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說不出口的話,今天她全替你說了:

Sayings:

最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
我們正在過一種“放棄提問”的生活。
日子就模模糊糊地過,不好奇,不細究。不主動回溯生活的形狀,也不想深究各種情緒起伏的源頭。
買東西前只看安利帖,等著朋友和網友直接給一個結論,“這是寶藏”,“這個避雷”;吃的每一口飯,消費的每一件物品,都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態,沒有再追問一步的慾望。
但總有一個瞬間我們會意識到——生活是需要“較真”,需要提問的。只有對生活還葆有好奇,願意探尋甚至主動戳破一些“窗戶紙”,日子才能過得真正安心。
我最近特別愛看張泉靈的社交賬號。她是記者出身,很會提問,很多人喜歡她對生活的體察:
“到底該先享受還是先存錢?”
“一刷社交媒體就覺得人生千瘡百孔怎麼辦?”
“怎麼才算無條件的愛?”
印象最深的還是她之前在《再見愛人》裡,點明瞭愛情的要義,“他點亮你嗎?”
我們需要這樣的提問,我們相信這種提問帶來的回聲。
最近,我們跟張泉靈一起,帶著這種提問的決心,走進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消費領域。
張泉靈替我們向品牌問出了那些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為什麼品牌總是一火就漲價?”
“便宜真的沒好貨嗎?”
“品牌就沒想過賺快錢?”
我們也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查,對消費者、也對國貨的生產者進行提問,試圖搞清楚:
在 2025 年的今天,到底什麼才是大家眼中真正的“好東西”?
這些提問遠比那些俯拾皆是的“結論”更重要。因為每一次嘗試叩問和回答,都是一次確證——
我們配得上真正“寶藏”的好東西,我們配得上真正好的生活。

便宜,但很多時候“便宜沒好貨”

有點土,包裝設計一般都比較過時。
腦子裡會蹦出一些“老字號”
娃哈哈、鴻星爾克、老乾媽、蜂花,
還有家裡一直在用的蓮花味精。
大牌“平替”,一種消費降級。

老一輩的人會比較喜歡。

上海雪花膏、宮燈杏仁蜜,小時候總見我姥姥用。

有些品質比較一般,但便宜大碗。
對學生來說價效比挺高的。

之前買過一款國產香水,調香真的差點兒意思。總有一種劣質香精的味道。
給貓換過一次網上風很大的國產貓糧,配方看著還行,但吃完就得腸胃炎了。有一天突然開始在家哇哇大吐,緊急去醫院開藥、吊水。
最受不了的是,有些牌子一紅就漲價。
因為我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看電腦,老頭疼。同事給我推薦了一個很老牌的百草油。
確實好用,抹在太陽穴上幾滴就能瞬間清醒。我當“自來水”安利給了身邊好多人。
沒想到它火了之後立刻就漲價了。以前不到 10 塊,想去買第二瓶的時候漲到了接近 40。
那一瞬間還是挺失望的。
發現“大疆”也是國貨的時候,徹底顛覆了我腦子裡“國貨=平替”的印象。

100 塊錢 4 件的國產短袖穿了好久,超預期。當時感覺,便宜好像也不等於沒好貨。
給一直用歐美彩妝的室友安利國產眼影盤,她火速下單的時候。
大家對“國貨”的態度真的跟前幾年不一樣了,接受度有變高。
我之前刷到某個皂類品牌的直播間,他們員工就在工廠車間裡展示產品,
用刀切,用火燒,做各種試驗。主播滿頭是汗,也沒什麼妝造。
當時腦子裡就浮現兩個字,“拙誠”。笨拙但真誠。
沒有光鮮亮麗的代言人,把心思放在產品上。那一刻很感動。
我是個重敏感肌,敷面膜尤其容易過敏。
有段時間我經常去美容院做臉,情況更嚴重了,不僅是醜,還癢得難受。
我在網上找過各種緩解的辦法,也嘗試過各種品牌,瞭解到敷料,最終被國貨創福康征服了。
上個月去泰國旅遊,每天強紫外線暴曬、泡海水,晚上回酒店臉上就起小疙瘩,我會立刻敷一片。
一個星期下來,回國的時候皮膚還是很穩定。
我出生在 70 年代的上海,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也經歷過物資缺乏的時候,印象很深的場景是早晨 4 點半去菜市場排隊領一棵配給的大白菜。
很快,改革開放,物資豐富起來,這個過程也是國牌逐漸替代“洋牌”的過程。
我小時候的家電都是日本貨,到海爾生產出了電冰箱,家裡才逐漸開始填滿國牌。
這時候大家有了意識——“國貨也很好”
體感身邊背奢牌包的人減少了,開始背各種國產小眾設計包包。
原來“國貨”已經不是“土”的同義詞了。
我媽最近愛上了“新中式”,感覺就是跟著國貨一起流行的。
她現在每天都很開心,覺得自己穿得漂漂亮亮的,“又年輕了”。
之前買國產眉筆,送了一個削眉器,還寫著專利號。挺方便的,能幫我這種“手殘黨”快速畫出合適的眉形。
當時就覺得品牌還挺有誠意,有在認真考慮我們需要啥。
最樸素的一點,普通人能消費得起。
不光“用著方便”,還能“用得開心”。
電影《好東西》裡不是有句臺詞嗎?“能讓你感到愉悅的,就是好東西”
願意自我更新的品牌,沒有人喜歡一成不變。即使是好東西也會用膩的。
真正質量過硬的產品。我們買的時候會覺得物有所值,而不是在為情懷和情緒買單。

“良心”。別一紅了就漲價,別一“產品升級”就漲價。
創新從來不該成為收割消費者的理由,而應該成為撕開暴利的利刃。
我是 1993 年從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畢業的。現在研究國貨中的“膠原蛋白”。
90 年代那會兒,進口膠原別說消費者用不起,貴到連我們做實驗都用不起,我心裡是憋了一股氣的。
搞科研的人不能只是去追風口。別人說不可能,但你總會找到一條路。

中國紅利第一波誰最應該吃?我認為一定是消費者。

 寫在最後 

到最初的問題:
在 2025 年的今天,到底什麼才是大家眼中真正的“好東西”?
答案並不唯一,答案人人各異。但在不斷的追問中,我們或許已經得出了一個答案的“最大公約數”:
不是要一時的低價,不是要短暫的高光,而是把我們當成一個有真實需求、並值得被認真對待的人。
實現的道路難嗎?這份回答並不握在普通消費者手中。
我們只是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願意加入其中。

真正的“寶藏”國貨無懼銳利的拷問。
創福康 聯合世之相拍攝了下面這支短片《國貨就很好·拷問中國膠原蛋白》,邀請行業觀察者 張泉靈 提問,挑破那些消費者真正關切的問題,關於價格,關於技術,關於最根本的底層邏輯:國貨到底能不能給消費者帶來真紅利?
創爾生物創始人 佟剛及其首席科學家 葉春婷將解開這些環扣,直面拷問。
創福康 作為中國首款膠原貼敷料的發明者,產品採用更易被細胞識別的天然活性膠原。堅持23年不漲價,用科技創新來把膠原蛋白的價格砍下神壇。
滑動檢視更多
這不是一次觀點的交鋒,而是透過毫不遮掩的問答實現共識:即使提問鋒利,真實力國牌也不會迴避消費者的關心。
我們將持續提問,直到讓每個人都有信心大聲說出那句:國貨就很好,國貨值得走得更遠。
撰稿:六里
 晚禱時刻 
你記憶裡的“寶藏國貨”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祝你過上真正的“寶藏”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