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juno
來源:正面連結(ID:SSAWPASS)
文章已獲授權
“這份責任很重,重到容不下任何算計。”
1335萬個年輕人,在這個6月結束了一場漫長的高考之戰。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將在一次關鍵的志願填報中決定未來身在何處。
這也是新高考的第11年——2025年全國有29個省份適用新高考,但地區之間的規則和政策差異巨大:一些省份採取“院校+專業”的選擇方式,有的則為“院校+專業組”,志願填報數量從30至百餘個不等——對學生背後的千萬個家庭而言,在資訊巨浪中填報志願,彷彿一場倉促的博弈。
可靠、專業、準確,是考生與家長的真實需求。在這個6月,我們也同樣見證了一群隱身在螢幕之後的工程師,用技術、演算法和資料打造了一個值得信賴的產品,把志願填報從一次不確定性的盲選變成科學決策的過程。
過去7年,他們所在的夸克高考,已經服務了1.2億考生和家長。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有超過50%的使用者來自於中國的三、四、五線城市——科技改變命運的故事,在杭州一間封閉式會議室內真實發生,且持續了整整七年。
對這群每年都“參加”高考的工程師來說,他們始終相信,比起分數更重要的是選擇,以及做好一件事的決心。或許從漫長的人生來看,高考不是“決定命運”的考試,只是一個小小的岔路口,而一個產品被認可的背後,也不僅只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關乎一個個普通考生家庭的信任與託付。
一群工程師的“模考”
6月7日,1335萬名考生走進2025年的高考考場,僅次於歷史峰值。凌晨1點,應考的學生們已經入睡,杭州西郊,阿里西溪園區大樓裡,一間會議室燈火通明。
牆壁上的白板寫滿了程式碼、模型和複雜的流程圖,桌面上散亂地堆著薯片、可樂和筆記型電腦,比起辦公室,這裡更像一間自習室。在這裡,一場從1點開始,持續到第二天早上6點的“模考”,剛剛開場。

夸克高考封閉式會議室內部
阿偉此刻屏息注視著的資料正是他的“考題”,他正在為夸克高考進行壓力測試。只有凌晨一點到六點,夜深人靜,沒有使用者的時間裡,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壓力測試像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阿偉需要“進攻”夸克高考的各個板塊和功能,以測試夸克服務的承壓能力。
阿偉短髮、羞澀,常常微笑,講話帶廣東口音,像鄰家兄長。阿偉2018年加入阿里,常駐廣州,是穩定性測試的專家,從2021年開始,每年4月,他會飛到杭州,參與到這場“趕考”之中。
考生們會在高考結束三週後,也就是6月末拿到分數,那是他們十年寒窗努力的見證,也是開啟未來的敲門磚——在接下來的一週裡,考生們需要收集資訊、確定意向、權衡利弊,最後做出決定。
而那時,才是阿偉真正的“大考”,6月下旬,志願填報服務進入最高峰,每秒鐘會有數萬使用者湧入系統。
阿偉要做的,便是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不斷模擬壓力“攻防”,以保障考生在真正的高峰期能穩定安全使用服務。
這樣的大考,他已經經歷了三年。
和阿偉一起連夜“模考”,給無數考生護航的,還有俊文,他負責設計“衝、穩、保”推薦演算法,這是高考志願填報的重中之重,關係到千萬考生的選擇和人生——為了解壓,他手裡總是盤著兩顆木核桃。
AI工程師梁歡從4月便把工位搬進了封閉式會議室,這是為了方便工作能隨時和同事溝通,直到7月高考志願填報結束,梁歡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此度過。他想實現的目標是,開發出“屬於每一個人的高考志願專家”,今年,他所在團隊開發出首個高考志願大模型,透過“高考深度搜索”、“志願報告”、“智慧選志願”三大功能,為每位考生提供精準、個性化的志願填報服務。
離梁歡的高考,已經過去20年,這是他加入夸克高考的第五年,也是夸克高考專案的第七年。從俊文帶著考生們跨過資訊壁壘,到梁歡運用夸克高考志願大模型幫助考生挖掘理想,再到阿偉堅實的服務保障,環環相扣,共同託舉起考生的夢想,背後是七年的積累。
七年間,梁歡、阿偉、俊文和夥伴們一起,一次次為大考交出更好的答卷,也見證著數以千萬計的考生,從高考,走向更廣闊的人生。
資訊決定命運
填報志願是倉促的博弈,在分岔口前,比起分數更重要的也許是選擇,而選擇依賴的,是充足的資訊和清晰的策略。
過去,考生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巨大的資訊壁壘。對大部分考生來說,填報志願的一週,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認真考慮“未來”這回事。要在一週時間內摸清未來無數可能性的樣子,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有哪些可能性。
小林是去年的山東考生,在填報志願以前,小林從沒有想過將來,對他來說,只要努力學習,就能上個好大學,選個好專業。家裡人對他的希望,也只是留在山東當地,畢業後能直接工作。但,什麼樣的專業是好專業?什麼學校方便在本地找工作?小林和他的家人並不瞭解這些問題的答案。
對小林來說,填志願像是站在十字路口,前方有無限可能,但卻被迷霧遮擋。這片迷霧,就是巨大的資訊差。
在負責資料的小雷看來,資訊,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考生們的選擇,這也是曾經困住無數學子的沼澤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高校招生資訊雖然面向大眾公開,但資訊量大、渠道分散,蒐集難度大。
資訊,成為了考生和家長,也是眾多志願填報專家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成為了高考志願填報諮詢市場上,最重要的資源。
志願專家任老師介紹,市面上有一些缺乏官方資料庫的志願填報服務,會抓取網路上未經證實的舊資料,導致推薦結果出現較大偏差,例如給500分的考生推薦985院校,對考生的填報產生不利影響。
而為了獲得更權威的資料,夸克高考在全國收集官方考試院釋出的權威資料,在幾年間積累起了權威的高考資料庫,實現了資料上“從零到一”的突破,這也成為了夸克高考的核心優勢之一。
但,高招資料來源多樣,偶爾有資料不夠準確、不夠及時的情況發生。高校的專業資訊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紙質檔案掃描而來,偶爾會出現錯字的問題,小雷還記得,曾經有資料供應商把專業名字搞混,“葡萄酒”識別成“萄萄酒”“葡葡酒”;或是專業程式碼識別出錯,把“6O”識別成“60”……
在夸克團隊看來,資料是志願填報的底層,一旦出錯,影響的是考生的決策。關係到考生命運的每一步,都容不得差錯。而從全面到準確,“資訊”這一步,夸克團隊走得並不輕鬆,如何更快、更精準地整合資料,成為了小雷面對的頭號問題。

夸克高考工程師
2023年,小雷加入夸克高考,著手搭建更完善的高考資料體系,他和團隊在資料系統中引進了AI技術,從過去的人工校對資料發展到自動校對。兩年時間,夸克高考的資料庫已經做到全面、精確、快速。
重要的不只是如何獲得資訊,更是如何解讀資訊,整合和篩選海量高考資訊,只是第一步。對負責推薦演算法的俊文來說,如何用茫茫資訊輔助考生,是他工作的關鍵。
從小雷那拿到資料後,俊文的工作可以概括成兩件事:做推薦,算機率。做推薦,是基於海量使用者的過往偏好和每個考生的分數情況,對全國近3000所院校進行排序,把考生喜歡的、受社會認可的大學和專業呈現在前列,幫助考生更快篩選。算機率,則是指根據考生分數和過往錄取資料,幫助使用者計算出被某專業錄取的機率,並將之轉化為“衝、穩、保”的建議,幫助使用者制定更理性,也更人性化的報考策略。
在進入高考專案前,俊文已經是專攻搜尋推薦演算法的專家,參與過許多重要專案的開發。一開始,團隊想當然地遵循“分盡其用”的邏輯,但俊文很快發現,只是將分數與分數線匹配起來並不足夠,高考場景具有其獨特性,這獨特性正在於“人”。
俊文舉了一個例子:浙江考生往往偏愛本地院校,但過去,推薦演算法的核心在於分數是否與分數線相匹配,於是考生到推薦列表裡邊一看,會發現壓根兒沒有熟知的本地大學,而是省外招生人數比較少的大學。這些省外大學在浙江招生人數少,分數波動大。對使用者來講,去填寫這樣的大學,報考意願不強,風險也比較高。最終,考生可能會陷入糾結,乃至懷疑夸克高考服務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這背後有兩方面問題,一是演算法本身仍有最佳化空間,需要將推薦邏輯從匹配分數轉到滿足考生的個性化需求;另一邊,演算法的策略出於理性,考生的思慮則更為複雜,面對演算法推薦的,高性價比的冷門院校,考生難免會感到遲疑,“你為什麼給我推這個?”,乃至會問,“你們是不是收錢了?”,這對夸克高考的可信度形成了挑戰。
怎麼讓演算法更精準地滿足需求,同時引導考生理解和信任演算法,這是俊文加入夸克高考後,便開始思考的命題。
每年4月份封閉式“趕考”以前,俊文會把自己帶入到“當年高考的狀態”,在夸克高考裡填上當年的分數,走一遍志願填報的流程,作為技術專家,他希望用親身體驗去挖掘出那些資料、程式碼之外,考生們真正的需求和焦慮。
而志願填報結束,錄取結果公佈的日子,是俊文一年中最緊張的時刻,他幾乎每時每刻盯著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刷夸克高考使用者的評論,他最大的擔心是看到考生說“算得不準”。對俊文而言,高考志願服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關乎千萬考生命運的社會責任。
夸克的一位產品經理告訴我,現在的社會變化也非常快,前幾年的熱門專業,土木工程等今年就業會遇冷。今年會有很多新興行業,比如人工智慧是風口,“很多的時候填報志願不能只看當下,要著眼未來的發展。”
資訊決定命運。一份更準確的資料,一條更及時的更新,背後可能都關聯著一個夢想,一種人生,一個家庭的喜樂哀愁。為此,夸克團隊年復一年地探索和努力,但這遠遠不是終點。小雷和俊文們希望做到的,是從龐雜的資訊中,幫考生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決定自己的命運。
走過獨木橋的最後一步
6月12日,湘西永順縣第一中學高三的老師劉德安,在2025夸克高考服務溝通會上,向我們分享了一個考生的高考志願故事:小云來自湖南湘西一個農村家庭,2023年,小云高三畢業,超過歷史類本科線10多分,但囿於資訊差,直到遞交志願最後一天,仍然沒有選好一個學校,小云和父母在焦慮之下求助於班主任劉老師,用半天的時間瞭解專業,成功在最後關頭完成填報。
小云是幸運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她走進了理想的院校。而對像她一樣千萬山區考生來說,在一週時間內釐清浩如煙海的資訊並做出決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父母往往對志願填報一無所知,班主任和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沒法幫到每一個學生,花費上千甚至上萬元購買一對一專家諮詢,則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承擔起的選擇。
據艾媒諮詢釋出的《2025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及就業前景大資料分析報告》,2025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將達到10.9億元;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發起的調研則顯示,在約2000個高考家庭中,有52.9%購買了相關服務。巨大的付費市場伴隨的是高價諮詢亂象,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但在過去七年,夸克高考始終免費向所有考生開放。千軍萬馬過高考,填志願是獨木橋上最後一步。出分後,考生需要迅速根據意向和分數確定自己的填報策略,既要為理想院校留下衝刺空間,又要找到穩健的保底院校,其間需要的是充足的資訊和成熟的策略。

“暖芒計劃”志願填報公益講座現場
分數是敲門磚,資訊是門檻,但說到底都是工具和路徑——志願填報的主角,從來都是人。對設計推薦演算法的俊文而言,演算法最終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
過去,分數是院校推薦的核心,分數線高的院校便是好學校,分數線低則自然靠後。而俊文的演算法,則將就業的薪資水平,總體的招生人數等分數線難以說明的因素納入考慮,讓推薦演算法具有更好的“可解釋性”,讓考生理解和信任演算法,也讓演算法更貼近考生的需求。
為了更精準滿足考生需求,2024年夏天,夸克首次將AI搜尋應用到高考頻道。新技術提出了新問題:AI時代,如何填志願?既然選擇的重擔無法被人工智慧分擔,除了資訊的整合,AI還能做什麼?
在志願專家任老師看來,許多考生填報志願時面臨的難點並不在於知道自己“能去哪”,而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去哪”,而這正是AI能幫到人的領域。
選學校,還是選專業,這是個問題;同樣成為問題的,還有升學率、就業率,乃至城市文化、飲食、氣候……每一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自變數,都將影響考生接下來四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人生路徑。沒有正確的選擇,只有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意味著每個考生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報考方案。
這正是梁歡的希望。作為“元老”,梁歡見證了夸克高考幾年間如何從“資訊服務工具”,走向靈活、精確、個性化的“志願填報專家”。
2021年,梁歡加入夸克高考,正值部分省份開始試點“新高考”,即從傳統的文理分科改為“3+3”或“3+1+2”的選科模式,志願填報模式也因此發生重大變化,他與其他技術出身的同事們面對複雜規則,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
幾年間,隨著資料的不斷積累,資料體系和演算法的不斷最佳化,夸克高考逐步建立起了走在行業前沿的志願填報服務,梁歡自己也快成了“高考志願專家”。今年,他參與開發的夸克高考志願大模型正式上線。模型驅動的夸克“志願報告”以Agent方式執行,能像經驗豐富的志願填報專家一樣,為考生提供個性化的規劃建議。
在工作中梁歡發現,對考生來說,在分數線、招生名額等“硬資料”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和高校報考相關的“軟知識”。為此,夸克高考邀請了全國各地的數百名高考專家,邀請他們加入到填報策略的設計與最佳化當中。
志願專家們帶來的,有全國各地的差異化知識:甲地考生更愛進入體制內,乙地考生更愛留在本地發展;也有獨特的觀點,比如某些211的好專業,可能比起985邊緣專業更具價效比;更有在無數真實案例中積累起來的洞察:行業院校如電力院校、石油院校,往往有不錯的就業去向,堪稱價效比之選。
各地老師的觀點交融碰撞,甚至會有爭執,而夸克高考志願大模型要做的,便是提取共識,透過梳理轉化上萬條志願專家思考路徑,把專家的建議、經驗融進模型裡,讓大模型學會專家填報志願時的底層邏輯,將千奇百怪的個性化案例轉化為可行的填報思路——在幫助訓練高考志願大模型的過程中,像任老師這樣的高考志願專家自己也受益匪淺,對他而言,AI能夠幫他們把多年沉澱的經驗打磨為系統化的思路。
AI時代,填志願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夸克的志願報告Agent會為考生設定12個問題,包括4-8個興趣問題和4個分數有關的問題,考生用幾分鐘時間回答後,模型便能從中精準提取使用者要求,分清輕重緩急,甚至進一步挖掘考生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真實需求,結合高考成績、家庭背景和地域偏好,釐清專業方向、就業前景及未來發展路徑,生成一份15-20頁A4紙的志願報告。
比如,一位來自山東的考生,選考物理、化學和生物,分數是460分,剛過本科線,傾向於畢業後在山東省內直接就業,最好每年學費也在8000元以內。夸克高考大模型在設計屬於他的志願報告時,便會聚焦于山東省內學費較低的公立高校,並特別關注與山東省內產業升級關聯度高,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優先推薦就業率高、薪酬情況好,有校企合作的院校。
與之相對地,如果考生的計劃是考研,模型便會優先推薦有碩士博士點,或考研成功率比較高的學校。在完成分析後,大模型會按照“衝、穩、保”的結構,為考生分級推薦96個志願。報告中,既有推薦原因的分析,也有詳盡的風險提示,如專業組招生的調劑風險——數百名高考志願專家的經驗和智慧,凝結為大模型的12個問題和一份報告,幫助考生完成一次嶄新而清晰的自我探索。
精準匹配,分盡其用,只是梁歡和他的同事們希望做到的第一步。梁歡希望,能借助大模型能力,讓每個人都用上高水準的免費志願填報諮詢服務。
一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是,在夸克高考的使用者當中,超過50%來自於三、四、五線城市,在甘肅天水、四川阿壩等資訊閉塞的地區,很多考生選擇透過夸克高考進行志願諮詢。
一份全力以赴的答卷
俊文還記得自己和夢想如何擦肩而過。
2011年,俊文在浙江高考,出分後,爸媽想讓俊文報考法律專業,俊文卻一心希望去學計算機。那時,俊文唯一的資訊來源,只有厚厚的志願填報手冊,又稱“大本”。大本只能告訴考生和家長有哪些專業,卻不可能告訴他們,什麼是最適合的專業。
最後,俊文妥協,去了一所法律院校學習金融。到了現在他仍然會想,若是當年有夸克高考這樣的平臺,也許他就能開啟視野,去到真正適合的專業和院校。
如今,俊文也成為了“高考專家”,就在去年,他還主動幫親戚的孩子使用夸克高考,尋找更合理的志願填報方案。
而對梁歡來說,最大的願景是夸克高考能和考生建立起信任的連線,而一年年的進步中,這個願景也正逐漸變成現實。在辦公室裡放著一塊大屏,每年6月志願填報的時間,有多少使用者,哪個省有多少使用者,建立了多少志願表,地圖上就會亮起一塊。使用者量快速上升的同時,考生們對夸克高考的滿意度也在不斷提高,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好評與感謝,湧入夸克使用者反饋的後臺。
對梁歡和他的同事們來說,他們的願景是讓夸克高考不止於一個“高考工具”,而是成為陪伴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成長和探索未來的夥伴。
正如夸克高考產品經理郟海峰所言,考生的每一次搜尋都是一次真實的人生抉擇。“這份責任很重,重到容不下任何算計。我們只專注於每一條搜尋、每一次推薦、每一份報告能不能更準一些,踏踏實實地把細節做到更好。”
漫長的人生裡,高考也從來不是什麼“決定命運”的考試,只是一個小小的岔路口。但這個路口,又確確實實地通向接下來四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多樣生活;對一些考生而言,這也是他們走上另外一條生活道路的起點。
七年前,夸克從大量和大學專業有關的搜尋資料中,洞察廣大考生的真實需求,著手開發免費、智慧的高考產品;到如今,以高考大模型覆蓋志願填報全場景,定製個性化志願報告,始終未變的,是對每一個考生聲音的傾聽,對每一份志願的重視,和對每一種人生的尊重。

會議室內的橫幅
在夸克高考封閉式辦公室裡的白板上,貼著一張條幅:“每一份志願,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俊文、梁歡,和千萬考生們一起,以不同的方式,完成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志願答卷。
郟海峰、劉德安為真名,其餘為化名文中部分人物來自誇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