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263年,蜀漢政權滅亡。
自蜀漢被滅,世人都以為東吳被滅也應是順理成章。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三國時代的最後一戰遠比世人想象的艱難得多,直到公元280年,東吳才被西晉所滅,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就此宣告結束。
就在“三國歸晉”的最後一戰中,有這樣一個人物。
他一直身處前線,卻只指揮過一場戰役;
他在吳國投降之前就已去世,卻仍然被認為是滅吳的第一功臣。
他就是三國末代名將——羊祜。
羊祜究竟做了什麼?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故事。

才子出世,厚積薄發
有的人似乎生來就揹負著某種使命,羊祜就是如此。
羊祜出身於漢魏名門泰山羊氏。
羊氏從羊祜起上溯九代,各代都有食邑兩千石以上的高官。
而他的母親則是名士蔡邕的女兒、才女蔡文姬的姊妹。
他的出身比起四世三公的袁紹都不遑多讓。
據說羊祜年少時,曾在汶水一帶遊學。
當時有一個老者看到他,說他面相不凡,預言他在六十歲之前一定能建立不世之功。
說罷老人便消失了。
種種不平凡似乎都在暗示羊祜,他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他的家人也受此影響,對羊祜寄予厚望。
雖然有著不平凡的出身,羊祜卻沒有一點紈絝子弟的氣息,相反,他有著遠勝同齡人的野心與成熟。
他心裡清楚,那些光環只是虛名罷了,如果不勤學苦練、有所積累,又如何建功立業呢?
於是,羊祜更加發憤圖強。
他成長著,等待著,他相信終有一天,這世上會有屬於他的舞臺。
公元269年,羊祜終於得到了一個可以施展抱負的職位——荊州都督。
曾有人說,三國的歷史就是爭奪荊州的歷史。
荊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向北直達河洛,向西連線巴蜀,向東直下建鄴,一個區域可以威脅三國的統治核心。
蜀漢滅亡之後,荊州成為晉吳交戰的前線。
但羊祜接手荊州時,卻發現當地邊防廢弛,守軍的糧草不夠維持百日。
並且由於連年的戰亂,荊州百姓流離失所,屍骸遍野,赤地千里。
荊州的慘狀深深地刺痛了羊祜的內心。
於是,羊祜到任之後,首先安撫百姓、招募移民,重新整備農業生產。
此外,他將守軍分為兩部分,一半負責墾荒,一半繼續戍邊。
透過這些手段,僅一年荊州就墾田八百餘頃。
不久,儲備的糧草已經足夠使用十年。
除了解決糧食問題,羊祜還以身作則,整頓荊州的官場風氣。
他帶頭搬入舊都督府,抵制興建宅邸之風。
作為軍中主帥,羊祜沒有任何奢侈的享受,總是身著常服,身邊的守衛也不過十人。
在羊祜的勵精圖治下,邊境的秩序迅速恢復,軍隊戰鬥力也大大增強。
看著面前旌旗蔽空、舳艫千里的盛況,又回想起自己剛剛上任之時這裡的民不聊生,熱血在羊祜的胸中燃起。
他身前這四戰之地,有多少英雄豪傑在這裡成就威名,又在這裡折戟沉沙;有多少年輕人從這裡走向戰場,又有多少枯骨淹沒於大江之下。
天下蒼生早已厭倦這無休止的征伐了。
他想要結束這一切。
但羊祜並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一場失敗。


西陵慘敗,養精蓄銳
公元272年,東吳西陵都督步闡由於不滿國內暴政,突然宣佈降晉。
西陵,是東吳荊州防線的核心。
此地與江陵互為犄角之勢,堅不可摧。
如果得到西陵,拿下整個荊州就如同探囊取物。
此時西陵都督來降,對羊祜來說可謂天賜良機。
在得知訊息後,羊祜立刻兵分三路,一路去西陵支援步闡,另一路負責進攻重鎮建平,自己則親率五萬主力直撲江陵。
在羊祜的計劃中,自己的三路軍隊只要有一路取勝,便會迫使東吳放棄重要的戰略據點。
而吳軍兵力不足,一定會顧此失彼。
但羊祜失算了,因為吳軍的指揮官是一名同樣出色的將領——陸抗。
陸抗是東吳名將陸遜之子。
陸抗認為,江陵城高池深,晉軍很難迅速攻下,可以依靠江陵牽制晉軍。
而西陵則更為重要,當年劉備伐吳,陸遜就是在此火燒連營,扭轉戰局。
陸抗敏銳地抓住了戰機。
他率領主力直撲西陵,放任羊祜攻打江陵。
此時的西陵被步闡的叛軍佔據。
陸抗率軍包圍西陵,並不攻城,而是在城周圍修建工事圍點打援,擊退前來支援步闡的晉軍。
步闡獨守孤城,獨木難支,很快便城破兵敗。步闡兵敗,晉軍也就失去繼續戰鬥的理由,紛紛撤軍。
自此,東吳大獲全勝。
率軍撤退那天,羊祜“貌無矜色,謙沖如常”,絲毫沒有因這次兵敗苦惱。
他相信這亂世一定會結束,只是不在今天。
西陵之戰使得羊祜意識到:東吳的根基依然牢固,有陸抗這樣的將領在,晉軍無法輕易吞併東吳。
痛定思痛之後,羊祜決定改變對東吳的戰略方針:積蓄實力,攻心為上。
在邊境線上,羊祜繼續施行屯田政策,不斷開闢新的耕地,吸引吳人來降。
同時,羊祜嚴格整頓軍紀,禁止晉軍襲擾吳國農民。
晉軍若是不慎損害了東吳百姓的莊稼,羊祜也會照原價賠償。
此時,晉吳兩國依然摩擦不斷。
對於進犯的吳軍,羊祜也極為尊重。
他下令善待俘虜,陣亡的吳軍將士全部得到厚殮,並允許家屬收屍。
在一次交戰後,羊祜俘虜了一位吳國將軍的兒子。
羊祜手下的將領都勸說他將其當做人質,但羊祜卻要求儘快將他送回吳國。
羊祜的一系列善舉,使得他在邊境兩側都享有盛名,無論晉國還是東吳都對他十分敬佩。
甚至在吳國,羊祜被尊稱“羊公”。
羊祜的這些行為不僅僅是他滅吳政策的一部分,更是他本人寬厚仁慈的寫照。
隨著晉朝生產力的不斷恢復以及吳國國君孫皓的暴政,兩國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
公元274年,陸抗病逝,伐吳的最後阻力也消失了。
不久,羊祜正式向司馬炎敬獻滅吳總方略——《平吳疏》。
在《平吳疏》中,羊祜直接點明——伐吳必勝。
因為長江天險只是依託而已,人心所向才是勝負根本。
“吳人內顧,各有離散之心。”
如今的吳國在人心上不如當年的蜀漢,而晉朝的兵力又強於當年的曹魏。
羊祜相信,這次一定能夠成功,一舉結束這亂世。


死而後已,不負使命
然而,在荊州操勞多年的羊祜也步入了生命終章。
司馬炎派中書令張華去看望羊祜。
此時的羊祜已如風中殘燭,纏綿於病榻。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堅定地陳述了伐吳的主張。
他緊緊地握住張華的手,說:
“吳人虐政以深,可不戰而克。”
而當張華詢問羊祜的身體狀況時,羊祜卻對自己的情況以及功名毫不在意。
他說:
“取吳不必須臣自行。功名之際,臣所不敢居。若事了,當有所負授,願審擇其人。”
羊祜知道自己已經看不到勝利來臨的那天,即使他為了這個使命奉獻了一生。
但他顧不上遺憾,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掛念著伐吳的人選。
公元278年,荊州都督羊祜病逝。
羊祜死後,晉武帝悲痛萬分。
時值隆冬,他的淚水粘在鬍子上都結成了冰。
荊州百姓聽聞羊祜去世,都罷市痛哭。
甚至連吳國將士都為之落淚。
公元279年,羊祜欽定的繼任者杜預上疏伐吳。
次年,晉軍兵分四路,兵鋒直指東吳都城建鄴。
公元280年,晉軍將領王濬收到了孫皓的降表,東吳政權宣告滅亡,自黃巾起義開始的漫長亂世終於結束。
在滅吳之後,群臣向晉武帝司馬炎祝賀。
司馬炎拿起酒杯,痛哭流涕,說道:
“此羊太傅之功也。”
縱觀羊祜的一生,他胸懷終結亂世的志向,併為之殫精竭慮,卻不是為了建功立業、贏得虛名,而是因為他真正心懷天下蒼生,願為生民立命。
他從未想過青史留名,卻用一生踐行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箴言。
兩千載歲月悠悠而過,羊祜已逝,但他的精神永存。
