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即將過去的2024,巴黎奧運會註定是繞不開的大事件。
每個奧運年,都見證了新人初出茅廬的意氣風發,和老將告別賽場的感慨萬千。每個奧運週期的末尾,我們都要密集地經歷一次次告別:今年巴黎奧運會男雙1/4決賽後,英國網球名將穆雷宣佈退役,同時代的巨頭納達爾,也於近日結束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舞”,正式退出職業網壇。
退役是一個運動員運動生涯的終點,也是開啟人生下半場的起點。無論上半場是輝煌還是暗淡,不拘泥過去,不虛設未來,不為自己設限,或許就是開啟下半場的最佳答案。
輝煌過後,從頭開始
根據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提供的資料,精英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很少能持續10年以上,他們通常在34歲左右就會退役[1]。在這一時間節點,和他們選擇不同人生軌跡的個體,大多已經擁有了在崗位獨當一面的經驗,到34歲退役時,這些運動員的職業發展水平比非運動員個體落後至少10年[1]。
向佔據了人生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的運動專案告別,從頭開始一段全新的職業生涯是不容易的。甚至有學者認為,運動員從退役到重新定位自己,需要7年的時間:他們在退役前兩年很可能處於拒絕接受的狀態,並且要經歷一個長達5年,充滿了衝突和創傷的過渡期[2]。


離開賽場的運動員們想要開啟一段全新的職業十分艱難 / 圖蟲創意
無論是擁有完美運動生涯的大滿貫得主,還是意外退場的無冕之王,在退役時都會面臨過渡困境。一篇探討影響運動員順利過渡到退役生活的因素的研究發現,不僅賽場內外無法彌補的遺憾是阻礙因素,太強的運動員認同感也會使他們難以順利開啟第二人生[3]。
英國阿伯泰大學教授David Lavallee表示,在體育專案中,擁有專注而排他的身份認同的運動員往往表現得更好,但他們在轉型過程中也會遭遇更多的困難[1]。強烈的運動員身份認同會增加退役運動員在職業、社交和情感上的困難,進而使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退役後的生活[4]。
對於那些曾經在賽場上叱吒風雲,收穫無數的世界冠軍、奧運選手來說,他們或許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支援,但伴隨退役而來的心理上的落差只有自己可以解決。
一項針對湖南省退役年限達5年以上專業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在役時的運動成績與退役運動員職業角色轉換呈負相關。研究者認為,好的運動成績會讓退役運動員對自己產生較高的社會角色期待,而當他們發現以往的輝煌成績無益於解決當下的生活難題時,就會出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理落差[5]。


在職業生涯中,運動員們憑藉其卓越的成績贏得了無數關注與熱捧 / 圖蟲創意
獲得多次世界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操全能金牌獲得者楊威在退役之後,就經歷了漫長的自我探索期。
退役之後,朋友拉著他一起做汽車修理廠生意。有一次,大家拿下了個客戶的大單,在一塊兒吃飯慶祝,但他在一旁卻十分茫然,一點兒不興奮。他開始意識到,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其他成功,都難以取代過去當運動員的成就感。
於是,之後他嘗試了份和體育相近的職業,開了家運動員俱樂部,但卻發現市場對體育培訓反響冷淡,這並不是一個能夠帶來好的經濟收益的領域。


選擇適合自己的全新領域,對楊威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經過幾次探索後,楊威在平衡內心的自我需求後,開始投入一個全新的領域——直播帶貨,學習如何講解賣點,精準把握節奏。
楊威就這樣從非凡的競技體育巔峰迴歸平凡的日常,人生的下半場可能永遠無法帶來上半場般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成就感,但不拘泥於過往的榮耀,不為自己設限,才可以擁有從頭開始的勇氣。而嶄新的開始,也意味著更多的可能。
普通人,
如何開啟人生下半場
相比起以一場比賽落幕為分界線,從而開啟人生下半場的奧運冠軍,普通人人生的上下半場劃分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變化常常是悄然發生,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受到的。
關於“人生下半場”,似乎跟著的都不是什麼好詞。古早網際網路流行一個詞,叫做“初老症”,臺劇《我可能不會愛你》裡,女主程又青在30歲生日那一天被提醒以下初老症狀的來臨:“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記,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記得”“以前糟蹋身體,現在被身體糟蹋”……
另一個更為“聳人聽聞”卻經久不衰的詞,是“中年危機”。


逐步踏入中年的人們漸漸覺得做事力不從心 / 圖蟲創意
這個詞提出者——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傑奎斯這樣形象地描述:人的生命如同一個看不到盡頭的上坡路,當終於走到山頂,才發現眼前卻是一個下坡,它一直通向死亡。這個山頂就是一個轉折點,即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6]。
此後,一些學者把中年危機定義為,個體對時間的感知從“出生後的時間”轉變為“剩下的時間”,逐漸感受到身體老化,時間有限,進而感到不安和沮喪的人生狀態[7]。
這個概念自提出以來就備受爭議,許多學者質疑“中年危機”概念的嚴謹性,並認為“中年危機”其實根本不存在[8]。但事實上,幸福感與年齡的U型關係,的確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證明存在。一項利用中國居民調查資料的研究同樣如此,研究顯示,與青年人相比,中年人的幸福感平均降低約0.2,約為幸福感平均值的5.5%,其中,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年危機更為嚴重[9]。


踏入中年期,人們容易同時面對健康、家庭、職場等多個方面同時帶來的危機 / 圖蟲創意
進入30歲的人生,確實不太容易。和30歲如影隨形的,似乎總是些職場被最佳化、就業被歧視的壞訊息。年長的員工,更容易被貼上積極性較低、更容易受到工作和家庭失衡影響等刻板印象。
然而一項香港大學的研究評估了6種對於年長員工刻板印象的經驗資料,發現絕大多數刻板印象都與經驗資料不符[10]。
並且,人生的每一步都不白走,30歲前的幼稚青澀換來的經驗能力,都是人生下半場繼續向上攀爬的財富。
多項大樣本研究表明,人的情緒感知能力在中年時達到頂峰,與年齡呈現出了倒U型的關係[11]。對他人情緒敏銳的洞察力,將有助於人際交往中更好地體諒他人,覺察關係的微妙變化。


年紀略長的職場人在處理工作時會更加遊刃有餘 / 圖蟲創意
同時,年長的職場人,會以更加成熟的態度處理工作。研究發現,年紀較大的員工更傾向於使用適應性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從積極面重新評價一件事;而年輕員工,則更頻繁地採用過度思考、反省等適宜不良的情緒調節策略[12]。
採用積極情緒的能力,也將有助於應對客觀存在的職場限制。一項探究中年危機對知識型員工創造力影響的研究中,研究者將負面情緒區分為“高啟用促進型”和“低啟用預防型”,發現中年危機引發的高啟用促進型負面情緒,會使員工更聚焦於解決問題,透過主動採取行動管理自身,反而增加了創造力[13]。
人生不設限,
未來的可能就是無限
進入人生下半場,職場、家庭、社會……來自外界四面八方的壓力似乎將前方的路壓縮得越來越窄。然而,外界的限制不必然構成不可逾越的阻礙,人人嚮往想要抵達的曠野,最終還是源自於於不為自己設限的內心。外界環境越是逼仄、內卷,越要給自己的心中留一片開放的曠野。
近些年各行各業的競爭都在不斷加劇,在這之中若要排個高低,金融行業一定位列前茅。
眾所周知,金融業向來是一個門檻極高的卷王行業,一項針對全國各省市金融業從業人員的調查研究發現,早在2008年,金融業就出現了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過剩的現象[14]。現如今,金融業更是捲上加捲,高學歷配上多段垂直實習的背景,也難以在求職市場上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求職者之間的競爭愈加白熱化,年輕人們求職的道路並不容易 / 圖蟲創意
作為金融行業的一員,諮詢顧問是在一線服務小微企業,打通最後一公里的一群人。
在許多人眼中,諮詢顧問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銷售業績,這種偏見和誤解不僅忽略了諮詢服務的真正價值,也使得他們在面對客戶時,需要額外克服他們的牴觸情緒。
事實上,作為一名諮詢顧問,他們的工作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要複雜和辛苦得多。複雜的金融知識,對於小微企業主們來說有些晦澀難懂,一名成熟的諮詢顧問則需要深入城市、縣城、鄉村,面對面實地瞭解小微客戶的真實情況,用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溝通技能,為他們提供和講解最契合需求的方案,帶給小微企業專業有溫度的金融諮詢服務。
對於這群活躍在一線提供專業金融服務的諮詢顧問們,平安擔保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真正不設限的平臺。


諮詢顧問接待客戶充滿了熱情和活力,在不斷地耐心溝通下,一步步贏得客戶信任
在職場中,性別、年齡、國籍都可能成為向上加薪晉升的障礙,這也就是所謂的“玻璃天花板”現象[15]。但在平安擔保,諮詢顧問們依然可以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樸素道理。無關年齡、性別,透過努力即可博取更高的收入。不論你是20歲、30歲、40歲,這裡都有你再次成長的空間。
2021年的資料顯示,我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超過1億戶,佔了市場主體的90%以上,貢獻了60%以上的GDP[16]。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這些群體構成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他們每一個鮮活個體的接觸溝通,也是諮詢顧問開拓眼界,見識多行業生意門道,識別最前沿行業機遇的絕佳機會。


不斷成長的諮詢顧問們越來越有自信
平安擔保的諮詢顧問們在一次次的客戶諮詢接待中豐富專業硬知識儲備,鍛鍊商業洞察力,並在盡心竭力給出最佳方案,贏得客戶信任的過程中,還能與小微企業一同成長並收穫價值感,實現不設限的理想人生。
他們相信,無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永遠可以擁有不為自己設限,重新開始的勇氣和底氣。人生不設限,未來的可能就是無限。

[1]Olympics.(2024).Life after sport: Why Athletes need to prepare
[2]KANE MA.(1991). The Metagonic Transition: A study of career transition,marital stress and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for professional athletes.
[3]Voorheis, P., Silver, M., & Consonni, J. (2023). Adaptation to life after sport for retired athletes: A scoping review of existing reviews and programs. PloS one, 18(9), e0291683.
[4]Schmid, J., Conzelmann, A., Engel, R., Kuettel, A., & Schmid, M. J. (2023). Retirement from elite sport and self-esteem: a longitudinal study over 12 yea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1176573.
[5]常娟.(2018).我國退役運動員角色轉換的影響因素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41(07):49-55.
[6]JAQUES E. 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1965).Int J Psychoanal(4):502-514.
[7]HERMANS, HUBER'T J M, et al.(1998). Self-Narratives: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Psychotherapy[ J]. Journal of CognitivePsychotherapy(12):276 -279.
[8]閻光才.(2020).高等學校中年教師的職業生涯表現與困頓.教育研究,41(07):95-108.
[9]楊繼東,鄒宏威(2021).“中年危機”的經濟學分析——基於幸福感資料的證據.勞動經濟研究,9(03):71-100.
[10]Ng, T. W. H., & Feldman, D. C. (2012). Evaluating six common stereotypes about older workers with meta-analytical data. Personnel Psychology, 65(4), 821–858.
[11]Friederike Doerwald, Susanne Scheibe, Hannes Zacher, Nico W. Van Yperen.(2016).Emotional Competencies Across Adulthood: State of Knowl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k Context, Work, Aging and Retirement, Volume 2, Issue 2,Pages 159–216,
[12]Susanne Scheibe, Ines Spieler, Katharina Kuba.(2016). An Older-Age Advantag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fter a Day of Work, Work, Aging and Retirement, Volume 2, Issue 3, Pages 307–320
[13]高婧,胡婧怡.(2023).中年危機對知識型員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3(06):94-111.
[14]劉寧,劉曉明.(2016).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學歷結構及供求狀況研究.上海金融學院學報,(02):21-29.
[15]白東紅,趙新元,範欣平.(2017).外資企業“玻璃天花板”與本土員工離職傾向:易變性職業生涯的調節效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04):22-31.
[16]經濟日報.(2021).惠企政策延續 鞏固市場信心.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梧 桐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