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01
就在昨天,2024年10月8日,科學界出了一個轟動性的新聞。
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爆冷,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AI)領域的“大佬”:
John J. Hopfield 和 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們使用在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方面的重大貢獻。

約翰·霍普菲爾德和傑弗裡·辛頓在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釋出會上被授予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和我一樣疑惑:
AI?神經網路?
這不是IT或者計算機的事兒嗎?怎麼和物理學沾邊了?
就連獲獎者之一,被譽為“AI教父”的傑弗裡·辛頓也坦言自己“完全沒想到”。
在接到來自斯德哥爾摩的通知時,他的第一反應超級可愛:“這該不是個詐騙電話吧?”

看似不屬於傳統物理學任何一個分支領域的成果斬獲諾獎,讓不少學者開玩笑說,這不是在跟計算機界的圖靈獎“搶飯碗”嗎?
作為一個文科生,但也是個“好奇寶寶”,我立即各種學習研究了這個新聞。
真是不看不知道,越看越坐不住。
這是一個全新的未來啊!
咱們讀者裡肯定也有很多對科技不是特別瞭解的媽媽,但一定非常關心還在學齡的孩子們都將面臨怎樣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這篇就是連夜“肝”出來的。
02
1
在咱們通常的認知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都是研究宇宙、黑洞或量子力學的人。

TBBT粉絲我放這圖,有沒有get到的?
本屆如此出乎意料的結果,讓各路針對諾獎的嚴肅預測,都彷彿成了笑話。
諾貝爾獎的官方賬號也被網友們給衝爆了。
他們紛紛高呼:這不是物理學啊!
面對外界的質疑,諾貝爾獎官方不得不在X平臺上回應:“您是否知道機器學習模式是基於物理理論的?”
原來,兩位學者的雖然研究最終應用在了人工智慧上,但背後的理論來源於物理學。
換句話說,他們是用物理學的方式和理論來教AI怎麼“思考”。
具體來說,霍普菲爾德開發了一種叫做“霍普菲爾德網路”的東西,是一種可以儲存和再現模式的網路模型。
該模型的工作機制基於能量最小化的物理原理,類似於材料中原子自旋系統的行為。

而辛頓的“玻爾茲曼機”也是基於統計物理學的思想,用來識別資料中的特徵和模式。

太理論的東西說實話我也看不懂。
咱們打個比喻來說吧。
想象你有一個拼圖,但不是完整的,有一些碎片缺失。
霍普菲爾德網路就像一個非常聰明的助手,能透過分析現有的拼圖片段,慢慢調整每塊的擺放位置,最終恢復出最接近完整影像的樣子。
辛頓的玻爾茲曼機則可以理解為一種更加高階的助手,不僅能識別拼圖上的圖案,還能學會從這些拼圖中識別出共同的特徵,進而幫助完成更多類似的拼圖。
這兩個理論雖然運用於人工智慧,但它們的核心原理實際上是基於物理學概念。
並且,這些人工神經網路已被廣泛用於粒子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成為推動物理學發展的重要工具。
這就是為什麼,兩位AI大佬能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認可。

1
03
1
如果僅僅從技術角度看,似乎未來真是理科生的天下——程式設計、演算法、AI全都是理工科領域的內容嘛!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正因為AI的發展如此迅猛,我們才需要更多的文科視角。
AI再聰明,它還是機器。
它能處理資料、分析模式,但不懂情感、文化、不懂人類的倫理考量和複雜心理。
比如,AI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癌症,但如何處理病人和家屬的情感需求,AI無能為力。
它可以讓汽車自動駕駛,但如果發生事故,AI也無法判斷誰該承擔責任。
辛頓自己也曾表達過對AI倫理的擔憂,擔心機器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

Geoffrey Hinton
理工技術推動創新,但如何合理使用技術,如何評估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如何在創新中保持人文關懷,都需要文科的參與。
這正是文科生不可替代的領域:
我們需要從倫理、法律、社會學等角度去引導技術的應用,確保它不偏離人類需求和價值觀。
所以,未來絕不是理科生一枝獨秀,而是文科生和理科生互相依賴、並肩前行。
04
1
AI的迅猛發展對家長的育兒方式也帶來了新的思考。

AI必定會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想象一下,不久的將來,你家孩子可能不再需要人類老師批改作業了,取而代之的是AI老師。
而這只是AI潛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
從智慧手機裡的語音助手,到未來的智慧家居,甚至醫療、法律、藝術創作等領域,AI都可能成為主導力量。
記得我之前看過一篇報道,某些地區已經在用AI來輔助法官判案。

這時,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不僅是如何使用AI作法律工具,更要懂得其中的倫理難題——AI該如何判斷人類複雜的動機和情感?是否該完全信賴它?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接觸這些新科技,更要教他們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和使用這些工具。

跨學科人才是未來的主流
霍普菲爾德和辛頓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未來不再是單一學科的天下,而是跨學科的融合。
一個孩子如果既懂得技術,又具備人文學科的洞察力,將會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
可能你家孩子今天在學程式設計,明天在寫文學作品,而後天又去研究歷史了,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知識,反而能讓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獨領風騷。
很多科技公司現在越來越喜歡招那些既懂AI技術,又有倫理、哲學背景的複合型人才。
因為這些人才不僅可以開發技術,還能思考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換句話說,未來的“理科生”要懂人文,而“文科生”也要對科技有所瞭解。

創造力與同理心不可被替代
雖然AI可以代替人類在許多領域做出高效的決定,但它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和同理心。
家長需要鼓勵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創造,而不是單純依賴於工具。
正如藝術創作,AI可以生成影像和音樂,但它無法理解背後的情感與意圖。
因此,我們的孩子不僅要會使用AI,還要有創新的想法和深刻的情感思考。
比如之前我讓糖糖和端端幫咱們週年慶畫個畫,我拿來給大家做成了包包。

這個圖我當然可以網上找,或者讓AI來畫,但不可能體現孩子自己伴隨咱們公號一路走來的情感和想法。
順便說一下,獎都開完了,還沒領的快翻翻之前的推文領獎哦~

家長也需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說到這兒,其實我們家長本身也面臨著終身學習的挑戰。
你看,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AI、程式設計、數字化技能這些詞彙逐漸變得像手機裡的App一樣平常。
我們不能停滯不前,得跟上這波浪潮。
終身學習不再是說說而已,而是和孩子一起保持好奇心、與時俱進。
學習不一定是深奧的科學,也可以是隨時隨地的探索,比如教會自己如何用AI處理簡單的日常任務,或者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新的技術趨勢。
畢竟,未來的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孩子,而是家長也要和他們一起成長,成為他們的同伴和榜樣。
你呢?是不是也準備好進步了?
看完糖糖媽這篇文章,就是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步哦。
如果親們喜歡我的分享,就請多多互動、轉發,讓我們一直相伴成長,共同進步!❤️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