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返工後,養成這7個習慣,工作就不累了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yy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人的一生,就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安東尼朗讀音訊
轉眼間,春節假期結束了。
剛復工,許多人都抱怨假期太短,一點也不想上班。
內心哀怨不已,工作根本無法進入狀態,事情越積越多。
最後只能陷入“越不想工作,效率就越低”的惡性迴圈之中。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給出建議:
“養成好的習慣,人的效能才能得到提高。”
春節返工後,如果你正為工作而感到痛苦,不妨看看這本經典神作。
養成書中這七個習慣,用最好的工作狀態,開啟全新的一年。

01
習慣一:積極主動
作者史蒂芬·柯維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在擔任公司顧問時,柯維遇到了一位剛畢業的實習生。
實習生做事很主動,別人不願意做的,他主動要求做;
別人只做分內之事,他卻經常為旁人出謀劃策。
但受限於能力、經驗,最後他要麼把事辦砸了,要麼被同事嫌棄多管閒事。
實習期滿後,根據員工反饋,總經理決定裁掉他。
柯維知道後,卻力排眾議,給他轉正。
沒想到才過兩年,那位實習生就做到了部門經理的位置。
在一次酒局上,總經理談及此事,直言柯維眼光毒辣。
柯維解釋道:“我的評判標準不一樣,相比於把事做好,我更看重主動做事。”
實習生能夠取得成功,正是源於他積極的心態。
像他這樣主動做事,能獲得更多的鍛鍊,自然就能飛快成長。
可現實情況是,有太多人習慣於被動聽命。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拿多少錢,就幹多少活。
卻不知,主動做事,就是在跟別人爭搶成長的機會。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添彩。
正如史蒂芬·柯維所言:成功在於主動作為,而不是被動聽命。
新的一年,請保持一個積極主動的心態。
不退縮,不苟且,升職加薪也會主動找上你。
02
習慣二:以終為始
看過一張圖。
一個包工隊,拿到了一個圖紙,上面畫著一口井。
領頭人覺得這事簡單,便立馬答應了下來,直接開始施工。
直到工程結束,交差時才發現,客戶想要的原來是一個煙囪。
這讓我想起書中的一段話:
所謂以終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
許多人拼命埋頭苦幹,到頭來卻發現梯子搭錯了牆。
搞不清目標和方向的人,做再多努力,都是徒勞無功。
身邊有一位自媒體朋友,剛開始寫作時,她竭心盡力撰寫優質文章,傳遞正能量。
憑著這股勁頭,一年內她吸引了好幾萬讀者。
可後來她發現,胡亂寫些八卦娛樂,文章資料反而更好。
於是,她不再追求文章質量,流量怎麼高怎麼寫。
結果不到一個月,讀者紛紛取關,評論區更是一片罵聲:
“爛文章、沒營養、沒價值、地攤文……”
無奈之下,她向我請教。
我翻到了她最初的文章,再將其與她近期的文章對比。
她這才恍然大悟:為了追求高流量,自己早已背離了寫作初衷。
之後,她便給自己立下了規矩,只寫深度有價值的內容,不追風寫八卦。
沒想到,資料不降反升,有很多讀者都說被她的文章影響了。
英國有句經典諺語:一艘沒有目標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工作也是如此,一旦丟失了目標,所有的忙碌都會成為無用功。
復工第一天,工作千頭萬緒,困難重重。
但只要你鎖定目標,工作主線就會清晰起來。
想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在行動上心無旁騖,奮力朝它靠攏。
如此,哪怕波折再多,你也能不偏不倚,最終抵達目的地。
03
習慣三:要事第一
節後上班,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看到長長的待辦事項,一時間手足無措,毫無頭緒;
手頭上的事還沒忙完,又來一項任務,結果越忙越亂;
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會議,兜兜轉轉半天,什麼事都沒做。
就這樣,我們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耗費在數不清的瑣事之中。
每天忙得腳不沾地,累到精疲力竭,工作成績卻寥寥無幾。
史蒂芬·柯維曾說,要事第一,千萬別讓瑣事牽著鼻子走。
他根據“要事第一”原則,制定出一個“四象限法則”。
所謂“四象限法則”,就是每天將手中事件分成四種。

當務之急就是解決最重要,最緊急的事項。
其餘的事,按照重要和緊急程度,都可以適當往後順延,用碎片時間處理。
新的一年,養成要事第一的工作習慣。
分清主次,聚焦重點,自然就可以穩而不亂,事半功倍。
04
習慣四:雙贏思維
1972年,史蒂芬·柯維受邀幫助一家瀕臨破產的老牌企業進行改革。
他只花費一個小時,便制定了改革計劃書。
企業高管紛紛不滿,覺得他在敷衍了事。
結果不到半年,公司就開始扭虧轉盈。
原來,這家企業此前太過壓榨員工薪資,導致員工積極性不高。
他了解後,只擬定了一份員工激勵計劃,大大提高工人薪資。
員工越幹越有熱情,企業自然起死回生。
書中寫道,雙贏,才是一切工作的宗旨。
所謂雙贏,就是指兩個人之間合作,一定要雙方都能獲得價值。
如果只顧滿足一己之利,侵犯對方的利益,註定會鬧得不歡而散。
《論語·雍也》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我們不妨轉變思維,以雙贏為出發點。
多多照顧到別人的需求,別人肯定也樂意來成全你的要求。
彼此間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就能輕鬆實現互利共贏。

05
習慣五:知彼解己
《孫子兵法》中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想要戰勝敵人,就先得了解對方的情況。
同樣,工作中與人溝通、合作也是如此。
足夠了解對方後,你才能對症下藥,把事做成。
在書中,史蒂芬·柯維講過一個案例。
有位父親曾向他抱怨,自己的兒子很不聽話。
自己苦口婆心教育半天,結果兒子卻毫不理解,無動於衷。
以至於這位父親常常被氣得頭昏腦脹。
柯維聽罷,直言道:“如果想讓你兒子聽你說話,那你就要先聽他說話。
只有足夠了解他,你才能有效溝通。”
沒想到,這位父親卻信誓旦旦道:“沒必要,我是過來人,很瞭解他的狀況。”
柯維只好無奈地搖搖頭,結束了談話。
其實像這位父親一樣的行為,在工作中時有發生。
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需求,便推銷自己的業務;
有的人不顧他人的認知,就強行灌輸自己的觀點。
卻不知,總用自己的想法揣度他人,哪怕是一片好心,對方也會心生不悅,毫不領情。
書中說,知彼解己,才是最有效的溝通原則。
節後上班,面對需要討論、溝通的工作。
學會剋制自己的表達欲,耐心聽取別人的觀點,知曉對方的脾性。
當你能夠知己知彼,精準有效地溝通,工作自然就會變得輕鬆簡單。
06
習慣六:統合綜效
什麼是統合綜效?
史蒂芬·柯維用了一個故事來回答。
紐約有一家創業公司,為了提升品牌形象,創始人召集高管,一起商討公司宣言。
然而會議進行得非常不順。
公司創始人認為,宣言中要點明公司的業務;
副總表示,要宣傳公司的工作態度;
人力總監更傾向推廣公司文化。
幾人爭執不下,創始人怒不可遏,打算獨斷專行。
這時,他的助理附耳小聲道:不如選取各部門的核心,相互結合一下。
最後,一句精闢響亮的宣言誕生了,一炮打響了公司品牌。
正是創始人統籌各方優勢,匯聚了眾人之力,這才擬寫出了特色宣言。
史蒂芬·柯維說:統合綜效的本質,就是統籌意見,求同存異,以求高效。
職場上,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優缺點,工作能力也都有長短處。
所以年後復工,與人合作商討時,不必強求意見完全一致。
與其死死堅守自己的觀點,不如先退一步,去分析對方的優勢。
懂得統合綜效,容他人之短,取對方之長,便能合力輕鬆解決問題。
07
習慣七:持續更新
倫敦商學院有項研究表明:每隔5~10年,人的工作就會遇到一次挑戰。
原因可能是行業的轉換,也可能是職業技術的升級。
這意味著,如果不更新自己,你就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在書中,史蒂芬·柯維分享了一個例子。
90年代,在加州的一家鐘錶廠,有一位工齡十幾年的手錶零件裝配工。
他工作兢兢業業,很少出現差錯,每年都是優秀員工。
還有一位和他年紀相仿的工人,工作之餘,就喜歡搗鼓電腦數控等新技術。
裝配工勸他,別搞這些不務正業的東西,浪費時間。
誰料幾年以後,廠裡新上了一套由電腦操控的自動化生產線。
裝配工對此一竅不通,完全看不懂程式指令,結果直接失業了。
而另一位工人,因為時常研究新技術,順利接手了工作,很快就升為車間主任。
兩者命運的不同,關鍵就在於兩人思維的迥異。
一個固守成規,一個持續更新,自然有了截然相反的結局。
作家劉慈欣也說:人類到了一個時期,高科技會以爆炸形式迅速發展。
我們生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技術、思維、理念的更迭日新月異。
新的一年,處在新的工作週期內,如果你的職業技能停滯不前。
哪怕是你的看家本領,若不及時更新,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你只有持續更新自己,逐浪前行,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時代淘汰。
微軟營運長凱文·特納說:
“從初入職場,到500強高管,《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對我的塑造是終身的。”
人的一生,就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掌握習慣,就是在塑造人生。
養成這七個好習慣,把握溝通要領,領悟工作的進階方法。
提高了工作效能,在新的一年裡,你才能讓自己不斷增值,遇見更多的可能。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