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技術轉化,供應電網和地鐵,北京軍民兩用裝置創業公司獲千萬元融資|早起看早期

在發電機、磁懸浮系統等方面均有關鍵技術分佈。

胡依婷
編輯袁斯來
來源|硬氪(ID:south_36kr)
封面來源IC photo
近日,北京亞芯華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芯華創”)宣佈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關村啟航投資在管基金北科中發展啟航基金獨家投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技術研發、產品迭代、產業鏈建設升級以及市場拓展。
亞芯華創成立於2023年,依託清華大學磁懸浮航天飛輪和核電過載磁懸浮主氦風機技術,投身於短時、高頻和(超)高功率先進飛輪儲能技術的研發與裝備應用領域。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和能源類央國企、上市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可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及需求,為客戶定製專屬的磁懸浮飛輪儲能單機產品及應用系統。
目前,亞芯華創融合了五自由度全懸浮、高速大功率低損耗電機和複合材料應用等尖端技術,已突破高效率、大功率、快速性、高頻次充放和長壽命等多項技術瓶頸。公司已進入預備量產階段,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公司將量產單體300kW、500kW和MW(兆瓦)級調頻飛輪產品。
調頻飛輪產品(圖源/企業)
近期,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遭遇近20年最嚴重大停電,因可再生能源在電網佔比上升,各國意識到提升電網韌性刻不容緩。其中,提升一次調頻、主動調壓等系統關鍵指標或可增強電源主動支撐能力。
調頻現象存在於電力的日常工作中,目前可分為一次和二次調頻。電力系統發電機組自動調節功率,以減小電網頻率波動,這被稱為一次調頻。在傳統電力系統中,火電是主要電源,但傳統的火電機組調頻成本高、效能有限,難以滿足新型電力系統需求,比如由於磨煤和燃燒等供給能量的轉換時間較長,易帶來響應時滯長、機組爬坡速率低等問題,不適合短時調頻。
電池儲能+火電的二次調頻方案目前也被廣泛採用。這一方案的原理為透過集中排程釋出指令,人為或自動控制系統(AGC)增減機組的負荷,以恢復電網頻率。但該方案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且僅能恢復電網頻率,但無法提升抗衝擊能力。
與之相比,飛輪儲能的安全效能和充放電迴圈表現更佳,不易出現電化學儲能爆炸問題,可實現百萬次充放電,且在極端溫度條件下不易失效。
中信證券資料顯示,調頻飛輪是當前飛輪儲能系統最核心的應用場景,預期2030年市場規模達上千億元。當前,國外電網飛輪已經實現長期穩定執行,國內實驗平臺飛輪已連續執行兩年以上,試執行準備充分。
目前亞芯華建立立了軍民兩用的產品體系,民用產品包括調頻飛輪、動能回收飛輪,核心應用場景包括地方電網、光伏風力、城區地鐵、園區微網等。公司即將量產單體300kW、500kW和MW級調頻飛輪產品,在發電機、磁懸浮系統等方面均有關鍵技術佈局。
軍工產品則包括脈衝飛輪,面向下一代軍事裝備提供安全可靠、難以探測的小型化瞬時大功率電源。
亞芯華創創始人、清華大學深研院飛輪電池中心主任劉平凡博士告訴硬氪,目前公司採用永磁同步電機/發電機,這類電機產品具有高轉速、低功耗的優勢——具備超5MW大功率,每分鐘轉速最高30000rpm,線速度大於350m/s,最終輸出效率可高達98%。相比超級電容等功率型能量單元而言,它體積更小、壽命更長、更易整合設計、綜合成本更低。
此外,亞芯華創還採用磁懸浮系統,藉助以往國家級專案經驗,其推出了五自由度全電磁懸浮支撐,可透過磁懸浮力實現對磁軸承系統在五個方向上進行主動支撐和控制,加之低功耗控制器設計與阻力矩極小化設計,可消除摩擦阻力降低系統損耗,使使用壽命超過20年,進而使調頻飛輪產品能夠產生正向的經濟價值,真正具備產業化的條件。
相關的技術已在石島灣核電站主氦風機、我國神光III裝置和國產光刻機產品的真空分子泵系統等重大裝備中得到驗證。
團隊方面,亞芯華創核心成員都為博士學歷,均來自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在飛輪儲能行業擁有超10年工作經驗。
投資人觀點:
啟航投資管理合夥人馬建平先生表示:“隨著風光出力佔比日升,以更適配的技術體系保障電網穩定性、維護電網安全執行刻不容緩,全行業都在等待一款好用、耐用的調頻飛輪產品。亞芯華創在傳統飛輪技術基礎上開拓了全新技術路線,連續攻克微損耗高速磁軸承技術、高速大功率低損耗電機技術、複合材料飛輪轉子技術、高速陀螺力學技術等核心壁壘。團隊多年來接受核電、軍工、半導體裝置“大國重器”重大專案的嚴格錘鍊,沉澱自研了全棧的大型飛輪電池技術,展現了清華團隊紮實、精幹的技術核心和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希望亞芯華創繼續深耕該領域,為提升我國飛輪電池在電網調頻、下一代武器裝備及航天系統等領域的全球競爭力貢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