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AI填志願“平替”張雪峰,靠譜嗎?

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人。
這1335萬考生,即將面臨選學校、選專業的難題。
有人說“選擇大於努力”,有人說“三分考、七分報”,加上網際網路上“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新聞學已死”“狀元進金融,畢業即失業”“土木建築,時代的眼淚”等熱梗的流傳,使得高考填報志願,成了許多考生與家長的“心頭病”。
圖由AI生成
面對2000餘所普通高校、1000多個專業的選擇,究竟怎麼選才不會後悔?如今大火的AI填志願,靠譜嗎?而動輒10000元的諸如“張雪峰”之類的機構志願指導,又是否可全信?
輔助填報志願依然是香餑餑
根據百度資料顯示,去年高考成績公佈後,僅6月25日當天,就有超過1000萬用戶使用了AI志願助手,輔助填報志願。
在AI技術爆發的當下,點開隨意一個瀏覽器,選擇“高考”板塊,幾乎都有一名AI志願助手提供相關服務。只要輸入高考成績,就能自動推薦可報考的大學、專業,還能協助生成志願表。
圖源夸克
以夸克為例,筆者按照“上海考生”,科目為“物理、歷史、化學”,成績就為548,排名8178,這樣一組高考資訊填報,系統生成了一份志願填報推薦報告。
這中間,考生可以有八個填寫興趣偏好的選項,包括目標院校、地域偏好、專業偏好、優先策略、畢業規劃、職業傾向、學費傾向和其他資訊。
“院校優先”和“專業優先”的結果,方案都分為“衝、穩、保”三個檔,“院校優先”一共推薦了將近600所高校選擇,“專業優先”推薦了超過4000個選擇。
僅從AI提供的方案來看,至少資訊全面,並且方案生成迅速,幾乎是“秒級”輸出,也難怪越來越多的考生和家長,選擇用AI來作為高考志願填報必不可少的工具,市面上的工具也越來越多。
當下,市場中備受青睞的 AI 志願填報工具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其一,網際網路行業頭部企業於搜尋引擎端推出的 AI 志願輔助產品,像夸克、百度、QQ 瀏覽器、抖音等均已上線 AI 志願填報助手功能,使用者只需搜尋高考相關內容,首頁便會自動推送此類 AI 服務。
其二,由各類資料資訊服務企業研發的 AI 高考志願填報工具,呈現形式豐富多元,涵蓋 APP、微信小程式等載體,多數產品為付費服務,價格區間在 98 元至 980 元不等。
其三,官方主導推出的 AI 高考志願填報平臺。例如教育部 “陽光高考” 資訊平臺已正式投入使用,面向高考生免費開放。該平臺依託招生資料、就業資訊、調研結果、測評分析等大資料資源,可提供志願推薦、專業詳情介紹、心理測評分析、就業去向及前景查詢等多項服務。
除了這些線上平臺,早些年更受歡迎的,是線下“張雪峰”式的志願填報機構,他們主打真人、一對一、多年填報經驗等,動輒收費上萬元。
圖源網路
以張雪峰為例,去年高考季,張雪峰直播間釋出11999元/17999元兩檔高考志願填報服務,2萬個名額被一搶而空,江湖留下“3小時賺2億”的傳說。
今年,高考前一週,張雪峰宣佈“或將”停播,但其實,近期張雪峰官宣6月15日—30日將在某平臺每晚19:30連續進行15場報考直播連麥,意味著今年高考張雪峰將“復出”。而上述兩檔服務今年分別漲價1000元,上架20分鐘後,大部分省份就售罄。
其實高考志願填報成為一門生意,早就不是新鮮事。
比如媒體此前報道的新東方高考志願服務,收費標準有6590元和7500元兩種,差別在於服務次數不同,6590元的只有一次不低於90分鐘的面談,7500元的可以在志願填報前有4-5次面談。機構共有30多位報考老師,所有的填報都不包過。
只是,目前這個行業魚龍混雜,不是所有的機構都是“張雪峰”、新東方。有媒體報道,一些所謂的“高考志願規劃老師”,不少都是行業新人,甚至還有兼職從業者,經過幾個月甚至更短時間的培訓即上崗。
圖由AI生成
這也導致家長們花錢的同時也心存疑問:這錢花得值不值?AI填報、高價機構到底哪種更靠譜?
志願填報復雜,AI 減少資訊差
家長和考生,之所以如此依賴機構和AI,背後原因並不簡單,但邏輯卻不復雜。
如今實行的新高考改革,讓高考志願選擇變得更加複雜。
所謂的新高考改革,是用“3+3”“3+2+1”的自選科目模式,代替原來的文理分科。
這就導致了,因為考生所選科目不同,不同專業、院校的限制條件不同,例如很多專業要求學物理化學,而一些專業不收學歷史、生物的,這也意味著,院校招生和志願填報政策更多元、專業、複雜了,堪稱“史詩級”難度。
圖由AI生成
像今年,不光平行志願的數量提升至45個,而且每個院校專業組志願內,最多還能填報6個專業志願。
志願數量的提升,讓多數省份的志願數量都在80個以上,比如貴州為96個,遼寧甚至達到了112個,要知道,在新高考改革之前,遼寧的最高志願填報數量,只有36個。
圖源網路
於是,當面對著兩本厚厚的,加起來有上千頁的《志願報考指南》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專業目錄》時,如何在其中排列出“最優解”,也是很多考生所焦慮的。

圖源網路
不少人考生和家長認為,與其一頁頁去翻閱和排列,不如藉助AI工具幫忙,或者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省時省力。
而且,對於那些山區的考生和家長而言,本身認知有限、資源匱乏,父母沒經驗,家裡第一個大學生等等情況,都存在,對於這些家庭而言,填報志願幾乎相當於抓瞎。
因此,對於那些無法繳納高昂機構費用的家庭,利用AI來參考填報志願,相當於技術平權,也是一種科技普惠。
辯證使用,AI不可全信
毋庸置疑,AI 志願填報的優勢顯而易見。
考生只需輸入高考地區、分數、位次及興趣方向等關鍵資訊,系統便能快速生成涵蓋推薦院校、專業及錄取機率的高考志願資訊表。甚至一些高考志願規劃師,也會利用AI工具輔助為高考生推薦方案,讓報考更科學、有效。
圖由AI生成
這種智慧化服務既極大節省了時間與精力,又能有效彌合資訊鴻溝,避免因資訊不對稱導致的盲目報考,為考生提供更科學合理的志願選擇方案選項。
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報志願時,也不可全信AI。
首席君經過測試發現,同樣的成績、同樣的需求,使用不同AI系統,針對同一院校的錄取率,一個AI系統給出的錄取率為29%,另一個卻高達99%。而且,推薦的志願填報結果差異明顯,一個軟體給出上千種院校專業組合,到了另一個軟體只剩下兩三百種。
圖由AI生成
其實,原因在於這些AI軟體系統,都是基於往年的資料進行的分析、清洗、篩選,資料來源的不同以及預測模型不同,給出的結果也會不一樣,而AI搜尋資料的完整性、真實性、時效性,其實都有待考究。
況且,使用者在使用AI過程中,對AI模型進行了訓練,系統自動根據使用者歷史使用習慣偏好,生成不一樣的結果。
這就是說,單純用AI來指導志願填報,這中間影響的變數因素太多,AI侷限性還是比較明顯。
因此,如果使用AI工具填報志願,首先需要擺正心態,只是把AI當作一個輔助工具,只是一個初步篩選工具,而不是完全當作決策工具,並且建議同時多使用幾款AI工具,深入對比之後,再綜合考慮AI輸出的填報結果。
另外,建議提早開始瞭解目標學校/目標區域的情況,找到相關校友,或者親戚多瞭解一些實際情況為佳。這也是為何人工服務高考志願填報依然吃香的原因之一,因為AI還不能完全掌握隱藏在公開資料後的社會規則。
其次,首席君建議,在眾多看似都可以的選項中挑出合適或者滿意的,一般有幾個步驟和思路可供選擇:
1. 排除法
將AI建議的可選項拜訪在你面前,逐步排除掉那些你肯定不考慮的,那麼剩下的越少,你就會更容易選擇一點。很多時候你或許不知道要選什麼,但你大機率清楚你肯定不要什麼。
2. 打分法
將選擇的因素設定不同權重(因人而異),然後將你用排除法後剩下的的志願選項根據權重打分,然後根據分數排名來確定最終的目標選項。
3. 根據填報志願的規則來考慮如何填報這些選項,這個規則可能因為不同年份,不同地區而有區別。
對於分數不錯的同學,大機率會糾結到底是去知名學校的普通專業,還是普通學校的好專業,在這裡,首席君會建議優先考慮知名學校,除非這所學校所在的區域是你完全不考慮的地理區域;因為專業不是一輩子固定的,轉專業轉方向很正常,但是學校是很難改變的,這決定了你的圈子。
對於分數一般的同學,如果可選學校本身就不是985/211,那可以優先考慮學校/地區的就業與專業匹配度。有些學校雖然不是大眾知名院校,但和某些體系的就業是強繫結的,當然就有一定的優勢。
說了那麼多,即便選專業不盡如人意也沒關係,在人生成長過程中,高考只是關鍵節點之一,個人與社會都在變化之中,過去的冷門專業,可能在未來成為熱門。在高校裡,學習也是動態的,現在可學習資源太豐富了,你真的要學任何你想學的專業內容,都可以找得到。
總之,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志願填報,沒有絕對正確的唯一選擇,也沒有永遠不後悔的選擇。各類 AI 工具雖能為迷茫中的考生及家長提供參考,但關乎 “去哪上大學、選什麼專業” 的關鍵抉擇,需從興趣偏好、就業趨勢、專業前景、個人職業規劃等多維度綜合考量,絕非僅憑 AI 工具就能決定。
更重要的是,保持一份終身學習進步的初心和能力,讓自己永遠擁有選擇的籌碼才是關鍵。
參考資料:
1、遠川研究所,《張雪峰又“退網復播”,他是高考路上的收費站》
2、揚子晚報,《高考來了,考生家長模擬選志願的AI搭子已上線》
3、光明網,《高考志願填報靠AI,人生正在被“程式碼化”?》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END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