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天地鐵激增的人流就看得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旅遊旺季。
趁著孩子放暑假,老k準備拖家帶口去爬牛首山。
在大家的一片“你不要腿了嗎”“不要進骨科啊”的提醒中,老k無語地告訴我們:
牛首山,爬山是配電梯的……

電梯上下,約20min登頂,直到舍利藏宮。
一家人,站著上去,站著下來,根本不用擔心腳力的問題。
“你別管爬山有什麼意義,但是這是最適合我們家的旅行方式了,簡稱窩囊式旅遊。”

以前,你說人家窩囊,那絕對會讓ta急眼;
可如今說窩囊,已經成了一種“淡人常態”的生活方式——
打工人在職場領的薪水,叫窩囊費;
中生代男演員最吃香的人設,是窩囊男 ;
現在,熱門出門最流行的玩法,也是這樣的“窩囊遊”:
爬自動擋的山,玩減速版高空彈跳,玩躺平式漂流。

〓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鐵騎韓大大
有道是,拒絕沒苦硬吃的人,都愛上了窩囊旅遊。
窩囊旅遊三件套,
包香放鬆小賽道
活到一定歲數,人就會突然開竅:
爽,是給別人看的,中間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於是旅遊出行方面,大家早放低了對身體的要求——
“別管了,玩得舒服最重要。”
電梯爬山,雖然窩囊了一點,但山路沒有瓶頸,純電便能幹到山頂;

人體漂流,靜靜躺在水上,連槳都不用劃;

〓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鐵騎韓大大
寶寶高空彈跳,閉眼一跳,立刻被繩子繃住,緩慢下降……

〓 圖源:@黃石天空之城景區
至此,在一群窩囊人的不懈偷懶下,
中國旅遊圈,已經基本形成了“窩囊爬山,窩囊漂流,窩囊高空彈跳”為格局的“窩囊旅遊三件套”。
從去年就風靡的“自動擋爬山”,已經更新到了3.0版本。
有的景區甚至怕大家站著太曬,於是在扶梯兩側貼心裝上了降溫噴霧,
上山有室內版與敞篷式兩種,下山也有乾溼兩道。

想體驗自然景觀的,可以坐林間水上滑道;
不想溼身的可以卡丁車競速。

無論哪種 方式都是飛流直下,主張一個全程依賴重力勢能把你送到最初來的那塊山腳。
黃山之轎不坐,泰山陪爬不找,不擅長運動的人早已認命,爬山專挑自動山。
全程總結就一句話:
“山野風景一處不會落;爬後綜合徵一個不會有”。
“爬山窩囊點怎麼了,能到山頂就行了!”

仔細研究過“窩囊文學憑什麼這麼火”的先進景區,還把窩囊旅遊的範圍延伸到了高空彈跳。
在兒童樂園玩小孩高空彈跳還是有點羞恥,但是窩囊版高空彈跳,好歹有一些屬於成年人的體面:
至少你跳下去的那一刻,還是能有一些刺激感的。

〓 圖源:@黃石天空之城景區
雖然最開始站在跳臺上,有一些很難克服的“原始緊張感”;
但是隻要你勇敢騰挪下去,只需要咬牙忍一兩秒,立刻繩子就會把你拴住,頓時安全感滿滿。
你以為:滿滿的失重感,瘋狂的加速,撕心裂肺地大吼。

實際上,沒有驚天動地的自由落體,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更沒有腎上腺素飆升的眩暈——
有點像降速版速降,沒有刺激,只有樹懶式的勻速下滑。

〓 圖源:@黃石天空之城景區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離地1米5。
你以為它很安全,但其實它一點也不危險。
蹦了嗎?倒是也蹦了……

而這邊的窩囊漂流,更是主打一個“漂就得了”。
只需要穿戴好安全護具,一股腦躺下去,漂到頭,就能體驗一把最新的窩囊漂流了。

〓 圖源:@鹿糰子
不需要你乘風破浪、水擊三千,沒有快速和過癮,人已經變成了海獺,主打一個優哉遊哉。
這種人體漂流,膽大的自己一躺了之,膽子小的加塞一塊護體魔毯,也能靜靜隨波逐流。
要的就是一個,“窩囊廢 漂窩囊流,縱享窩囊人生。”

去過貴漂都知道什麼是鬼門關,玩過窩漂才知道什麼叫真愜意。
大多數窩囊漂流的地方水都不深,不僅沉不下去,站起來的時候,水也才沒過膝蓋。
去年,那批曾有過淤青之傷的貴漂玩家,已經急了:
“什麼什麼,去年我顛飛了,今年他們躺爽了?”

人體漂流大火,分走了一批惜命窩囊人。
現在全國各城市景區,都陸續推出了漂流界的早教班:
河南有重渡溝,山東有利山澗,浙江安吉有原野西溪,江蘇常州有茅山森林…

玩過的都在安利,沒試過的看了想玩,一批又菜又愛玩的窩囊人,總算是找到真正的“快樂”老家了。

咳咳,“什麼窩囊啊?我這叫淡人治癒之旅。”
窩囊旅遊三件套,
情緒價值給到爆嗎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哥表示,極限運動,曾經是一種激發他對於“生”之嚮往的運動。
“一到夏天,高空彈跳、漂流、飛拉達,我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高空彈跳那一下,風是往臉上刮的,心是往嗓子眼裡跳的,落地一刻會覺得自己重獲新生,頓悟人生不值得卻又必須繼續。

漂流更離譜,翻十次船,丟三雙鞋……但下次還去。那一瞬間的失控,真比我平時在工位上端著強太多了。
就像生活突然拎起你,猛地搖兩下,說:醒醒,你還活著!
那時候覺得自己可真行,命也賊硬。”

刺激是真刺激,就是有點過於刺激。
後來人到中年,胳膊腿兒都不如從前、極限運動不敢嘗試了。
直到最近,窩囊版漂流來了,李哥定睛一看,發現自己的青春居然以其他方式回來了。

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享受體系:
曾經的漂流是圖“爽”的,現在的漂流是圖“活”的。
窩囊漂流,比在家還自由。
穿上救生衣,戴好頭盔、眼鏡、耳塞、頭盔、護膝,你就成了奇幻漂流的少年派。

〓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 @鹿糰子
全程水深不超過1米,沒有激流勇進的尖叫失聲,只有放鬆解壓的微微刺激;
旅行的意義不再侷限於“到此一遊”,耳邊潺潺水聲,頭頂藍天白雲,泉水透亮冰涼。
置身綠意山水間,濾鏡都不用加,隨手一拍就能獲得一張人在畫中游”的高質量人生照片。

便宜一點的,單人票價不過百。
服務好的景區裡,有安全員,有提供沖洗間的更衣室,漂後還有熱乎薑茶飲。
什麼極限運動?簡直是戶外健身房啊!
“怎麼說呢,和之前的比起來,發現之前的漂流,還是太粗放了一點。”

這種以悅己為出發點的體驗消費,足夠支撐打工人一個禮拜。
溫馨提示一句,有經驗的愛玩患者,也應該注意安全,在教練的指導下下水。

如果說,傳統高空彈跳是腎上腺素的飆升,那麼,新式高空彈跳就是荷爾蒙的低語。
百八十米的傳統高空彈跳太高,那麼二三十米的本土化高空彈跳就不會太矮。

玩過的人都知道,即使縮短了距離,也依然有點恐懼:
戴防護繩其實沒啥感覺,可一旦站上高臺走到邊緣就完全不同了。
“視角幾乎是90度直直往下看,瞬間腿就軟了,全身上下的細胞都在抗議,整個人不受控制地往後退……”
於是,多少人在跳與不跳之間,選擇了來回跺腳;
在正跳與背跳之間,乾脆一屁股坐下;
可能因為知道你我本是窩囊人,所以工作人員都非常耐心。
即使你在30米的跳臺磨嘰15分鐘,來來回回跳不下去,也有安全員鼓勵你:
“是個人都會害怕,但你要相信自己是來挑戰的,平視前方別往下看,我後面拉著你呢。
不要害怕,相信自己,準備321…”
當你一躍而下,跳落瞬間,還是能感受到短暫的失重,這感覺說不上是重生,但絕對算得上是冒了點險。

跳下去,只是短暫失控一下,立刻就沒了。
大概知道窩囊人的受刺激的尺度在哪裡,你能腎上腺素飆升一下,但小刺激一下下就夠了。
很快繩子就繃緊了,三四米後,它會以1米/秒的速度一點點慢放。
這之後,就是拍照時間。

傳統的高空彈跳人在意卻做不到的表情管理,在本土高空彈跳上美美實現了。
下降速度變慢了,擺pose的時間變多了。
還有很有經驗的攝影師口頭指示:“雙手打直比個耶,朝著鏡頭飛個吻……”
什麼廢片,什麼爛片,統統不存在的,聰明人都能得到屬於自己的MVP結算畫面

〓 圖片來源 @長沙石燕湖景區
青山綠水間高臺矗立,四處空曠時迎面吹來森然的風。
全程不過十來米,失重也有了,風景也看了,拍照也拍了。
該體驗的都體驗到了,落地穩穩當當,能拍的照片湊得夠9圖能出片,甚至一場遊戲結束,你還能拿到“勇敢者”證書……

雖然除了自己和教練,沒人知道你是怎麼下去的。
用最小的刺激成本,打發最多的內耗焦慮,迎來最大一波的愉悅滿足——
這是你在鋼鐵森林裡做牛馬時候,感受不到的快樂。
把冒險強度調節在可承受閾值以內,你就可以放心在危險邊緣反覆試探。
既保留刺激元素,又能降低身體負擔。輕則治癒減壓,重則心跳加速,這是脆皮人的平替,惜命者的福音。

事已至此,李哥明白了:
窩囊式旅遊,已經成了中年人退行性人生的降落傘。
“你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自己能繼續造、繼續狂,直到有一天當你換桶水都能扭到腰時,才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中。”
這種窩囊式極限運動,又有點像某種意義上的遮羞布。

“我可以繼續玩窩囊版、拍照片、和別人吹噓,彷彿自己還在高峰期,獲得一些快樂。
但自己也知道,欲買桂花同載酒,我不再是以前的小夥了。”
能讓人悟到這份兒上,只能說窩囊遊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需要被刺激一下,
但別真的刺激到我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淡人越來越多了。
單說旅遊,這幾年,人們已經迅速完成了“從特種兵旅遊到躺平式旅遊再到窩囊式旅遊”的三級進化:
2023年,還有一半打工人沉迷於諸如“1小時玩轉一座城”“五天爬五嶽”“暴走80000步遊杭州”式的極限挑戰。
超級省時省錢,唯一的缺點就是累。

2024年,全漂流圈的狠人,打卡過不要命的貴漂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選擇了躺平。
因為,“刺激是刺激,就是有點傷。”
到了2025年,還是同一批年輕人,無意轉向窩囊版的高空彈跳之後,找到了堅固刺激與舒適的微妙平衡。

只能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更新換代起來也快了。
前幾年大家還能一起高強度娛樂,現在大家講究一個“剋制一下快樂加倍”了。
內捲到極致的世界,年輕人紛紛爭先做淡人。

正所謂窩囊一時爽,一直窩囊一直爽。
畢竟我等窩囊人要的並不多,只不過想要“那種微微失控,但又不想完全失控的掌控感”而已。
對老k這種人來說,雖然他沒有轟轟烈烈瘋狂愛過極限運動,但覺得窩囊式旅行,尺寸剛剛好。

“為什麼人非得極限挑戰呢?活在舒適圈不好嗎?”
如果不是假期不夠,我一定去桂林漂上個十天半個月。
躺在那裡手機關機,什麼都不用想,你頭頂是碧藍的天空,腳下是湖水。
你的世界裡沒有工作,沒有房貸,沒有甲方,你就是一片會呼吸的葉子,沒有任何壓力。

我不需要刺激,我平常的生活已經很刺激了,我也不需要拉滿腎上腺素,平常上個班我早就心力交瘁了。
休假對我來說只有一個意義,就是放鬆。
什麼窩囊不窩囊的,樂和樂和得了唄?”

它是低能量人的充電方式,高能量的人省電妙招,更是當代年輕人既渴望突破舒適區,又追求風險可控的一種精神自信宣言:
“勇敢不是千篇一律的衝鋒,歇斯底里的吶喊,而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尊重身體的感受。
人一定要變得強大,但也可以不要強撐”。
畢竟,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快樂的。

撰稿|脫落酸
編輯|杜都督
本文轉載自【鳳凰WEEKLY】
點選關注,閱讀更多文章
▼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餘阿爾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