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曖昧久了沒進入戀愛關係?

朋友最近結束了一段曖昧很久的感情,來找我探討,她不明白,明明感受到這段關係的曖昧,時不時單獨約會,對方卻沒有確定戀愛關係的意思,反而在她主動說起這段感情時,選擇了逃避這個問題。就像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社內相親》中,女主角喜歡朋友七年,她以為朋友給自己買了特別的禮物要告白了,卻只是空歡喜一場。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找不到相愛的證據”,這首17年前的經典歌曲,放到今天依然有許多故事可以代入。你的身邊一定也出現過類似的曖昧故事,或許你自己也曾經陷入過一段長期的曖昧關係無法脫身。
猜不透對方的想法,缺乏勇氣往前走一步,真的主動了卻沒有回應。今天小編想和大家探討,為什麼很多人在一步一步加深瞭解、日復一日的曖昧中,並沒有往前邁出最重要的一步?

曖昧久了為什麼不談戀愛?
曖昧有兩種解釋,一是“含糊的”、“不明白的”,二是“(行為)不光明”、“不可告人”。生活中,我們提及曖昧,往往指的是男女之間態度含糊、不明朗的關係,這種模糊的感情狀態用俗語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捅破確認關係的“窗戶紙”。
1.保留可能:不夠喜歡又想吊著
長時間曖昧卻不戀愛,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吊著、海王。電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中,Gigi一直是個對愛情充滿期待和幻想的女孩,她出門約會,期待一次像電視劇中完美的愛情,但在每一次約會之後,卻等不到男孩的下一次電話。她以為Alex喜歡自己。
但Alex用自己豐富的情場經驗告訴Gigi,“如果一個女孩喜歡我,那很好,但她如果不喜歡我,外面還有很多這樣的女孩。”

朋友那段曖昧很久的感情是和認識的大學同學,畢業後的一次偶然聯絡讓兩人慢慢熟悉起來,開始單獨約會、頻繁分享心事,她很確認他們不是純粹的朋友關係。但對方遲遲沒有表白的意向,讓她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有魅力?她試圖捅破這層窗戶紙,對方只說確實有好感,但沒有下一步的行動。
就算是這樣,她也沒有決定放棄,直到有一天對方突然跟她說自己有一個想追的女孩,於是慢慢和朋友斷了聯絡。直到這時,朋友才猛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曾經以為和無限心動的曖昧,在對方眼中無足輕重。在更好的人出現之前,她都是那個替代品。
2.愛情時機: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愛情也許是一開始就沒有遇到對的人,也許是兩個人並沒有遇到在一起的時機。畢竟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聊的來的人,不可能和每一個人戀愛,曖昧到愛情的轉變需要時機和決心。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男女主角在車站遇見聊天后就慢慢喜歡上對方,卻不敢挑明,“如果吃過三次飯還沒告白,就會變成單純的朋友,漸漸失去興趣。”為了打破這樣的說法,在第三次見面時,他們抓住時機,互相告白。

而電影《一天》中,男女主就沒那麼幸運,分分合合糾纏二十年,才終於同時鼓足勇氣,確定了彼此的心意。
生活中又有多少這樣的人,當我對你心動時,你並沒有發現,當你對我感興趣,我已經離開了曾經與你曖昧的邊界。從曖昧到愛情的跨越,需要兩個人的同時努力,晚一步快一點,都會錯過愛情的最佳時機。
時機一旦錯過,愛情就不再是追求的結果,變為普通朋友。

3.自我矛盾:當代人的獨立與自尊
“獨居”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關鍵詞,點開任何一個社交平臺,選擇家居相關,你一定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下班回家的年輕人,給自己做一點好吃的,獨自享用,看劇,再洗漱入睡。這樣的獨居日常越來越普遍。青山資本釋出的2021年度消費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獨居人口達到9200萬,貝殼研究院的《新獨居時代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獨居人數將達到1.5-2億人,其中20-39歲的獨居青年將從2010年的1800萬增加到4000-7000萬人。
人們越來越喜歡獨居了。個人經濟的獨立孕育了更個性化的生活方式,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日子,不需要為另一個人做任何改變,獨立的自我很難接受另一個人融入自己的生活。
也許是因為太過於享受獨處,又或許是自身有所缺陷的自卑。像《愛情與靈藥》中女主角因為自身疾病自卑不想與男主確定戀愛關係,《社內相親》中女主礙於身份地位的懸殊不敢接受男主更近一步的關係。人們的觀念從以前的“一生一世一雙人”變成了“先過好自己”,自我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凸顯,個體與個體的聯結不再那麼緊密,獨立、自尊,這些個性化的心理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我們越來越發現,生活中不是那麼需要另一個人,自己過得就可以很好。自我的邊界清晰劃分,很難為他人放下這份界限。如果曖昧就可以偶爾享受情感的愉悅,保持獨立的自我,個人不再必要進入到一段戀愛關係中。
我們都知道,曖昧和戀愛本質上非常不同。曖昧是輕鬆的、明快的,它容易上癮,也可以輕易結束。而戀愛往往意味著責任和未來。如果一個人正面臨著人生的重要選擇,比如正準備出國可能面臨著幾年的異國戀,比如考慮到對方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戀愛中需要補貼,比如戀愛的時間和成本巨大,分手並不容易。
在社會關係愈發複雜的現代文明化程序中,個體面臨不斷增多的不確定事件。在對事件認知中傾向把個人置於社會交織的網路之中,將其看成是與他人發生關係的人,看成是社會狀況中的個別人。以“想象化他人”的關係視角檢視行動的合理性,把握並權衡彼此間恰切的社會距離,以期規避衝突產生的利益損害。一旦跳脫出心動的視角看待這段關係,更多的顯示因素湧來,考慮和衡量的事情越多,越會擔心這段關係帶給自己的損害。
對於生活、自由、經濟的權衡,在曖昧和愛情之間設定了清晰的界限。年輕人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容易,青春期因為一點小事會心動的年紀過得很快,成年人的戀愛絕不僅僅是心動,能不能跨過現實,擁抱真實的對方,考驗的是雙方的勇氣和真誠。
為什麼我們還會選擇曖昧?
既然曖昧久了沒有結果,曖昧也有這麼多衡量,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會進入一段曖昧關係中呢?曖昧關係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1.未知待定的美好
有人說愛情最美好的時候就是曖昧,放肆撩撥的情話,日益加深的瞭解,每時每刻想要見面的衝動,琢磨不透的情緒衍生出濃烈的近似於愛情的快樂,甚至有時比戀愛更愉悅,以至於愛情小說裡常說,“曖昧到在一起之前是一段戀情的最高潮,此後都是下坡路”。
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效應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這個效應是指,當有外界壓迫或著干擾時,伴侶間的關係反而更牢靠更親密。在曖昧中,不急於確立關係,或者稍微隱藏自己的感情,會增加對方的喜歡和投入,也會讓之後的戀情更加美妙。
就像偶像劇觀眾最喜歡看男女主拉扯不清卻遲遲不肯在一起,韓劇中最常見的就是“八集定律”,男女主在劇情一半之前,完成相識——相知——推拉曖昧的過程,在第八集有所突破,再誤會曖昧,最後牽手和好。男女主角的情感拉扯考驗著劇外觀眾的心,不論是他人還是自我的曖昧,都像一個美好的謎,讓人對未知的將來充滿了期待。

2.彼此瞭解的時間
在曖昧伊始,每個人都是完美無缺的,但真正瞭解一個人需要時間和觀察,盲目和隨意地走入一段戀愛關係,最後才發現雙方不合適,會對彼此都造成極大的傷害。
有人說,進入一段戀愛關係之前,曖昧是必修課。開啟社交平臺搜尋“曖昧”,一定可以看到有人詢問:曖昧需要多長時間?誰應該掌握主動權?這樣的討論層出不窮,以3-6個月的曖昧期為經典長度。
不是所有戀情都始於一見鍾情,曖昧是大多數戀愛開始前的必要準備,創造時機讓感情雙方互相增進了解,資訊交換之後進行決策,雙方都在尋找最合適的相處方式。

3.堅定自我的需求
曖昧一定是有交流性的,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如果在自以為進入曖昧期的時候,沒有收到對方的回應,請及時止損,不要過度放大每一個行為。每一段曖昧關係的根本,是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並且相信自己的需求,掌握這段關係的主動權,學會在不舒服的情感中及時喊停,也學會勇敢讓一些珍貴的感情存在。
堅定自我的需求,不在曖昧中迷失,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先愛自己。不講明白的曖昧一旦成為拉鋸戰,更多的是對身心的巨大消耗,勇敢一點結束曖昧期,不論結果如何,都是新的起點。讓自己快樂才是正經事。

結語
當我們在討論愛情的時候,也在討論並接受愛情的複雜性,這種複雜裡包含了人性、時機、矛盾和權衡,也許還有更多的因素。任何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會帶來曖昧關係的失敗。但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也只是需要一些勇氣。與其思考ta是不是足夠在意你,足夠有勇氣,不如去思考你是不是足夠在意ta。
梁永安教授說:“愛人應該像愛一棵桃子樹一樣,從一顆種子,到開花結果,年年月月,一起經歷風風雨雨,陰陰晴晴。”不論是曖昧也好,戀愛也好,情感會重新塑造我們對於珍貴的定義,成為獨一無二的回憶。
願我們相信愛,享受愛。
安利時刻
不少人對“人生教練”或者“教練對話”這個新技能和新職業感興趣,想深入瞭解和成為教練,或者想尋求教練幫助、體驗教練服務,那怎麼辦?
乾脆我直接組建“社沒教練體驗交流群”,歡迎大家來玩兒。在群內,你可以獲得:教練入門、教練副業創富的介紹和科普;教練對話和服務的一些體驗名額;社沒教練工作坊的免費名額
用“專業+教練”思維,幫你打通成長中的多場景卡點,比如:身心療愈、育兒育人、職場職業、關係溝通、領導力、IP打造、情緒管理、創業銷售、自我成長。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社沒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社沒教練

作者:郝婕
編輯:遠翥
堅定愛也堅定自我,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