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上海爺叔,離婚3次被分走3套房,仍想戀愛

▲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紀錄片《前浪》將鏡頭對準老年人,
揭示當代老年生活的愛與痛。
75歲上海爺叔阿寶離婚3次被分走3套房,
相親屢屢受挫,卻仍想戀愛;
81歲的玲玲勇敢分手,交的新男友小她22歲;
96歲的徐爺爺努力學考駕照,
科目二掛了3次,仍夢想帶妻子出去旅遊;
80歲的沈奶奶因無力照顧,
不得不將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先生送進護理院;
90歲的龔老伯想指定保姆劉大姐做監護人,
卻至死未能完成心願……
75歲的金阿姨戀愛了
95歲的徐爺爺考駕照
當衰老到來,人們面對別離、迫近死亡,
也仍懷有情愁,憐憫,夢想。
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背後,
是即將到來的深度老齡化社會議題:
失能失智後,老人如何被照護?
意定監護在中國社會遇到怎樣的挑戰?
……
一條和《前浪》總導演範士廣聊了聊。
自述:範士廣‍‍‍
編輯:陳   沁
75歲的上海爺叔阿寶‍‍‍‍
上海徐彙區宜家是國內特有的老年人相親市場。我們到宜家聽到的第一個名字就是阿寶,神一樣的存在。他們怎麼描述阿寶的?“戇大(上海方言,傻瓜)”。
他在宜家的成名事蹟是3次婚戀被分走了3套房產,第一任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阿寶照顧她18年,離婚時也把房子分給她,10年後前妻跳樓自盡,房子留給了她再婚的男人;第二任妻子有一個兒子,阿寶和她結婚8年,因為“感情不好”,他痛苦了8年,離婚後被分走半套房子;第三任妻子是殘疾人,只能坐輪椅,阿寶和她在一起5年後分居,她在養老院去世,寶叔給了亡妻家人25萬。
“我這輩子光顧著獻愛心了”,這是阿寶對他前大半生的總結。
阿寶目前在遠郊租了一小間房子居住。退休金8000塊,但是又無比大方,每次來宜家他就會提個行李箱,買了瓜子、水果給大家分。
阿寶提著禮物去女神“山口百惠”家裡做客
寶叔執著於尋找美滿的愛情,他有一位女神“山口百惠”,是宜家裡面最漂亮的老太太之一,苦苦追求三年無果,依然時不時帶點東西去看望她,他敢付出真心。
我記得阿寶那天打電話,說你今天晚上和別人去應酬?她說對的。很明顯,阿寶意識到自己落選了。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從阿寶的眼睛裡流露出來,但又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尊嚴。

有一個場景是我們跟他一塊走在路上,他忽然指了指說,“這就是山口百惠經常理髮的地方”。沒走兩步,又轉過頭來對我們說,“愛一個人很累,忘掉一個人很難”,他說這是他在抖音上學的。
阿寶最讓我動心的一點,他對鏡頭毫不在意,他是天然的紀錄片的最佳人物選擇。有一次我們拍他一個人在家打牌,我們就在旁邊觀察著,也不跟他講話。他一個人打鬥地主,一邊出個A,一邊炸彈壓上去了,打著打著自己睡著了。我覺得他是真強大,是一個被生活磨礪出很多繭子的人。
金阿姨和退休民警老顧第一次相親
金阿姨有非常明顯的上海女性特質,很愛美,追求生活的品質,喜歡有風度、儒雅的男性。很少有老年人喜歡喝碳酸飲料,而金阿姨在生活中不停地在喝可樂,她享受那種刺激的感覺。
第一次我們跟她去蘇州相親,拍到她對一位很帥氣的、文質彬彬的老頭的芳心,不由自主地在鏡頭面前跳起舞來,她很願意去展現自己的魅力,包括在約會前認真地做旗袍、燙頭髮,她對愛情是很渴望的。
金阿姨牽手退休民警老顧
與前男友不歡而散後,她重整旗鼓,穿上繡金的旗袍和白色小皮鞋再來宜家碰碰運氣。後來她經人介紹認識了退休民警老顧,老顧有點“土”,但她說服自己老顧“為人踏實,會照顧人,相處不累”,慢慢和老顧走到一起了。
我們前兩天還在拍攝金阿姨和老顧這一對,金阿姨前段時間腦梗了,老顧還在照顧她。老年人能夠牽手走在一起已經很不容易,當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時候,另外一個人還能夠不拋棄,是很珍貴的人間真情。
老張染了頭髮,準備下一次相親

分手之後,老張來玲玲家澆花

9年前,老張和玲玲上過一條新聞,講他們在宜家相識、戀愛,後來我們找到老張和玲玲,沒想到他們也快要分手了,他們分手是我們的第一場戲。老張很倉皇地拉著箱子、拿著娃娃,離開了玲玲家,趕著去宜家繼續相親。
我們後來發現,雖然兩個人名義上是分手了,每次去宜家前,老張中午還要去玲玲家吃個飯,我們當時也很困惑,一段戀情結束了,接下來是不是要整理好心情,尋找下一段?但他們還是老朋友的狀態,我們才意識到,老年感情生活有它的複雜性。
老張堆滿芭比娃娃的家
後來我們跟著老張,去他在啟東恒大海上威尼斯的家,那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建築群,老張用他的拆遷款在那兒買了兩套房子。回到他家裡邊我們都震驚了,滿牆都是娃娃,我們也不敢問這些娃娃是幹嘛用的。其實背後的故事還挺心酸的,老張和他前妻離婚之後,他的女兒跟孫女兒就分開了,娃娃其實是給他孫女買的,越買越多就積在家裡。每個房子都擺了很多,擺得規規整整,每個娃娃還有名字,Selina,Rebecca……
在上海徐彙區宜家相親的老年人們
我們之前有一個偏見,像宜家這麼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它一定是承載了很多人的孤獨。其實才不是,老年人在這裡邊挺開心的,他們會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樂子。老年人的想法很簡單,這裡咖啡免費、冬暖夏涼、交通便利,約會成本非常低,近乎於零。
老年人談戀愛,身體是第一位,比如你牙齒長得怎麼樣,牙齒好就說明你五臟六腑都是好的(笑),其次聊得最多的是房子、孩子、退休金。我們也問過宜家的公關,這種現象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有嗎?他說沒有。北京、紐約、東京都沒有,就上海的徐彙區有。
整個拍攝期間我們採訪了很多宜家的老人,年輕的導演可能會帶著好奇的心態去問問題,比如性生活的話題,我們得到普遍的答案,雖然大家都沒有什麼能力了,一個擁抱、一次撫摸,在你耳邊悄悄地說上一句溫柔的話,都是一種巨大的安慰。
《愛人》這一集,我相信很多阿爾茨海默家庭,都在遭遇這樣一個困境。當你的父母得了阿爾茲海默,又得了帕金森,當他漸漸開始失控,整個家裡邊全是亂套的。而且這個病是不可逆的,不像我骨折了,我能走路了我就痊癒了。
女兒的原話是,老爺子天天哭、天天鬧,深更半夜一定要出門去,問他要去做什麼?他說要出去配眼鏡,要找眼鏡店的麻煩。眼鏡店甚至報了警,說你不要再來騷擾我們。後來為了不讓老爺子出門,女婿只能裹著被子守在家門口坐一夜,到後來老爺子就開始對老太太動武了。
為了分擔母親的壓力,女兒將老爺子送到了認知症障礙照護中心。片子裡有個場景挺有爭議,老爺子在護理院懇求老太太帶他回家。老太太已經80多歲了,也會陷入無比的焦慮當中。很多網友就會覺得,女兒為什麼那麼狠心,把你爸爸和你媽媽分開?有一個網友說得特別好,未經他人難,不要輕易地下判斷和評論。
《明天會更好》講一個95歲的老年人還在學車,科目一,他通過了。科目二,他考了3次都沒能透過。看上去很燃、特別熱血,當你真的深入到他的生活當中,你會看到巨大的悲劇感的降臨。
現在片子呈現的只是一小部分素材,比如說他得新冠,大口地吐血,醫生是從死亡線上把他給搶救出來。他康復之後,一個人在那裡鍛鍊身體,還跟護士和醫生說,“我還是要學開汽車!”
他一直不停地在重複“明天會更好”,這其實就是一個西西弗斯的故事。
95歲的徐爺爺在準備考科目二 
徐爺爺在挑選自己喜歡的汽車
當然會有很多人好奇,他為什麼要去學車?剛開始我們找到的答案,他是為了帶他老伴去旅遊,他們過往就是這種生活模式,也很符合主流價值觀,愛情的力量對吧?結婚後的60多年,他們的旅行足跡遍佈世界各地,甚至在年近90歲時還攀登珠峰。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這背後其實是在表達一個信念,我們不要去懷疑明天會更好,如果你不信了,其實很多東西都分崩瓦解了。
我記得還有個場景,兩個老人在那兒翻相簿看照片,看著看著,沒有任何預兆,接下來開始撕,我們的導演問他們,“為什麼要撕照片?”他們的回答也讓你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照片太多了”。
因為有些人死了,要清庫存。撕掉照片那裡我是有點淚目的,尤其是音響裡放到“千秋萬載”那句歌詞的時候。
劉阿姨和龔老伯‍‍‍‍‍‍‍‍‍‍‍‍
《監護人》這一集想討論的是,你怎麼保證你到老了,到了你失能失智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度過餘生?
90歲的龔老伯是獨居老人,給自己找監護人找了很多年。有一天,他在路邊不小心摔了一跤,55歲的劉阿姨路過看到,便好心送他去了醫院,帶他看病。從此開始,忙越幫越多,兩人的關係越來越近。龔老伯想指定劉阿姨做自己的意定監護人,他去醫院做鑑定,結果是輕度的腦萎縮。阿爾茨海默症前期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所以公證處通不過。
很多人天然就會懷疑,這個阿姨真正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為了錢?但是我們忘了,其實這個世界上比錢更珍貴的,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憐憫。
助浴師上門給老人洗澡
到了人生的末期,你會發現一個巨大的老年性問題,就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顧。
最隱秘的其實就是洗澡,也最難拍。很多老年人一年可能洗不了一次澡,洗澡不光光是一次身體的清潔,更多還是一種對舒服的嚮往——我們在告別骯髒的老年,它講得是尊嚴的問題。
《洗澡》裡我們記錄了很多老人的故事,比如有個老爺子,說他以前是八路軍,和我們回憶當年打淮海戰役死了多少人,一看腿上一排都是子彈孔。還有一個老爺子,天天躺在床上和天貓精靈聊天,這些都是非常當代化的特寫。

助浴師這個職業其實很不好做,一次洗澡上門得兩個小時,四五個人幹,500塊錢,你說這怎麼分?在我們一年的拍攝裡,助浴師車隊幾乎把人全部換了一遍。
我們在做這個紀錄片的過程中就發現,養老產業最大的難題不是資本,而是年輕護理員的極度缺乏。其中流產的一集,講得是一個00後護理員的故事,我們發現這個職業給年輕人帶來的光彩感和獲得感幾乎為零,後來乾脆就把這集撤掉了,但這其實也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
丈夫去世三個月後,王敏華奶奶開始出現較明顯的認知症障礙,瘋狂沉迷網購
我們做老年人的片子,本身是以一種很嚴肅的心情。不是簡單地說,做一個好玩、熱鬧就結束了。我們也不想拍那種很煽情的故事,來展現老年人多麼孤獨。
所以我們做了很多哲學、文學上的準備,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波伏娃在寫完《第二性》之後的另一部作品《論老年》,她考察了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比如亞馬遜、非洲的部落,還有不同人種和歷史時期,公眾對於老年人的態度。有些部落尊重老年人,有些部落拋棄老年人,人類的道德標準其實並不是恆定的。
波伏娃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老年的作用,是當我們迫近死亡的時候,它能夠掃除很多我們固有的迷思和幻想。”
秀英奶奶在兒子兒媳的指導下走進大自然,開始寫作《沙棗樹》
我們總覺得應該去賺更多的錢,應該去內卷,應該獲得更好的職位,人生就應該是不斷精進的。現在給我一個億,我會很開心,但是你給80、90多歲的老人一個億,他不見得像我這麼開心。
老年給我們最積極的作用——在衰老這麼一個命運的必然面前,很多東西都已經不重要了。那我活著為了什麼?
95歲的徐爺爺帶老伴兒出去玩
我們也從蘇格拉底那裡汲取養分。比如拍第一集《不老愛神》,我們非常認真地拜讀柏拉圖的《會飲篇》——大家在不停地讚美愛神。在蘇格拉底的描述中,愛神是柔軟的,是跳躍的,是溼潤的,輕盈的,神性的。
就像第一集裡金阿姨對著鏡頭翩翩起舞。阿寶拿著山口百惠的照片,在宜家裡邊不停地找來找去,說:“這個人你見過沒有?”玲玲拿出老張一年前的情人節送給她的禮物,展示給我們看,花已經枯萎了,上面一閃一閃的小燈還亮著——我覺得那些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刻。我們鋪陳了那麼多,就是想努力去構建很多偉大神聖的時刻。
總導演範士廣和年輕的分集導演們一起工作
拍攝老年人其實壓力特別大,比如拍96歲老人徐爺爺學車,他女兒會覺得你們來這裡拍攝,其實變相會鼓勵我爸爸學車,我是不希望他學車的,你們越來拍他越起勁。
什麼時候堅冰開始融化?其實是你長久的陪伴,包括在宜家也是。一幫人出現在宜家,一個季度都過去了,還在這待著,老人們問,“今天那幫年輕人來了嗎?”這個時候攝像機就可以拿出來了。
紀錄片《前浪》工作照
我是1985年出生的,我們第三集的導演00後,中間都是90後。我們從2022年11月份開始調研、建組,30多個人這兩年就幹這一件事。很感謝片子裡的這些老人們,願意把他們生命當中這一年的時間交給我們來記錄,這真的是一個彼此讓渡生命的過程。
我覺得《前浪》總歸是給很多的中國家庭,帶來一個代際溝通的可能性。我們的slogan是一句西川的詩:
“生命的大風吹出世界的精神,
唯有老人能看出其中的摧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