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排行榜前端10%、年入25萬美元:“並不覺得有錢”

當47歲的勞倫·費契爾(Lauren Fichter)與丈夫合計年收入達35萬美元時,她從未料到自己會成為“經濟焦慮群體”的一員。這對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雷丁的夫婦擁有一套自住房和一套Airbnb度假屋,三個孩子參與著高昂的俱樂部運動,日常外賣是家庭餐桌的常客。然而,大兒子達爾頓(Dalton)即將面臨的大學學費賬單,正撕開這個“典型中產家庭”光鮮表象下的財務裂痕。
根據《華爾街日報》分析,像費契爾家這樣躋身全美收入前10%的家庭(年收入超25萬美元),正陷入一種矛盾境地:他們收入遠超父母輩,甚至高於自身預期,卻始終無法獲得“富裕階層”的安全感。密歇根大學消費者調查主任徐薈安(Joanne Hsu)指出,儘管“美國夢”指標顯示高收入者更易實現階層躍升,但飆升的住房、教育、醫療成本正在吞噬他們的財富感知——在年收入超13萬美元的前三分之一高收入群體中,僅26%受訪者認為近三年生活水平有所提升。
費契爾的困境折射出當代高收入群體的普遍焦慮。為籌備三個孩子每人每年7.5萬美元的大學費用,她時隔15年重返職場從事銷售,但存款進度仍遠落後於目標。家庭賬本顯示:子女年度體育支出高達9000美元,而五年間水電費從每月200美元飆升至500美元;原本1萬美元的房屋粉刷預算,因成本上漲被迫擱置。她的丈夫甚至開始自學修車、房屋維修以壓縮開支。“我們絕對算不上富人,”費契爾直言,“只是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新中產’。”
除生活成本攀升外,職場保障的瓦解更令高收入者如履薄冰。企業裁減白領崗位、終止傳統養老金計劃,使得“高薪≠穩定”成為新常態。密歇根大學調查證實,高收入群體當前最擔憂的三大問題依次為:物價持續上漲(78%)、失業風險(62%)及貿易政策波動(55%)。這種不安感在費契爾家同樣存在:“過去企業會為你的退休負責,現在我們必須自己規劃未來。”
徐薈安分析認為,當代高收入群體正經歷著一種“相對貧困化”:當收入增長長期跑輸通脹時,即便絕對值提升,主觀財富感也會下降。資料顯示,過十年間美國大學學費漲幅達89%,醫療保險費用激增155%,而同期中位數家庭收入僅增長37%。這種錯位導致即便年入25萬美元的家庭,在支付房貸、教育、醫療三大剛需後,可支配收入所剩無幾。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