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研和SCI論文成為臨床工作的副產品!
關鍵詞:國自然基金;評審;打招呼
既然有個學術圈,也就會有“打招呼”。
甚至我自己,在申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時候,專案組的聯合申請人、一位剛畢業的博士“神通廣大”,不僅查到了評審官,而且還自作主張去“打了招呼”。
結果:被拒了。
我在申請第二項國自然時,則遇到另外一個另外感到奇怪的事情:有兩位評審人給我資訊,說“標書到了他的手裡”。
結果:被拒了。
這兩位都給了我B。那一年我的申請書得了三個B。看來有沒有收到“招呼”的評審結果是一樣的。但此後很久,我偶然和主任提了一句這事的時候,她還忍不住罵我“蠢、太蠢!”。
更有趣的是,這份標書在我做訪問學者的時候,美國老闆極為感興趣,讓我寫成了英文標書,然後他作為PI申請基金。
結果:中了。
因為這個課題,我留在了美國。。。
一晃都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說起這些陳年往事,是因為今天讀到了國自然基金委的老師發表在“中國科學基金”上的一篇文章,討論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評審中的“打招呼”現象與預防措施。
原文可以免費閱讀,連結是: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4//202405-924-926.pdf

打招呼的比例:
作者指出,2018—2021年基金專案評審期間“打招
呼”現 象 有 所 下 降,但 “常 打 招 呼 ”比 率 仍 達
8.6%,“偶爾打招呼”比率達64.4%。
呼”現 象 有 所 下 降,但 “常 打 招 呼 ”比 率 仍 達
8.6%,“偶爾打招呼”比率達64.4%。
打招呼的效果:
作者引用了一組調研資料,顯示,即使被“打招呼”但依然能公
正評審的專家的百分率達到70%以上,被“打招呼”
後要求迴避的百分率達到10%以上。
正評審的專家的百分率達到70%以上,被“打招呼”
後要求迴避的百分率達到10%以上。
作者認為,說明在被“打
招呼”的專家中,原則性強的佔多數,不會輕易受“打
招呼”的影響。
招呼”的專家中,原則性強的佔多數,不會輕易受“打
招呼”的影響。
這個結果令我不解:既然無效,為什麼仍然還有那麼多人“打招呼”?
我們也無從得知,是什麼人在打招呼、他們是如何知道“評審專家是誰”的。這個顯然更為重要。
減少打招呼的措施:
作者建議:
A,提高“打招呼”的難度;
B,設定科學、合理、可行的評審指標體系;
C,用科學的量化評審抵消“打招呼”的影響。
我非常贊同作者提到的整治措施。
我們(美國Healsan)一直在做客觀的學者量化評估系統,效果非常好;且已經被用於包括國內多個醫院在內的“醫學學術骨幹評估”、“基金評審評估”等。
該系統關注的是研究者的學術貢獻而非僅僅論文字身;有四個關鍵指標,重點關注被評審人研究論文被引用情況,提供基於客觀資料的評估結果。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4//202405-924-926.pdf
編輯:Henry,微訊號:Healsan;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封面:Hanson設計、GPT 4製圖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https://healsan.com/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