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楊婧雪
編輯丨劉恆濤
圖源丨midjourney
近期,核醫療賽道的資本動作不斷。
5月26日,主攻腦神經、心血管、腫瘤領域方向的核藥CRO/CDMO服務企業國通新藥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中不乏國壽股權這樣的頭部機構。6月9日,核藥企業先通醫藥向港交所遞表;6月10日,中廣核技宣佈向全資子公司中廣核醫療科技(綿陽)有限公司增資5億元,投向質子醫療研發。
這三家企業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都是四川綿陽的企業,均已入駐綿陽核醫療健康產業園。

圖源:綿陽市經濟合作局
在綿陽,核醫療產業叢集正在悄然成形。綿陽核醫療產業鏈已引入一家國家鏈主企業,16家鏈上重點企業。綿陽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已簽約28個專案,總投資將高達223億元。
為什麼核醫療產業資本和企業如此看好綿陽?

先進放療技術聚集
綿陽領跑核醫療產業
坐落於綿陽遊仙區的核醫療健康產業園,聚集了一批放療黑科技的裝置。
今年5月,來自園區企業中玖閃光的兩臺放療裝置——X-Flash與e-Flash,亮相西博會,引發轟動。

X-Flash
不同於傳統的放療,這兩臺機器採用的是Flash放療技術,瞬間輻射劑量達到傳統放療上千倍,每次照射0.2秒,幾次即可完成治療。這種技術將治療時間從傳統療法的15分鐘縮短至1秒以內,在保證療效的同時,還能減少人體的正常組織受到傷害。尤其是X-Flash裝置摧毀腫瘤細胞的精準度,相當於讓一道閃電擊中森林裡的指定樹木,將在今年年底啟動臨床試驗。
除了放療裝置,首臺國產質子治療裝置也是在綿陽下線。
中廣核技有國內首座也是最大的商用多室質子治療裝備生產基地。佔地27.95畝的質子裝置生產基地在2024年6月竣工,2024年11月,230MeV(兆電子伏)迴旋加速器在綿陽正式下線,標誌著我國已成功實現國際一流效能質子治療系統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生產。
除了質子裝置生產基地,中廣核技還在園區內佈局了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作為核藥的原料,醫用同位素處於產業上游,其生產的方式有三種:反應堆、加速器、同位素發生器。
其中,中廣核技的基地將採用30-35MeV迴旋加速器生產,實現鍺-68、碘-123的批次化生產,並同時生產基於鍺-68生產醫用鍺鎵發生器。2025年6月初,中廣核技的30-35MeV迴旋加速器已經到達生產基地,將在2026年開始投產。
核藥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看好的醫藥細分賽道之一,對核藥企業來說,除了考慮運輸成本之外,同位素不同於普通的藥品原料,一旦過了半衰期就失去藥效。以碘-131為例,製成口服液可以有效治療甲亢和甲狀腺癌,但半衰期只有8天,對原料運輸時效要求很高。
在港交所遞表的先通醫藥,聚焦創新核藥,需要大量的核藥原料。先通醫藥公司,就在中廣核技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的隔壁,“就近生產,即時使用”的供應便利,是先通醫藥等企業決定在綿陽落地的重要原因。
依託中國綿陽研究堆,綿陽已成為碘-131、鎦-177的全國最大供給地,並正在推動裂變鉬-99、鋱-161等十餘種同位素的規模化生產研究,進一步完善核藥產業的原料閉環。
綿陽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區正在打造集研發、生產、服務於一體的核醫療全產業鏈,分為核素核藥、核診療裝備和核醫療中心三大板塊,目前已吸引15家重點企業和8個科研平臺進駐,累計簽約28個專案,總投資已達223億元。

院企合作拉動產業
地方政府助力建設產業園
核醫療裝置國產化一直是塊“硬骨頭”。綿陽之所以能啃下,靠的是科研+製造的協同能力。
早在2020年,中廣核技就與綿陽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正式落地在綿陽的核醫學產業基地。此後,遊仙區迅速規劃4000畝土地,佈局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

首批入駐的企業——中廣核技、先通醫藥背後都有院所合作的身影。所以,遊仙區園區建設過程中,專門成立了兩個工作專班,為入駐企業服務。
核醫療產業園區得以快速發展,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遷到綿陽的中物院和一批相關的科研院所。
2015年秋天,在核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高階論壇上,中物院二所負責人就提出了關於核醫學中心專案的規劃,並指出,“核心在於國產化”。
當時,國內本土生產的醫用同位素嚴重不足,90%堆產醫用同位素來自進口。八部委共同釋出的《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曾指出:原有的相關製備技術缺乏工程轉化和應用,可用於醫用同位素生產的裝置執行單位生產供給能力荒廢。
而隸屬於中物院的中國綿陽研究堆,正是我國在役且可用於醫用同位素生產的五座反應堆之一。中物院二所率先行動,首次實現了無載體鎦-177居里級國產化批次生產,產品指標達到歐洲藥典標準。這種同位素既可以用於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靶向治療,還能用於診斷顯像。
相關院所研發醫用迴旋加速器的動作,其實更早。
2006年,中物院的一位老院士就診得知:醫用迴旋加速器都是進口的,返回單位後就開始促成醫用迴旋加速器的研發。2017年,相關研究所組建玖誼源公司,開始成果轉化。經過4年攻關,玖誼源在2021年首次實現醫用迴旋加速器國產化,如今生產的裝置已經出口40個國家,打破歐美日對醫用迴旋加速器的市場壟斷。
除了科研院所之外,綿陽本土以長虹、九州為首的高階製造企業,是助力裝置量產化的重要推動力。
中玖閃光,就是科研成果和綿陽長虹集團相互催化的結果。2021年,中物院十所聯合綿陽市中心醫院首次證實了高能X射線Flash效應,開闢全球X-Flash治療的先河。多方支援下,中玖閃光誕生,長虹集團是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44.56%。

超高劑量率X射線FLASH放射治療裝置模型
作為Flash放療技術的轉化平臺,中玖閃光的主要工作是對原型機進行小型化、標準化改造,實現量產。2023年年初,中玖閃光與園區簽約建設生產基地,促使產業化發展,專案總投資達12億。
這一年,綿陽核醫療園區迎來大爆發,僅當年集中籤約專案投資高達150億元。其中,玖誼源、邁斯拓撲等加速器廠商簽約園區。川發展核醫療產業園專案投資達100億元,規劃用地3000畝,將建成園區內大型核醫藥中心及核技術產業配套服務設施。
產業叢集的協同效應正逐步顯現,2024年,綿陽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實現產值25.1億元,預計2025年突破30億元。

綜合優勢鑄就核醫療產業叢集
產業的建圈強鏈,看的是城市的基因、人才、區位等內在優勢。
綿陽,與生俱來就有國防科技的基因。
綿陽是一座三江環繞的城市,是蜀道咽喉之地。在全國三線建設期間,綿陽是後期部署的四個重點城市之一,曾調入15萬技術人才,擁有良好的國防工業基礎。
“兩彈一星”任務完成後,中物院從青海搬遷至綿陽山區,自此紮根於綿陽,並在千禧年落地遊仙區。2000年9月,為把綿陽富集的國防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關部門作出了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戰略決策。2023年,遊仙區也定下“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的目標。
目前,綿陽聚集了中物院等20家國家級國防科研院所,超過260個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其中,兩院院士高達26位,佔比超過四川全省的一半。
人才,是產業的根。早在2006年,西南科技大學就成立了核科學技術學院,甚至早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5年,西南科大又與綿陽404醫院共建醫學院,探索以“核醫學+”為核心,醫、工、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辦學模式,培養複合型人才。
綿陽還在不斷引才。其中,“人才十條”政策設立10億元專項資金,對創新創業團隊最高資助2000萬元,對青年人才安居補助最高40萬元。因為人才帶來的技術突破立竿見影,中玖閃光曾在2023年引進清華大學核技術應用博士,僅1年就突破射線源關鍵技術。
過去3年,綿陽引進8.6萬人才,碩博人員達1.5萬人,使得2024年綿陽新增1.1萬常住人口,是四川地級市中常住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僅2025年第一季度,綿陽就引進重點人才7259名。

圍繞人才的聚集,科創平臺也在加速建設。
2022年,國家衛健委核技術醫學轉化重點實驗室落地綿陽;2023年,涪江實驗室啟動,聯合中物院、綿陽中心醫院、西南科技大學聯合攻堅“卡脖子”難題。
此外,耐心資本也在響應政府,為綿陽核醫療產業保駕護航。
2021–2023年,綿陽市政府透過發行逾130億元專項債和政府引導基金,對核醫療的基礎建設與科研專案給予資金支撐。緊接著,2024年,遊仙區首支核技術應用領域產業引導基金白鷺基金成立,出資規模為3.1億元,聚焦核技術、核醫療等核技術應用發展領域。
未來,園區內還將建成下游的核醫療專科醫院,佈局更先進的放療裝置。全面建成後,這家醫院將成為全國首家集質子、電子、光子、中子治療於一體的核醫療醫院。
曾經,核意味著國防安全。而如今,這束守護國家安全的光,正轉身照進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健康中。
綿陽,正用它半個世紀的積澱,完成這一次科技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