅僅是茶器,更是一段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傳承和東方藝術,繼續守護著紫砂工藝的匠心與榮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