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實習記者 李雨桐
編輯 | 黃月 尹清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粉絲群體的崇拜大多集中在流行偶像身上,不過近年來,隨著《大秦帝國》《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天下長河》等歷史劇的熱播,逐漸湧現出了一批歷史劇粉絲。對於喜歡的歷史劇,粉絲們不僅會在彈幕區和豆瓣評論區探討劇中的服飾、禮儀等種種細節是否還原了歷史,還會在各大平臺對歷史劇文字進行文字和影片的二次創作。在b站搜尋“清平樂”,你能看到關於劇中晏殊、范仲淹、蘇軾等人的文臣群像剪輯,著重體現宋代服飾之美的女子群像剪輯,以及劇中行人、馬車、夜景的空鏡剪輯等二創內容。
歷史劇粉這一文化群體是如何養成的?他們是如何與歷史劇文字互動的?歷史劇粉的出現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了歷史劇的創作?

想
象
盛
世

本文所說的歷史劇,指的是取材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影視作品。至於歷史劇粉的定義,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朱麗麗與博士生覃若琰在《介面歷史主義:歷史劇粉絲的養成和馴化》一文中提到,“歷史劇粉主要是對國產歷史劇有偏好的粉絲群體,而不是單純的歷史劇觀眾。”歷史劇粉不僅在觀劇時傳送劇情相關彈幕,在社交媒體討論相關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還會購買漢服、唐裝等歷史劇的文化周邊,裝扮成劇中的人物形象,進一步建立身份認同。
在觀看歷史劇的過程中,歷史劇粉往往會透過“介面考古”(interface archaeology)的方式認真觀察考究劇中服飾、裝造、建築風格等方方面面的細節,探討這些被影視劇生產再現的歷史之物是否符合真實歷史。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線下考古,“介面考古”是指以數字媒介為中介,多重主體對歷史劇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環境與歷史物的多元爬梳與考證。歷史劇粉會透過劇中的陳設、物件、服裝等等,來構建對歷史的想象,還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同人創作,無形中提高劇集本身的傳播力。
以2020年的電視劇《清平樂》為例,劇集以北宋為背景,意在透過講述宋仁宗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以及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還原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帝王形象。劇中對宋朝服飾、妝容、街景等人文面貌的呈現,一度在各個平臺引發討論和二次創作。

《清平樂》第一集裡晏殊剛出場,彈幕區就被這位北宋文學家的名句鋪滿,比如“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與影視劇內容進行文字互動。豆瓣網友“馮下巨巖”評價《清平樂》:“服飾與暗紋的圖樣與歷史原型的文物及影像資料接近度很高……將宋代人淡雅低調內秀的高階審美準確還原了出來。”他的文章呈現了《清平樂》演員裝造和歷史資料中宋朝人物穿搭的對比圖,進一步考究劇中的細節。
藉助在服飾、佈景等細節上的考究,《清平樂》塑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宋代美學世界,也比較貼合曆史劇粉們對宋朝仁宗時期海晏河清、文化昌盛的歷史想象。朱麗麗和覃若琰認為,“在歷史劇粉看來,歷史劇的關鍵文化意義並非像過去那樣只為展現宏大的歷史敘事,而是在於能否寫實地還原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的物與事件,從而打造精緻、古典、真實的歷史文化空間。”

圖片來源:豆瓣使用者@馮下巨巖
值得細究的是,觀眾想要的僅僅是一個“寫實而還原的歷史”嗎?專欄作者黃西蒙表示,《清平樂》中所謂的“高階審美”在當時更多體現在宋代宮廷、官員與文人雅士身上,平民百姓的生活未必有什麼高明的審美。與其說觀眾們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宋代,不如說希望看到一個符合自己美好想象的宋代,而宋仁宗時期的歷史與文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這個心願。
對盛唐的想象亦是如此。《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以大唐長安城為背景的懸疑風歷史劇。為了呈現出原著裡的長安一百零八坊,製作方耗資5000萬建造唐城,還原了史料記載中的靖安司、平康坊、西市、望樓等歷史建築。之後,有網友將劇中呈現大唐繁華的鏡頭按照新的敘事邏輯剪輯在一起,製作了一段名為《昭昭有唐,天俾萬國》的3分鐘影片,藉助劇中各種視覺、聽覺元素建立了自己對於大唐盛世的想象。《長安十二時辰》的時間背景設定在“天寶三載上元節”,在真實歷史上,這一年是公元744年,唐朝正處於由盛轉衰的前夕:自認明君的玄宗改“天寶三年”為“三載”,李白被賜金放還,安祿山兼范陽節度使,壽王妃楊氏入宮。十二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再也不復昔日輝煌。

歷史劇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託於歷史劇,其之後的發展可能會脫離原先的歷史劇文字,衍生出歷史人物粉、歷史朝代粉等分支群體。在看完《漢武大帝》之後,很多人粉上了霍去病。豆瓣和知乎上能看到對霍去病的如下形容:“大漢朝行走的荷爾蒙”、“頂級高富帥”、“自帶GPS”或“十八歲我還在課堂上打盹呢”。雖然《漢武大帝》並不能準確地告訴觀眾千年前這位少年將軍的音容相貌,但歷史劇粉們可以藉助電視劇描繪的場景和演員的演繹進行暢想,民族精神、年少有為、豪情滿懷構成了這些暢想的重要元素。
歷史劇粉的身份,並不純粹由歷史劇塑造,而是在網友與歷史劇文字的不斷互動中逐漸形成。透過對歷史劇情節素材的復刻、模仿和再生產,歷史劇粉創造出了一個混雜了電視劇文字、真實歷史材料和自我意義想象的文化網路,塑造了基於“介面考古”形成的小眾文化群體。

粉
絲
作
用

歷史劇不僅影響了粉絲,歷史劇粉們的二次創作也會反向影響歷史劇的創作。最突出的表現是,近兩年來歷史劇愈發追求精緻的場景和服裝。《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播出之前大力營銷服化道的還原程度,電視劇《大明風華》的官方賬號在劇播前釋出了一條名為《不平凡的幕後英雄》的影片,呈現了工作人員轉場、打燈、置景等多個環節的工作。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側重歷史劇情的歷史劇中,注重“甜甜的戀愛”的仙俠劇和古偶劇也是如此,劇方頻繁釋放場地建造、服裝設計、妝容還原等花絮片段,向觀眾顯示劇作的精良和用心。
除了劇集製作,近年來歷史劇的敘事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2000年間的《大明王朝》《漢武大帝》等正劇雖收穫口碑,但收視率平平。近些年來,《清平樂》《山河月明》這樣的歷史劇增添了不少生活化的敘事。《清平樂》就有很多類似的刻畫,比如少年時期的仁宗是如何處理自己和太后之間“彆扭”的母子關係的,當女兒在婚姻中陷入痛苦時,他又是如何作為一個父親為女兒據理力爭的。這些刻畫能讓觀眾感受到,仁宗是帝王的同時也是兒子和父親。
但是,過度的生活化敘事也可能因邏輯難以自洽而招致批評甚至抵制。比如,對於《清平樂》將歷史上的溫成皇后塑造成一個美貌善舞但跋扈輕狂的寵妃,就有知乎網友認為,“別的角色拿的劇本是古代歷史改編正劇,張貴妃(溫成皇后)拿的劇本是瑪麗蘇古裝偶像劇,不是哪裡不好,而是這個人設在整個環境裡十分違和。”
總之,歷史劇粉的養成是與歷史劇文字不斷互動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歷史劇的製作也將歷史劇粉的喜好需求納入考量,不斷調整自身內容生產的方式。這種調整將如何不斷“養成”歷史劇粉,並推動粉絲與劇本的進一步互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思考。
參考資料:
潘忠黨.(2014).“玩轉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討新傳媒技術應用中的“中介化”和“馴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153-162.doi:10.19563/j.cnki.sdzs.2014.04.022.
朱麗麗 & 覃若琰.(2022).介面歷史主義:歷史劇粉絲的養成與馴化.江蘇社會科學(04),232-240.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220722.015.
豆瓣影評《衣冠故國 盛宋夢華—光與影中考究的宋仁宗時代服飾及物質文化》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83178/
黃西蒙《清平樂》與古裝劇審美風格的轉向https://wenyi.gmw.cn/2020-05/14/content_33830762.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379055
https://mp.weixin.qq.com/s/_wWP4u-rkQoo59g0SsDNO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李雨桐,編輯:黃月 尹清露,未經“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