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團茶,改散茶。
從此,泡茶法開始盛行,並一直沿用至今。
泡茶習俗的改變,也影響了茶器的使用,並衍生出新的茶器。

散茶沖泡,對茶的色、香、味、形要求更高。
到了明清時代,紫砂壺開始盛行,且茶壺逐漸由大變小。

明代馮可賓在《茶箋》中提到:“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而朱泥不宜獨制大器,這恰恰符合了茶壺“宜小不宜大”的理念。
用朱泥製成的小壺,壺身氣孔細密,透氣性優良,既能保證茶香在壺內充分凝聚,又能恰到好處地調節水溫,讓茶湯滋味醇厚悠長,成為孟臣、思亭等制壺名家的心頭好。

朱泥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度高,從生坯到燒成,朱泥的收縮率高達30%-40%,是眾多泥料中收縮最大的,一般成品率僅為7成。因此,一把優質的朱泥壺顯得尤為珍貴。

一條生活館此次眾籌的三款經典朱泥小品壺,泥料純正,做工精良,款款經典,鐘意朱泥壺的壺友們千萬不要錯過了。
本次共有3種規格
摹古孟臣朱泥梨形壺
摹古朱泥思亭壺
粗砂皺皮朱泥容天壺

摹古孟臣朱泥梨形壺

▲
泥料:原礦朱泥
容量:100cc
作者:周何躍
成型方式:半手工


梨形壺的雛形可追溯至宋元時期。彼時,文人階層興起,茶酒之事漸趨風雅,器皿造型開始脫離實用主義的桎梏,轉向自然意象的摹寫。



梨,因諧音“離”而常被賦予“不離不棄”的吉祥寓意,加之其圓潤飽滿的形態,逐漸成為匠人靈感的源泉。
至明末清初,紫砂工藝的成熟與工夫茶文化的興盛,梨形壺迎來了黃金時代。據《陽羨茗壺系》記載,制壺名家惠孟臣以梨形壺聞名,其作品“朱泥細膩,形制精妙”,被文人雅士爭相收藏。清代《景德鎮陶錄》更將梨形壺列為“茶器上品”,其影響力從江南蔓延至閩粵潮汕,成為工夫茶道的標配器皿。

梨形壺底部寬,口小,拱蓋,上窄下寬形成了底部的壓力,走韻,拱蓋提香。依壺身高度可分為高梨和矮梨,高梨形主香,矮梨重韻。

惠孟臣,明末清初著名的紫砂壺製作大師,尤其以製作小壺聞名。他的作品以工藝精湛、造型典雅著稱,深受後世推崇。此件孟臣梨形壺是對惠孟臣經典壺型的復刻與致敬。

此壺矮扁而圓潤,整體造型簡樸雅緻,獨孔,壺腹圓融飽滿,彎流嘴上翹,斷水利落,使得整把壺的氣韻如水,富有綿延的流動性。

▲
底款:一片冰心在玉壺 孟臣

摹古朱泥思亭壺

▲
泥料:原礦朱泥
容量:110cc
作者:何志英
成型方式:半手工

在紫砂壺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諺語,叫“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無名一般說的是沒有落款的上佳作品,後三者均是制壺大師的名字,也是壺名。
其中,“思亭”是排名最前,指的正是清代制壺名家陸思亭,和他的經典壺型——思亭壺。

陸思亭,清代制壺的頂尖高手,其製作的思亭壺亭亭玉立,造型秀美,風靡中國數百年。
思亭壺器型肚大,口小,蓋高且聚香,特別適合沖泡高香型的茶葉,能更好釋放其醇香。

因此,很多茶客入門必收的朱泥小壺裡,必有一把思亭壺。

此壺器型簡潔大方,獨孔網片過濾,壺身如葫蘆瓢,形制清雅。



彎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麗,高虛蓋與壺口相切,形成一個完整的器體。壺鈕為圓球形,乾淨利索。整器均勻,曲線流暢,風格柔美,氣韻出眾。

▲
壺把下方刻款:思亭
此兩款所用泥料為原礦朱泥,泥料細膩,色澤紅潤,質感溫潤如玉。

原礦朱泥是指直接從天然礦層中開採出來的朱泥原料,經過篩選、粉碎、陳腐等一系列工藝處理後製成的泥料,保留了天然礦物的特性,具有細膩的質地和自然的色澤變化,陳列桌上古樸風雅。

粗砂皺皮朱泥容天壺

▲
泥料:粗砂朱泥
容量:130cc
作者:馮祖平
成型方式:半手工


容天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於20世紀80年代首創,其靈感源自佛教中的大肚彌勒佛,取名“肚大能容天下事”,寓意包容與豁達的處世哲學。壺型融合了傳統掇球壺的圓潤與佛教造像的意象,整體線條流暢飽滿,兼具拙樸與靈動。

此壺圓潤飽滿,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壺嘴挺翹胥出,出水效果佳。


圈把持握舒適,使用起來方便稱手。形體穩重大度,線條勁柔相濟,肚內保羅永珍,於質樸之中見深厚。

▲
蓋款:馮祖平

▲
底款:馮祖平制
此壺所用泥料為朱泥粗砂,以朱泥為原料,摻入15%-20%天然粗砂顆粒的改良型紫砂泥料,透過物理調砂工藝平衡朱泥的收縮特性。

燒成後色澤紅潤亮麗,顆粒隱現,細中有粗,有自然收縮的流淌紋理,粗梨皮觸覺明顯,肌理感強。

因粗砂朱泥的顆粒感強,製作時需要極高的工藝水平。陶手需透過手工拍打、塑形等傳統工藝,才能將泥料的特性完美展現。
開壺及養壺
1.新壺買到手後,用清水將壺裡外清洗乾淨
2.醒壺,溫熱水衝淋壺身,讓紫陶壺的氣孔受熱擴張。給壺沐浴(朱泥、大紅袍的壺則用溫水淋澆;秋冬更要注意溫差,防止冷熱交替,致壺驚裂)
3.溫熱水衝上兩到三遍後,便可以選擇一款適合的茶泡茶了。
4.待茶水冷卻之後,拿茶葉搓洗內外,拿出去再次清洗。
經過開壺的紫砂壺,可以疏通氣孔,除壺內的泥味、窯味,使壺養成後呈現更完美的包漿效果。
養壺:每次泡完茶後,將茶壺清理乾淨並且抹乾,保持壺內乾爽。切記不能用化學洗滌劑沖刷茶壺,抹壺的毛巾要用乾淨的養壺巾,材質不能太粗,以免損傷茶壺的光澤。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