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畢業了,我卻不想回國了….

本文轉載自:Panopath留學過來人,作者鷗醬
當飛機穿越過雲層,降落在異國跑道的那一刻,或許很多留子都曾篤定地認為——
眼前的這個國家不過是自己漫漫人生路的一個驛站罷了,畢業後,自己終究還是會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
但在異國他鄉的那些日子,有些留子似乎早已習慣了國外的學習生活狀態;假期回國時,原本的家鄉發展迅速,和記憶中家鄉的模樣變得不太一樣,少了一些歸屬感,多了一些強烈的割裂感,甚至還萌生過或許留學國才是自己舒適圈、畢業後想直接留在當地的想法。
但看著家裡日漸年邁的父母,又在歸國和留在海外的抉擇路口進退兩難。
回國還是不回國,這是很多留子都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從歸心似箭到異鄉眷戀的心態轉變
很多留子在留學前從沒想過畢業後會留下,甚至初到異國他鄉時,滿心都是對家鄉的思念,畢業後回國,是心中最明確的盼頭。
但隨著在國外待的時間越來越長,有些留子心中的天平開始慢慢傾斜,越來越覺得不想回國。從最初的歸心似箭,到後來對異國他鄉有所眷戀,到底是什麼讓他們改變了想法和未來的人生規劃?
F同學 | 美高-美本
適應國外後
回國便開始撕裂
從高中就開始在美國就讀的F同學,原本計劃是本科畢業後回國發展,但隨著在國外讀書的時間越來越長,她發現回國後的撕裂感越發明顯。
因為大部分假期的時間,她都是選擇在國外旅遊或者進行實習,因此她回國的頻率較低,一兩年可能才回國一次。家鄉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她的想象,在國外的那些年,她都是透過社交軟體上了解相關的變化。
(Source: Business Standard)
等到真的回國後,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還要重新適應國內新的app和使用模式,讓她稍微有一些挫敗感。朋友、同學大多也都留在國外,長達六七年建立的社交圈突然就按下了暫停鍵,更別提那些工作人脈和資源。
去醫院看病、去超市買東西、和家人朋友吃飯這些日常的生活中,她也會有些不適應,畢竟國內的生活模式和國外的確不太一樣。
原本在國外都可以一個人全部搞定的事情,回國後卻要重新學習。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適應的她,有一種在國外學習生活才是她的舒適圈的即視感…
C同學 | 美研
逃離996,留在國外
C同學在國內讀本科時,就對計算機科學有著很高的天賦和興趣,而後便選擇出國讀研、繼續深造。
讀研期間,他有幸進入到矽谷的一家科技大廠實習,在這裡,他接觸到了前沿的技術、參與了多個極具創新性的專案;最吸引他的便是公司注重work-life balance,每天合理的工作時長,讓他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去學習和提升。這和他在國內實習時,感受到的巨大工作壓力,以及996、007的工作模式截然不同。
實習期結束後,正好公司給了他return offer,考慮到國內行業的高壓環境和未來職業發展,他又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接下這個offer,留在美國。
(Source: Bridge Overseas Consultancy)
A同學 | 美高-美本
跳出家庭,選擇做自己
A同學出生於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從小到大,他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讀國際學校、留學、畢業後回國去一家500強企業就職、結婚生子。如果沒有在留學期間遇到他的女友,或許他這一生就這樣過下去了。
在結識了女友之後,他發現女友一家的相處模式,才是他所向往和羨慕的,父母會鼓勵孩子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模式,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愛好,家庭氛圍輕鬆且平等,這和他原本的高壓環境截然不同。他開始漸漸意識到,自己所渴望的生活,並不是父母所規劃的那樣。
不想再重複那種被安排好的人生的他,開始思考到底畢業後要不要留在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選擇自己未來的路。
因為生活模式、工作和家庭種種原因,產生了畢業後留在當地,不想回國的想法,但這些想法往往伴隨著顧慮
想留卻不敢留?
在回國和不回國這個抉擇中,很多想要留在國外的留子最主要的顧慮之一,就是家人的問題。
有多少個畢業後留在海外或者打算留在海外的留子,在每次影片看到父母又多了一些白髮,都會瞬間心生愧疚感,感覺自己像個逃兵。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需要有人照顧,但自己作為獨生子/女,卻不能在身邊盡孝。
在各種社交平臺上,關於留學生不回國的問題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有些網友認為,留學生畢業不回國,就是不孝順的表現,是對父母的不負責任。父母花那麼多錢供他們出國留學,很多都希望孩子能夠學有所成,歸國後陪伴左右。如果選擇畢業後留在海外,無疑是讓父母老年無依。
更有網友上升高度到,不回國就等於不愛國。作為中國人,就應該學有所成後,歸國報效祖國,為家鄉和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出個國之後就不回來了,妥妥的“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崇洋媚外的所作所為。
(Source:pexels)
但不回國,真的等於不愛國 or 不孝順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愛國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孝順是對父母關心和愛護,這兩種情感,並不單純取決於個人所在的地理位置。
留學生能在國外找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也是一種孝順的體現;更何況當下時代也在進步,即使身在國外,也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和父母進行聯絡和關心。若父母真的身體抱恙,即使飛回國照顧或者接到國外照顧,也是一種解決方式。
至於愛國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留學生在海外宣傳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這也是一種壯大祖國的表現。再加之,當下不少留學生雖人在國外,但也在時刻關注國內的動向,如果國內需要他們,相信很多人也會選擇回國。
比如這次《哪吒2》在海外的上映,也是當地眾多華人引發了第一波熱潮。
因此,留學生在回國問題上的取捨,應該與他們的專業方向、未來職業規劃發展、生活習慣有關,不應當被強制性的“愛國”和“孝順”所關聯。
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選擇題
不過,相信很多留學生即便是沒有愛國和孝順這兩個原因的顧慮,還是會在“留學生畢業後到底要不要回國”上有所為難,畢竟這是一個人生岔路口的重大抉擇。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選擇本身即是答案。
每個人的個人情況和未來規劃有所不同,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所差異,自然所作出的決定就會有所差異。
(Source: Spring Wave Immigration)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部分行業(如金融、科技等),國外的確有著更為先進的技術和職業資源,可以給留學生帶來更好的發展空間,且在工作模式上,國外會更看重work-life balance,和國內部分“卷王”大廠的高壓工作環境截然不同。
但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慧、5G通訊、新能源等領域同樣發展迅速,只要能力夠硬,一樣可以在國內混得風生水起。
從家庭角度來看,留在國外必然會陷入長時間和父母分隔兩地、無法即使照顧父母的境遇;回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上述情況的發生,但也無法保證不會因為忙於工作的原因,很難給到父母更多的陪伴。
每個選擇都是一把雙刃劍,也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留在國外,不代表一定會發展得好,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大放異彩;回到國內,也不代表一定會給予父母足夠多的陪伴,或者無法找到心儀、適合的工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未來人生路、學習求職發展的權利。有人追求穩定的生活和父母家人的團圓,於是選擇回國發展;有人喜歡挑戰和創新,希望在新的環境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於是選擇留在回國。
到底如何選擇,只要尊崇自己的內心就好;不論如何選擇,都值得、也應當被他人所尊重。
最後想送給大家一段話:
那些在時差中生長的思念,在文化夾縫裡開出的花,在身份迷宮中找到的第三條路,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最動人的生存樣本。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為了逃離,一如不是所有的歸來都是圓滿。跟著初心走,就可以迎來最好的結局。
小編有話說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留學生都在網上問過,有不少網友驚訝於他們其中部分人自私的態度。
當然也有人提出妥善的安排,比如等父母老了就回國照顧他們,或者平時請人照顧,身體不好了再回去陪伴,再有能力+父母也有意願的,則是一家都留在國外。
在考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許也會想——我真的要為我的父母去放棄我想要的人生嗎?
畢竟國家永遠在那裡,但是父母不是。《論語》裡有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在這句的後面還有四個字——遊必有方從前車馬慢,古人尚且為了理想周遊四方,何況我們呢?
但是畢竟父母養育我們供我們長大留學,所以應該跟他們做好溝通,而不是去網上尋求認可,畢竟網友的一萬個“你應該留在國外”不如父母的一句理解與支援。
近期活動推薦
近期可預約直播如下,點選【預約】按鈕立即預約,開播會提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